李漁簡介(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2022-11-24李漁

  說到李漁,可能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是較為陌生的,但是對於喜歡古代戲曲的人而言,李漁應該是他們所熟知的人物,他在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絕對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漁,原名仙情侶,字諦凡,號天徒,後改名為漁,字笠鴻,號笠翁,金華蘭溪人。是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李漁

  李漁出生於一個市井之家,他的父親與伯父都是中草藥商人。李漁自幼聰明伶俐,過目不忘,賦詩作文更是隨手拈來。母親將希望都寄託在了他身上,為了讓他能安心讀書,便效仿“孟母三遷”,最終安排在李堡鎮上的一座“老鸛樓”內學習。

  李漁十九歲時,家中的頂樑柱父親不幸病逝,全家都陷入了困頓中。為了改變這種的境況,李漁更加發憤圖強,渴望考取功名。在童子試中,李漁不負眾望成為五經童子。然而志在必得的李漁卻在鄉試中名落孫山,原本穩操勝券的他大受打擊。好不容易重整旗鼓,想在明朝舉行的最後一次鄉試中再次挑戰,不料社會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清軍攻入江南,考取功名成為了黃粱一夢。

  在不斷的打擊之下,李漁放棄入仕,決定學唐代詩人王維,在自己構築的樂園-伊山別業(伊甸園)隱居終生,老死於此。在伊甸園歸隱期間,他為村上的公益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李漁在村口的大道旁建造了一座涼亭,取名為“且停亭”,後來被列入了“中國十大過路涼亭”之一。他提倡建造的水利-石坪壩,在當時改善了村田的水利,至今仍發揮作用,後人也譽之為「李漁壩」。後來因為介入一場詞訟之中,他便賣去了伊甸園,舉家遷移至杭州,想在杭州發展自己的事業。這一年,李漁四十歲。

李漁

  初到杭州時,李漁的處境並不好,舉日維艱。他不斷行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戲館書鋪,透過不斷的探索與觀察,發現在杭州不管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還是市井小民、販夫走卒,都對戲劇、戲文有著濃厚的興趣。編寫戲文、小說在當時是被傳統文人、學者視為「賤業」的行當,但是對李漁來說卻是他的謀生之路。

  創作對李漁而言並不是難事,他居住在杭州期間,連續不斷有作品問世,他隨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文壇新人。李漁的作品,素材都來自市井,簡單易懂且貼近百姓生活,符合大眾美學,相當暢銷,甚至一度脫銷。他的作品以驚人的速度向各地流傳,許多不發商販為了牟利印發盜版書籍,不僅侵犯了他的著作權也影響了他的聲譽以及經濟收入。為了版權,李漁到處奔波保護自己的權益,後來還舉家搬離杭州遷往金陵。

李漁

  李漁在金陵購買了一處小院,取名芥子園。在金陵居住期間,善於交際的李漁廣交好友,上至位高權重的宰相士大夫,下至三教九流和手工藝人,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文友與戲友,這些人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且生動的文學素材。李漁在結識權貴官吏以尋得庇佑的同時,也遊覽了許多奇山秀水,他每到一處都會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詳細的調查,收集大量創作素材。

  晚年時期的李漁因為思鄉心切,便回到了故裡蘭溪。後來為了方便兒子回原籍科考,又遷徙去了杭州,此時的李漁六十七歲。在當地官員、好友的資助下,李漁建造了“層園”,並在此安享晚年。七十歲時,李漁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