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章簡介介紹(他引吭高歌「信天遊」-記著名散文作家劉成章)

2023-01-20劉成章

「信天遊」是陝北黃土高原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歌形式。它深沉而蒼涼、奔放而宏壯、豪邁而悠揚,迴腸蕩氣、馥芳飄香、感染力極強,集中展示和準確反映出典型的地域特色與性格鮮明的高原文化。

在中國散文界,有一位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被人們譽為「陝北的信天遊」。他所寫的一篇題為《信天遊》的散文作品,也被當作中考內容引人關注。

他就是從革命聖地延安走出的著名散文作家劉成章。

劉成章

“我要放聲唱響家鄉信天遊”,

劉成章散文創作的「現象級」崛起

劉成章1937年農曆正月12日誕生於陝北高原的延安城。他的父親15歲時參加革命,是個忠誠的共產黨員,也是延安唯一的高等小學的校長,既在延安接觸過毛澤東,也在廬山接觸過蔣介石。但在劉成章一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間,享年28歲。他留給愛子的遺產只有一件,那就「劉成章」這個名字。此時母親只有20歲。母親賢淑,克已,寬厚,令親友們無不嘆服。她含著淚改嫁的丈夫沒有幾年又過世了。母親在深重的苦難中,把劉成章和後來生的三個弟弟拉扯成人。

劉成章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寫了一篇題為《我真佩服田雙》的短文,被《延安報》刊登,這是否算他「文學創作」的開端呢?如果是,說明後來的大作家劉成章的“創作工齡”,從小學時期就開始了。

到了中學,劉成章開始發奮寫詩。他的功課是班上前三名,以「最優等生」保送升入高中。詩寫了不少。剛上高一時,九首詩被選入省上的青年作者詩選之中。他退學去了蘭州,想找文藝界的親戚“當作家”,未果,失望中返回西安。在未讀完高中的情況下,考入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一年後和王苓女士結婚。他依然苦讀苦寫,發表了一些詩作,其中刊登在光明日報的《延安雨》等頗有影響。

「文革」期間他被調到延安歌舞劇團,成了專業創作人員。他與人共同創作的大型歌劇劇本《三十里鋪》排演後,1978年到西安參加了匯演,並獲得二等獎。他也寫了不少詩歌和歌詞,《崖畔上酸棗紅艷艷》《圪梁梁》《黃土裡冒出一團火》等唱遍全國、灌了唱片,有些北京和東北的著名歌唱家也唱過。由他作詞的女聲獨唱歌曲《崖畔上酸棗紅艷艷》也入選中央音樂學院的示範教材。

1981年元月,劉成章重返西安,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後任文學期刊《綠原》編輯、編委,大型文學雙月刊《文學家》主編,陝西省出版總社副社長。也就在這段時期,他開始了散文創作。

就像技高一籌的老農“種啥成啥”,劉成章1982年在《散文》上發表的第一篇散文作品《轉九曲》,就榮獲了一等獎,併入選《中國新文藝大系》。這是他邁出了「中年變法」的關鍵一步。由此開始,他把文學創作的重點轉向散文創作,他的名字很快就被全國逐漸熟悉並引起重視。 1987年6月,他調任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黨組副書記。本職工作之餘,一直堅持著散文創作。 《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臨潼的光環》《安塞腰鼓》《望秦俑》《黃河魂》《榆林》等散文佳作接二連三,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等報紙發表,多次獲得帶有全國性質的獎勵。曾被數十種書刊轉載、選入和評介。

劉成章出版的部分散文集。

到目前,劉成章已出版散文作品集十多本,包括《黃土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出版),《纖麗的陽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劉成章散文選》(陝西師大出版社出版),《劉成章散文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羊想雲彩》(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劉成章散文》(中國當代散文精品文庫袖珍典藏本,華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清晨之邊》(魯迅文學獎散文獲獎者叢書,河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家山迷茫》(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 ,《名家散文自選集安塞腰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出版),《安塞腰鼓》(開明出版社2018年出版),《安塞腰鼓關中味》(教育部新編國中語教材拓展閱讀書系,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出版)等。 《中國大百科全書年鑑》對劉成章及其作品給予很高評價。著名老作家郭風撰文說:「劉成章等同志的成就,給予陝西的散文創作以引人矚目的地位。」終於,他獲得了我國散文的最高獎項,首屆魯迅文學獎。

