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圖侵刪
“惡籲及厚篤忠純,大義無私遂滅親。後代奸邪殘骨肉,屢援斯語陷良臣。”這是宋人洪皓寫的一首詩,說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義滅親”的故事。 “大義滅親”的故事出自《左傳》,衛國大夫石碏為國家大義,不徇私情,殺死自己的兒子,這一史實被讚為正義之舉。 《古文觀止》專門選取《石碏諫寵州吁》,與《鄭伯克段於鄢》前後呼應,是有用意的。其實,這個講了千百年的故事也是悲劇,令人痛心。
春秋時期,衛莊公娶了齊國女子莊姜,她便是《詩經·碩人》讚美的那個美女子,莊姜無子。後來,娶了陳國女子厲媯,生的孩子又夭折了,厲媯從嫁的妹妹戴媯生了公子完。衛莊公的另外一個兒子州吁,則是愛妾所生。愛屋及烏,莊公對州吁非常溺愛。州吁沒什麼特別愛好,平時喜歡玩弄兵器,而且性情暴戾,好勇鬥狠,莊公從不約束他,任其妄為。衛國大夫石碏勸諫莊公,愛子就應當“教之以義方”,不沾染不良的習氣。驕、奢、淫、逸這四種惡習,是走上邪路的開端。這四種惡習的產生,都是父母寵愛和賞賜太過的緣故。如果君王想立州吁為太子,就趕快定下來;如果還沒有決定,那就要約束他的行為,以免日後造成禍患。那種受寵而不驕橫,驕橫而能安於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實在少見。石碏還意味深長地提出“六順”“六逆”的見解,告誡莊公:背離順理的事,去幹違理的事,必定會招致禍害,必須想辦法避免禍害的發生。對於石碏的規勸,莊公聽不進去。
石碏有個兒子石厚,和州吁籲遊結黨,常一起出獵,頻頻騷擾百姓。對此,石碏非常生氣。他把兒子綁起來用鞭子抽打,鎖在家中不准他出入。但是,石厚卻翻牆逃走了,整天跟州吁籲混在一起,家也不回。石碏一點辦法都沒有。
莊公死後,戴媯生的公子完即位,是為衛桓公。州吁多次與石厚密謀篡位奪權。第二年,借周平王駕崩,桓公準備到洛陽弔唁的機會,州吁刺死了桓公。州吁自立為新君,拜石厚為上大夫。如此叛上作亂,石碏一怒之下,自請去職。
州吁籲兄篡國不得人心,為了樹立威信,州吁聯合宋國、陳國和蔡國去攻打曾經和莊公有過衝突的鄭國,搶收他們的稻穀。州吁籲意為惡,鬧得民怨沸騰。為了收攏人心,州吁籲向石碏請教。石碏建議州吁籲去拜見週天子,為自己贏得合法的地位。有了合法的地位,就可到民眾的支持。如何才能朝見天子呢?石碏說,現在陳桓公正受週天子的寵信,而陳、衛兩國正準備建立友好關係,州吁籲若能去陳國拜見陳桓公,求他在周王那裡說好話,必定能得到周王應許。州吁籲知大喜,當即備上禮物去了陳國。但是他們一到陳國,就被拿下來了。
原來在州吁出發之前,陳桓公已收到石碏的親筆信,信中說他已經垂垂老矣,不能為國家效力了。州吁與石厚是弒君篡位的兇犯,請求陳國秉持正義,設法除掉他們。陳國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後,通知衛國前來處置。石碏召集眾大夫商議,大家認為,州吁弒兄篡位,罪在當誅。而對於石厚,因為是石碏的兒子,大家都說是協從,應當從輕發落。顯然,大家都看石碏的面子,在替石厚說好話。石碏生氣道:州吁之惡,是逆子釀成,大家請求從輕處理,莫非是看我的面子,我要去親手殺了他。最後,派人去陳國處決了石厚。
石碏為國家大義,殺死禍國殃民的兒子,左丘明盛讚他是一位“純臣”。但若從人倫道德來講,這個結果是悲劇性的。一君一臣,竟都失敗在對兒子的管教上面,兩人的兒子殺人又都被人殺死,而石厚又是他父親堅決主張除掉的。無論如何,都是非常痛心的。細思起來,這個被盛讚了幾千年的大義之舉,其實,真正缺少的恰恰是愛與關懷。
身為衛莊公,一國之主來說,應當及早教育自己的兒子,做人要品行端正,講求公義,不沾染不良習氣,這才是真正的愛子。可是,莊公不但不管教兒子,任其妄為,而且,在明知兒子已經沾染惡習的情況下,依然不加以約束、阻止,反而溺愛縱容這是相當非常危險的,等於他的溺愛把兒子推向了深淵。石碏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一再勸他愛子就應當“教之以義方”,防止走上邪路,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四者之來, 寵祿過也”,還提出“六逆」、「六順」 的說法, 試圖說服莊公。應當說,石碏說得非常誠懇,身為國君,如何愛子、教子,確乎不單是個人的事,而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社會治亂的大事。可惜,莊公認識不到,對石碏的勸誡也聽不見。莊公的悲劇在於,由於他的過度溺愛縱容,導致州吁籲野心膨脹,弒兄自立,也為衛國後來的內亂埋下了禍根。
對石碏來說,「大義滅親」使他擔起了「純臣」的美譽。可是,石碏「滅」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兒子。在他向莊公講愛子道理的時候,他竟也無力禁絕自己的兒子與他人沆瀣一氣,禍害百姓。石碏曾試圖管教兒子,但沒有收到效果。而且,他除了用鞭抽兒子和使兒子「蹲禁閉」外,似乎別無他法。結果,他的這一粗暴行為,遭到兒子的極力反抗。石厚翻牆逃走,意味著這對父子關係愈加惡化。因為管不了兒子,石碏告老還家,等於是放棄對兒子的挽救。如此,他講得那一套倫理,首先在他身上就不可能實現,這是石碏的悲劇。當然,石碏終究了不起。後來,他瞅準機會, 痛下狠手,將自己的「逆子」處死。他的這種把國家利益、社稷安危置於骨肉血親之上的大義之舉,受到後世的高度讚許。
「大義滅親」的故事,使我們懂得:骨肉親情,是人之天性;父子有親,是人倫文化,也是自然的法則。但是,作為超越了動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人來說,又不能完全憑天性或本性行事,必須遵循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換句話說,自然的法則終究要服從社會道德的法則、理性正義的法則。身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有許多時候,都需要做出選擇,包括面對親情和正義的時候,必須冷靜地做出選擇。這個選擇是艱難的,而惟其艱難,才能展現其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