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嫣然 編輯:安妮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誌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太空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護人員確認航太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同時,在上千公里外的鄭州,有兩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更是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裡的返回艙,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時而落淚,時而歡呼。
這兩位老人就是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的媽媽牛喜雲和爸爸劉士林。
「記夠這183天,姑娘就回來了!」窗台下,那張薄薄的日曆上,牛喜雲把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駐留太空的天數圈寫、定格在了第183天。
從6月5日神舟十四號前往太空算起,牛喜雲劉士林老兩口一直在數著天數過日子。
01
學霸女背後是慈母的嚴愛
1978年10月6日,在河南鄭州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初為人母的牛喜悅抱著襁褓中粉嘟嘟的女兒,喜悅和幸福溢於言表。她和丈夫劉士林為女兒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劉洋。
她從沒想過,34年後的2012年,這個小生命會成為中國史上首位上太空的女太空人。
牛喜雲和丈夫都是老實本分人,也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夫妻倆對於女兒劉洋唯一的要求就是「考上大學」。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學習上,牛喜雲一直很重視培養女兒刻苦和認真,對女兒進行「規則意識」的塑造上,不放過任何細節。
劉洋小時候,每天做完家庭作業,都要讓媽媽檢查,沒有錯誤了才可以出去玩。有一次,牛喜雲檢查她的作文,發現她粗心大意,兩句話中間少了一個標點符號。牛喜雲沒有馬上指出錯誤,而是讓她自查一遍,劉洋漫不經心地用眼掃了一遍,並沒發現錯在哪裡,牛喜雲指出問題後,讓她將作文重抄一遍。
然而,門外小夥伴們做遊戲時的嬉笑聲不時傳入劉洋耳中,劉洋急於和小伙伴玩,對媽媽的「過於認真」產生了抵觸情緒,「媽媽,不就是少一個標點符號嗎,您也太小題大作了!
牛喜雲嚴肅地說:“汽車少一顆螺絲釘都會釀成車禍!寫作文,標點符號相當於是‘螺絲釘’,少一個標點符號,表達的意思就會不一樣。”
劉洋想了想,覺著媽媽說得有道理,便照媽媽的要求做了。
重新接過作業本後,牛喜雲並沒有急於檢查,而是讓劉洋一邊朗讀一邊自查。確認沒有錯誤後,再幫劉洋分析錯誤的原因:“這麼簡單的標點符號為什麼會漏掉?是你不認真,粗心大意!為什麼會粗心?你思想開了小差!”
牛喜雲的分析讓劉洋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牛喜雲又語重心長地說:「出去玩不是不可以,但有條件,先將作業做好!咱們在學習上來不得半點兒馬虎!只有平時把基礎打牢了,考試時做到心不慌,這樣,才能發揮出正常水準。
劉洋牢牢記住了媽媽的話,類似的錯誤再也沒犯過。讓牛喜雲更欣慰的是,劉洋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路都是保送生。
除了嚴格要求,牛喜雲也常鼓勵女兒:做任何事不要怕吃苦,要迎難而上,不輕易放棄。
1992年,劉洋上了國中。當時,學校體育課開設了跳高、跳遠,劉洋體質較瘦弱,每次跳遠成績總是不理想,後來只要一有跳遠課她就發怵。
牛喜雲急了。和體育老師溝通後,結合劉洋的現狀仔細一分析,他們覺得劉洋是沒有掌握技術要領,練習時太急於達標,體力消耗過大而產生了惡性循懷。如果放任不管,劉洋會產生厭學情緒,“遇到困難就退縮”,也會對她將來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於是和練太極拳的丈夫一合計,打算“全家陪練”,幫助劉洋攻克難關。
慈父指導,嚴母陪跳:「預擺、起跳…」一遍又一遍。
當時,國中階段女生的跳遠成績達到1.40-1.60公尺就算及格。掌握要領後,劉洋有了進步。在反覆的練跳中,很快就達到了及格分1.40公尺。
牛喜雲說:“不錯,1.40米是算及格,但你再努努力,克服下困難,還可以跳得更遠。咱們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而且要做到最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家的通力合作下,劉洋的跳遠成績終於有了顯著的提升。
牛喜雲語重心長地告誡她:「你的路還很長,媽媽陪得了一時,陪不了一生。你要記住了,困難就是紙老虎,你強它就弱!苦,是你成長階段必備的良藥! 」
1997年夏天,18歲的劉洋迎來高考,這一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河南招收女飛行員,這是改變劉洋命運的轉折點。經過層層篩選,劉洋成為鄭州市首個,也是當時唯一被錄取的女飛行員。