是什麼「訣竅」讓劉成章的散文「盛譽峰起」呢?劉成章說:「我是賣生活的。賣豆腐的不能沒有豆腐,賣瓜子的不能沒有瓜子,那麼,你是搞散文創作的,你就不能沒有生活。生活是最根本的東西,離開了生活,我就沒猴兒耍了! 」是的,他熱愛生活,投身生活,並在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以創造的激情謳歌美好的新生活。他以「老黃牛般的頑勁、韌性」勤奮地筆耕。陝北20多個縣,他全部跑完了,有的已經去了很多遍。 1986年他作為陝西省委下鄉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在千陽山區下鄉工作生活一年,工作之餘他先後寫下了《飄香的菜園》《冬日的春色》《這樣的詩意》 《一千顆太陽》《受傷的小縣》等一系列優美的散文篇章見諸報端。如今已譽滿天下的散文名篇《安塞腰鼓》,就是他那時在千陽縣城關鎮寫成的,郵寄給《人民日報》沒多久,就全文發表了,工作隊裡的年輕同事高興的要與他“同喜,隨喜”,他只好自掏腰包請大家“搓了一頓”。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成章在陝北採風。

劉成章曾說:「我要下苦功夫打好陝北這眼深井」。為了深入生活、寫好陝北,為了在陝北盡可能地多看、多問,多跑一些地方,多增加一些親身感受,他曾有過多次“冒險”的經歷,付出過通常情況下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劉成章就是這樣鈸而不捨地在黃土高原的肥壤沃土上“紮下深根”,不斷地從陝北民歌和信天遊中獲得啟發,孜孜以求地在老區人民火熱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努力發掘文學創作的「源泉」和「富礦」。經過深入開掘和精心錘煉,他寫出了一篇具有一定深度和份量、深受讀者喜愛的散文作品。其中有描寫週總理回延安動人情景的《激動的土地》,有謳歌老一輩革命家的《老虎鞋》,有表現民族的尊嚴、革命的驕傲、人民的自信的《清涼山》,有五彩繽紛、刻劃時代美景的《米脂賦》,有歌頌崇高母愛與民族精神的《在古老的土地上》,有高唱黃土高原大氣磅礴的《山峁》,有追憶、呼喚延安精神的《市場溝》,還有抒發改革情懷的《黃河魂》…

在他的散文中,筆下真情盡現。如他歌頌母親:「母親穿著毛藍布衣衫的身影,就是我的藍天;母親溫存親切的笑容,就是我的太陽。我緊緊地趴在母親懷裡,就像吊在地畔上的一顆瓜蛋蛋,就像貼伏在秸稈上的一穗玉米棒兒」。他深情地寫道:「母親對我的愛,充滿了她的整個一顆心!如果把母親的心兒碰一碰,滴在我身上的,全是愛,全是!!!」所以他如泣如訴地寫出「我不能沒有母親,就像萬物不能沒有賴以活命的土地」」(《在古老的土地上》);他進一步寫道「人民是我們的母親」;他字字千鈞地暢呼:「灑出我們的赤熱心血,把母親的像塑得更好一點吧! 」(《為母親塑像》,見《文學家》創刊號)殷殷赤子心,濃濃報國情,由此可見一斑。

劉成章生長在“黃土高坡”,他的散文裡滿懷著對黃土地的愛,他的筆端飽蘸著黃河的情。在《黃河魂》中他寫道:「打動著大地感情的黃河啊。/古老的巨石般的傳說,在它的河心浮沉、翻滾。/它嶄新的大浪般的故事飛濺到岸上,岸上立即是一片密匝匝的激動的坑子。高原的崇山峻嶺中,飛瀉,旋流,跌宕。 ,畫一河卡車和摩托車的狂放,浩浩蕩蕩地洶湧而去!

在他的眼底、筆下,黃河水情深,黃土地義厚,它向人類、向世界“迷迷朦朧地展示著一個字:黃,黃,黃,直到天的盡頭……”

劉成章崇尚「敢為天下先」的求實創新精神,所以在他的工作生活和散文創作中,常出現「神來之筆」。在一篇題為《蔓子上的觸鬚》的散文中,他這樣描寫一顆絲瓜的觸鬚:「時而像顫動的彈簧,時而如凌空的鞭影;時而像涓涓細流,時而如鳴禽的令人陶醉的囀音──就以這樣多變的形象,不知疲倦地活動著」──追求著光明,創造著新生。他的散文創作,也正如同他筆下的絲瓜的觸鬚一樣,充滿著刻意求新的日見其功的創造和追求,因而寫出的東西往往獨具一格,引人入勝。

