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裡,劉天池座椅後的牆上有一幅書法作品,內容是韓癒的《師說》──書法出自她的丈夫祖峰之手。劉天池笑言,因為出演《山海情》,最近其他人稱呼祖峰為「白老師」。
這位“白老師”會對劉天池說:“你要記住你的職責是什麼,你的使命是什麼。”這時候她會回答:“我的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丈夫則會讚許地說:“對!好!”
劉天池說,教育夢想是她替祖峰完成,演員夢想則是祖峰替她完成,兩人會彼此配合、支持對方的事業。當祖峰接到一些角色時,兩人會在家中探討,而涉及戲劇教育的問題,祖峰會會給予一些建議,就像家裡的導師。
在張藝謀電影《活著》裡飾演啞女鳳霞、中戲執教20餘年、獨立創辦表演工坊、實戰指導演員的「誕生」…儘管身負多重標籤,對於劉天池而言,如何幫助年輕演員完成從學校到影視「市場」過渡,擁有足夠的能力去辨別劇本、塑造角色,是自己一直在努力的事。
劉天池之所以創辦工作室,是因為很多專業學生對外界心存迷茫——「去劇組人家不看我們是什麼專業,就說角色已經定了,是流量明星,這個圈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
2016年1月,她成立“劉天池表演工作坊”,對年輕演員進行實戰教學指導。劉天池一直很希望擁有TVB的演員培養機制,靠著實作與科技在片場中「訓練」出來。有別於4年在學院培養出的演員,劉天池也想透過「實戰」的方式,用影集帶動演員。
最近,表演工坊與愛奇藝聯合打造的「天鵝計畫」第二部作品《戀愛小酒窩》即將播出。劉天池覺得,「天鵝計畫」的教學模式是一場「TVB式」的嘗試,在實戰中培養演藝新人。
這幾年過去,劉天池坦陳,學生依舊有困惑,只不過困惑變了──角色試戲難度增大,劇組選角要求更嚴格。常有學生跑去找劉天池詢問:「我為什麼『找不著』這個人物?」劉天池覺得,學生們的困惑,實際上考慮的是作為真正的演員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積累。 「是給他們敲了一個警鐘,不再是花拳繡腿,或者把自己打扮得青春靚麗就能過關了」。
劉天池發現,學生面對的表演市場環境和過去不太一樣。具備很強市場價值的人依然會成為各個劇組炙手可熱的選擇。畢竟,無論是電影作品還是電視劇作品,它最終面向大眾的時候還是一個需要獲得回報的產品,劇組毋庸置疑會選拔人群當中最靚麗、最有市場價值的人,其次則是表演能力強的演員。
而如「大肚子」一般數量較多的「中等生」群體淪為「最慘的一批」──個人市場價值比不過頂流,表演能力又達不到讓眾人稱讚的程度,自然容易被甩在後面。對於難以上升的“中部學生”,劉天池會和他們分析,之所以沒有做到出類拔萃,要先想想自己具備多少出類拔萃的能力。有學生抱怨沒有機會、沒有「出頭之日」。 “但當他們真正演的時候,並沒有被發現能力有多強”,這才是矛盾所在。
劉天池常常要求學生,來找自己聊天時先談談最近看了多少電影,最喜歡哪個演員,而不是抱怨又沒接到哪部戲。 「我問他們,你沒被選上的這個劇本到底講的啥?能用一句話給我講清楚嗎?是什麼讓你產生了強大的衝動想演這個角色?他們說也沒有。我說,你沒有的話我只能告訴你稍安勿躁。
不過,劉天池感慨,當下「生動」這個詞從我們的演員標籤當中去掉了。 “我希望媒體能夠重新喚回,一個演員應是一個‘生動體’,不能僅僅是一個‘漂亮體’”。
劉天池認為,靠容顏征服對方的「有效時間」可能只有10分鐘,最終重要的是與導演和製片人產生「化學反應」。 「談吐不是你想優雅就能優雅的。」劉天池強調“磨刀不誤砍柴工”,演員本身要具備能力,倘若只能用最淺顯的外部包裝去面對市場具有創造性的這些人,勢必會被拋棄。
參加《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等演技類綜藝,是劉天池從「幕後走向台前」的嘗試。節目中所有老師要做的,是引導年輕演員建立正確的表演觀念,「只有了解成為演員的一個路徑和階段,才能最終成為很好的演員」。
除了承擔學校與市場之間的過渡功能,專業演員本身的迭代與升級,也是劉天池表演工作坊關注的一點。很多演員在一定的年齡會遇到自己的瓶頸,需要有一個修練場。 「演員不是一直不停的馬達,需要重新找到一種感覺,藝術生命才有上旋的可能性。」在這個「閉住了」的階段,需要另一個群體把你再次打開。
目前,對於表演和戲劇,劉天池想向大眾拓展。疫情期間,她組織了一場108所大學劇社的線上交流,給劇社孩子們分享戲劇世界或教學內容,大家敞開心扉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劉天池發現,許多學生不僅僅是沒有搞清楚戲劇本體,而是生活中有更多的困惑,對於跨入社會存在著迷茫和恐懼,而表演正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
「每個人都希望被重視,擁有一個舞台——不僅僅是演戲的舞台,更重要的是人生的舞台。」劉天池覺得,當戲劇在大眾心裡的作用,成為一種溫暖他人的方式時,就是她最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