劉洋成為飛行員後,也是發揚認真、刻苦精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她闖過一次次“空中險情”,按響了航天事業的門鈴。
「為啥她在18只信鴿撞到飛機以後能夠冷靜,最後成功迫降?這就是訓練出來的。」每次提到劉洋遇險的經歷,牛喜雲對女兒都很自豪。
部隊的訓練異常艱苦。
雖然牛喜雲從小就培養女兒刻苦的精神,可劉洋依然在給母親寫的信裡“撒嬌”,訓練強度太大!太辛苦!牛喜雲有點心疼,但為了讓女兒更加堅強,她在回信中故意沒提訓練強度和艱苦的話題,只是問了一些其他小事。
不久,牛喜雲又收到劉洋寄來的一張照片:左腳磨出了5個大水泡。牛喜雲反覆看著照片,一次次地將淚水嚥進肚裡。回信時,她鼓勵女兒:要不畏辛苦,克服困難。
在成功的路上,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牛喜雲安慰自己,女兒挨過訓練期就會迎來彩虹。讓她沒想到的是,女兒又選擇了更大的挑戰。
02
她是我們的女兒,更是國家的女兒
2009年5月,我國第二批航太員選拔啟動,並史無前例地招收女航太員。經過層層選拔,2010年5月,劉洋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
「從來沒有想過,女孩能夠飛上太空當太空人。」牛喜雲在意外中多了一份驚喜,同時又多了一層牽掛。
2012年6月16日18點37分,長徵二號搭載著神舟九號太空船在酒泉衛星中心騰空而起。劉洋身為中國有史以來首位女性太空人,與另外兩位太空人一起飛向太空,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與讚譽。
劉洋創造的光芒,讓牛喜雲老兩口成了許多媒體追捧的「明星」。萬眾矚目下,牛喜雲顯得很淡定:「是無數雙手將我的女兒托舉上太空,這個榮譽屬於學校,屬於部隊!」問她是怎麼培養出一個航天員的,牛喜雲說,是學校和部隊培養的,她只教會了女兒如何做人。
2012年6月21日晚,是航太員和家人進行天地雙向視訊的私密通話時間。牛喜雲忍著思念女兒的煎熬,將通話的機會讓給了女婿,但內心卻特別想去北京。
「只想聽她的聲音,我就滿足了。」牛喜雲抹著淚說。
有人問牛喜雲,劉洋成功飛天後會怎樣祝賀。牛喜雲說,等劉洋回家後,做她最喜歡吃的羊肉燴麵。
但事實是,劉洋成功落地後,比以前更忙了。以往,每到週末晚上6:00-7:00,是劉洋和媽媽約好往家裡打電話的時間,雖然牛喜雲會早早地等著女兒的電話打過來,但她總是一次次無奈“失約” 。
隨著年齡增長,加之聚少離多,牛喜雲坦言,不想女兒那是假的。
有一次生病,牛喜雲一個人去醫院掛點滴時太累睡著了,液體輸完後血回流,手背處腫得很高。鄰座輸液大媽的女兒見狀後叫來護士長,護士長拔掉針管後叮囑她回家敷熱毛巾消腫。鄰座大媽隨即問起牛喜雲怎麼沒有家屬陪,牛喜雲含含糊糊地告訴她,女兒在外地上班趕不回來。大媽感嘆道,年紀大了有兒女陪在身邊才是最大的幸福!
牛喜雲愣了愣,她終於忍不住撥通了劉洋的電話,然而,還沒來得及跟女兒說上一句話,劉洋說:「媽媽,我在忙,等會兒打給你。」當手機裡傳來「嘟嘟嘟」忙音時,牛喜雲突然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淚水奪眶而出,好在丈夫劉士林及時趕到。
因為太想念女兒,那晚,她輾轉難眠。看見丈夫「熟睡」後,她翻開了女兒的專屬影集:第一天上幼兒園;第一次戴紅領巾;上高中;成為飛行員…女兒成長的點點滴滴交替在她眼前閃現,她的眼睛濕潤了。
這時,“醒來”的丈夫走到了她身邊,“怎麼,又失眠?”
牛喜雲說:“咱們去北京吧?”
丈夫說:“想姑娘了?”
牛喜雲猶豫了片刻,嘆口氣:“唉,今天在醫院,看到人家姑娘陪在媽媽身邊跑前跑後,這心裡有點兒難受……說不想那是假的。”
末了,牛喜雲合上劇集,“甘蔗沒有兩頭甜。她是我們的女兒,更是國家的女兒,”她沖丈夫點了點頭:“我懂!”
後來,實在想女兒時,她就上網搜尋劉洋的名字,看看女兒在哪裡,在做什麼事。
「姑娘,你安安心心完成任務,等你凱旋,咱們全家組隊去北京接你回家,媽媽給你做最愛吃的羊肉燴面!」無數個夜晚,隔著屏幕,牛喜雲跟自己心中的「小飛俠」默默約定。
03
做好女兒的堅強後盾
劉洋在訪談中曾說:「當我的一隻肩膀挑起事業的時候,另一隻肩膀上的擔子,是我身後的家庭幫我卸下了。」這個身後,就有母親牛喜雲的貢獻。
從劉洋懷孕起,近8年時間,牛喜雲都陪伴在女兒身邊。兩個外孫出生後,也一直都是牛喜雲幫忙照顧。送孩子上幼稚園,接孩子回家,為他們做有營養的食品,是牛喜雲每天的功課。 「從小有個健康的體魄。」更是牛喜雲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我們都是普通人。劉洋盡力做好她的事,我們盡自己所能幫忙照顧兩個孩子,讓孩子們健健康康成長,讓她沒有後顧之憂,就是對她最大的支持。」關心、鼓勵,在背後為女兒加油,這已成為牛喜雲和丈夫之間的默契。
2022年6月5日,時隔10年,劉洋第二次出征,而且這次,「太空出差」時間將從13天增加到半年。
女兒「出差」後,牛喜雲加入了丈夫練太極拳的團隊,她說:「太空人的父母不能老。我們身體好,少生病,不讓女孩分心,做她的堅強後盾,她才能安心為航天事業拼搏。
如今,「摘星星的女兒」回來了。牛喜雲和劉士林期待能早日見到女兒,為她做愛吃的河南美食,「胡辣湯、羊肉燴面,她愛吃的家鄉美食,一定滿足」。
有人說,牛喜雲是位偉大的母親,她把唯一的女兒奉獻給了航太事業。而牛喜雲認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相承繼,家國兩相依。」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誌
原標題《慈母嚴愛,成就中國首位女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