“他是描繪陝北的第一個小提琴手”,

劉成章散文作品廣受好評

從延安魯藝一路走來的老作家李若冰(1926.10–2005.3),是以《柴達木手記》出名的散文大家。他生前非常喜歡讀劉成章的散文,看到一篇讀一篇,一邊讀還一邊寫下讀書筆記,他把這些讀書筆記整理成一篇洋洋灑灑五千字的文章,以《劉成章的散文風格》為題,作為劉成章散文集《黃土情》的序言發表。文中說:「讀成章的散文是一種享受,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藝術的耐人尋味的享受。他的散文每篇都別出心裁,有真情,有靈氣,清朗朗的,活鮮鮮的,一下子把你套進他乖巧規定的情境之中,使你非讀下去不可」。李若冰先生說,劉成章在陝北「信天遊」裡泡大,他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血肉的感情,火熱的心腸,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抓住心靈中一次次不尋常的顫動,揭示人生的底蘊,寫出自己感觸最深的東西。你能感受到他對人生的反思,對社會的見解,一種獨到的感受,一瞬即逝的靈感,一種哲理,一種幽默,一層詩意。 「如果談成章的創作風格,那麼他在『勿忘我』中探索的是真情,真情是他作品裡的精髓,是他散文創作的一個顯著的特色。」「作為創作個性存在,成章散文的另一個主要特色,就是在風格上追求一個'土'字”,李若冰認為:“成章追求土,不僅因為他熟悉土,熱愛土,這與他的藝術觀有關係,他實際上在探索散文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尤其是他具有靈敏的藝術感覺,因此,無論是記憶深處的人和物,新生活中的人和事,甚至很少引人注意的土的東西,在他眼裡都是閃光發亮的,是有詩意的土,有靈光的土,能喚起他的鄉情,激起他的熱情。在捕捉美點,捕捉土氣。土氣、靈氣而又有美點、亮點的緣故。劉成章的散文風格》,原載《黃土情》,劉成章著,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劉成章在陝北。

著名文學評論家閻評論劉成章的散文時寫道:劉成章的散文,一身土氣、兩袖春風,“抓把黃土手捏碎”,楞是從黃土地裡捏出油來。它是散文詩,是黃土詩魂的風味散文。要是說散文以詩魂為上的話,那麼,應該說,劉成章散文的詩魂是信天遊,大膽浪漫的、純樸實誠的、情意綿綿的、悲涼蒼勁的、妙喻連珠的、七色斑斕的、瑯上口的、高亢悠長的、此起彼應的、白到家又短到家的如天籟自鳴、聲聲撥動心弦的的信天遊。劉成章的散文,裡面有詩,有畫,有悅耳的旋律;是可以吟唱、能夠出聲的散文。劉成章寫陝北地方特色的散文堪稱美文,是名副其實的「藝術散文」。他說:「當今文壇,寫陝西風情的散文家,超過劉成章的也許一個兩個;寫陝北性靈的散文家,能有幾個寫得過劉成章的?」(鍅綱:《劉成章的散文-無韻之信天遊》,原載《羊想雲彩》,劉成章著,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在中國當代散文界,劉成章是獨立的,是鶴,不是雞。」著名評論家王仲生說:「劉成章刻畫出了綿亙萬裡的黃土高原總括形象,是描繪陝北的無人可比的第一小提琴手。 」以提出「散文形散神不散」著稱的文化學者肖雲儒,曾以《劉成章的散文「信天遊」》為題評論說:劉成章有點像他筆下的安塞腰鼓,乍看拙樸沉厚,一旦響起來,生命便激越地翻飛,在一種高亢的節奏中跳躍。劉成章也有點像他筆下的“信天遊”,有時沖淡悠遠,如佇立於天際的白雲和沙原,有時又飛高遏低,以—股熾熱灼燙你的心魄。北師大教授劉錫慶說:劉成章是很「大氣」的,其筆下的「散文」本身確有大氣象、大境界-像是蒼蒼茫茫的黃土高原;像是旋風驟雨般的安塞腰鼓。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陳忠實生前曾撰文說:「劉成章的散文具有獨立的體例,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散文。這種特色之所以能形成,我認為是成章對生活有獨特的體驗。種特色概括起來講是:壯氣、大氣、內秀。有嚼頭。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成章與陳忠實合照。

陝西省作協副主席、延安大學文學院教授梁向陽,在其文學評論《劉成章陝北風情散文的「信天遊」特色》中說,劉成章的陝北風情散文,首先閃爍著詩意的美,幾乎篇篇都是構思精巧的「詩的錦彩」。其次,豐富而大膽的想像與聯想,構成了劉成章陝北風情散文絢麗的色彩美。在奇思妙想之中,在豐富而生動的比喻中,劉成章呈現給讀者的,是飽含著作家情思的、色彩斑斕的一幅幅陝北風情畫,靈性充沛,個性鮮明。第三,幽默與詼諧的情趣,表現岀劉成章陝北風情散文的情趣美。第四,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聲情並茂的語言,構成劉成章陝北風情散文的語言美。

「魯迅文學獎散文得獎者叢書」主編王劍冰在該叢書序言中說:「劉成章的名字對讀者應不陌生,他的多篇散文都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劉成章是陝北人,多年來,雖換過不少單位,卻始終未離開過這片熱土。民風民俗中的世風人情,作為對家鄉那種深深的濃烈感情的一種釋放與表達。 ,劉成章第一次走出黃土高坡,並且一走就走得好遠,到了大洋的彼岸。上,密西西比河的浪中,尋找一些新的生命感悟。 』這個感悟他尋得同樣很深,那是兩種河流所派生出的生活、信仰與價值觀的強烈對比,作者一篇篇命筆寫來,涵義悠深,音縈曲長。 」(原載魯迅文學獎散文得獎者叢書之《清晨之邊》,劉成章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劉成章多篇散文入選教材或試題

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扛椽樹》《走進紐約》《讀碑》《七月有雷雨》《壓轎》《信天遊》《小區的喜鵲》《帶著風聲的花》等8篇散文作品,先後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16種版本的大中專院校和中學語文課本。 1986年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散文《安塞腰鼓》,是劉成章散文的代表作,被譽為“一首陝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頌歌,黃土高原厚重內蘊的詩性禮贊”,先後被選入人教版、高教版、北師大版、魯教版、上教版等8種版本教材,並成為當代散文中高居榜首的朗誦對象,已被上百位朗誦藝術家和許多晚會採用,成了互聯網上的版本眾多的朗誦保留節目。有網友在人民網發表文章認為:“一百萬篇‘爛髒貨’也比不上劉成章的千字美文《安塞腰鼓》!”

劉成章在黃土高原上。

由於劉成章的作品影響深遠,2018年,他的散文《信天遊》中的一句話,作為選擇題,被列入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考試後,考生的思考卻難以止息,家長和老師也關注起來,並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可以說,那天晚上,數十萬的北京人,過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不眠之夜。不久,光明網刊登了一篇文章,文前編者按說:「2018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第21題選擇題,答案'紅圈''圈圈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7月4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回應稱,此題目符合《2018年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說明》對現代文閱讀的相關要求,並未超綱。回應。

劉成章在1700多字的《關於「繞著月亮轉圈紅」》的回應文章中說:這次2018北京中考語文試題中,有我的作品《信天遊》,對於末尾那句話試卷所提出的問題該怎麼回答,所謂“紅圈圈”和“圈圈紅”,學生、學生家長和部分老師,發生了一場尖銳而有趣的爭議。這段期間,不斷有人希望我成為作者,趕快站出來說幾句話。很對不起這些熱心的朋友們,我遲至今天才站了出來。作者和作品的關係,就像雞和蛋的關係。蛋一經下出,就成社會的了;接著怎麼運輸怎麼銷售怎麼烹調,就與雞毫無幹系。如果在這些環節上還希圖讓雞站出來說些什麼,並且把它看做最權威的評斷,讓它一錘定音,那實在是難為雞了。但在這段期間,由於爭議的互不相讓,也衍生出對那句話的負面看法,這樣,我就不能不說話了。

劉成章說,我的文章的那句原話是:「啊,陝北,生我養我的這片厚土啊,我願像這信天遊一樣高高飛起,化作裝飾你夜空的月暈,繞著月亮轉圈紅。因為它很有動感,很有味道;因為它詩意地透露出我對陝北的無比熱愛。但有些朋友卻說:這句話是方言,與國語不搭界。劉成章從文法及「文學作品要不要追求地方特色?要不要呈現民族風格?」等方面進行了解答。最後他寫道:「我要以《信天遊》作者的身份,祈願可親可愛的同學們,少年朋友們,祈願你們在這次紅紅火火的爭論中,笑呵呵地忘記那點分數的差別,昂首迎接來日的朝陽和飛鳥。這樁「公案」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反響。

2018年7月15日,《光明日報》也刊登了西安文理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高峰、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邢向東《談陝北方言裡的重疊詞——從「轉圈圈紅」說起》的文章,其中說:「劉成章是陝西省延安市人,考題答案'轉圈圈紅'正是延安話的說法,意思是'一圈一圈接連變紅',通常用來指陝北特產紅棗在即將成熟時,從棗蒂開始一圈一圈地逐漸由青變紅。月暈一樣,繞著月亮一圈一圈地變紅,為陝北這片厚土增光添彩。圈紅'真是得之自然的神來之筆!

透過這次考試,暴露出語文教學中的某些短板,有利於以後的改進。劉成章並未刻意追求作品的進入課堂,卻以他的從生活中汲取的藝術語言,重重地撞擊了語文考試,對我國的中學教育做出了深刻的貢獻。

2019年,劉成章的散文《小區的喜鵲》,列入山東省淄博市中考題。 2020年,劉成章的散文《帶著風聲的花》,列入山東省東營市考試題。教育部新編國中教材拓展閱讀書系,選了劉成章的50篇經典作品,以《安塞腰鼓·關中味》為書名,2019年2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成為「專為國中生量身定做的課外讀本。

“要把一世人當成兩世人活”,

劉成章的創作領域更為開闊

劉成章堅持筆耕不退。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無法延長生理生命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透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用自己的作品來拓展生命的寬度,延續生命的社會長度。他曾經不只一次對筆者說:「我要把一世人當成兩世人活。」他曾這樣寫道:「我想向一切辛勤寫作的文友們遙致一句心裡話:讓我們懷著對中國文學的赤誠之心比賽比賽吧,讓我們內心深處的茫茫山巒中都能蒸騰出一派浩蕩雲氣吧——那就是,看看二百年後或五年後,誰的至少一篇作品或一句話還鮮活於世上!當過散文家》,《家山迷惘》序,陝西出版傳媒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近年來他連續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作品,如《雞鳴在耳》《殷殷插柳》《庚子的雲彩》,無論在藝術手法上還是思想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成功的探索,幾乎每出一篇,都被《學習強國》和中國作家網轉載。

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近年來,劉成章以更多精力從事國畫和現代水墨畫的創作。他已在《光明日報》《文藝報》《西安日報》等報紙發表了許多畫作,光是《光明日報》就刊登了多幅,有的被列入光明網的「名家精品」專欄,好幾幅作品受到了廣泛好評。從2012年起,美國洛杉磯的華文文學刊物《洛城作家》,每期都以其墨作當作封面圖畫。其個人畫集《畫一畫山江雁影》由英國一出版社出版,並被英國的十餘家圖書館收藏。 2015年5月,劉成章與國家一級美術師耿建、陝西省美協會員許飛三位地道的陝北人,在古城西安,聯合舉辦了以表現黃土地和陝北鄉土情愫為主題、自喻為陝北蕎麥造型的「三頁瓦畫展」。參展作品是他們濃濃鄉情的表達與脈動,有人稱之為「信天遊綻放出來的朵朵奇葩」。此畫展由陝西省美術家協會、西安亮寶樓美術館主辦,陝西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等協辦。

著名作家劉成章。

著名文化學者龐進在一篇《撕得開與色彩濃》的文章中說:「作家韓小惠有篇寫『通才』的文章,說她曾問大畫家吳冠中,何情況下用畫表達,何時又必須寫文章,吳先生回答說,用畫面表達覺得不夠時,就用文學。天地蒼茫一根骨》《竄動》《星漢燦爛》《騰躍過老虎的土地》《隔溝的那朵山丹丹好紅好紅》《嘩啦啦河水東流去》《世間絕響》《急急令》《暮色漸濃》《信天遊》《船夫曲》《鶴過》《歌吟》等一系列畫作,這些畫作多取材於給他的生命打下深刻烙印的中國西北黃土地,看了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世間絕響》是劉成章的一幅畫作,龐進說:「這是讓我第一眼看到就想鼓掌的佳作。畫面上有噴墨潑彩大寫意的峰巒、岩壁、樹木和雲嵐,也有細筆色勾勒出的建在山脊上的屋宇和兩山之間的橋樑,以及橋樑上踽踽行走的人。大愛在懷、大願縈心、大氣浩然的中國漢子的形象。

(作者係新華社陝西分社原副社長、資深記者)

編輯: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