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陽簡介(羅陽:瀋陽的天為他落雨 殲15飛鯊為他「護航」)

2022-12-01羅陽

2012年11月25日12時48分,用生命實踐航空報國的優秀代表羅陽執行任務時,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心因猝死,經搶​​救無效,在工作崗位上因公殉職,終年51歲。

羅陽簡介:男,漢族,中共黨員,1961年6月出生,2012年11月去世,遼寧瀋陽人,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原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作為航空工業沈飛的“掌舵人”,他胸懷報國強軍赤子之情,創新提出“十個統籌”發展思路,推進管理創新、技術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推動企業經營模式轉型,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帶領沈飛邁入持續跨越發展的快車道。任期內企業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等主要指標躍升39.5%,獲利躍升61.8%。擔任多個型號研製現場總指揮,帶領沈飛完成了殲—15艦載機等多個重點型號研製並成功實現首飛和設計定型,推動軍用戰鬥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航空武器裝備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追授「航空工業英模」榮譽稱號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等。

羅陽過世後,本報特派記者第一時間趕往瀋陽,各界群眾含淚送別羅陽的一幕至今令人難忘。

瀋陽在心痛

照理說,這個時節的瀋陽是不該下雨的,要下就下雪,但前天晚上的瀋陽,竟然下了好大一場雨。雨未停,又飄起了雪花。當我們昨天早上趕到瀋陽的時候,沒有掃過雪的地方,結著一層冰。

我們知道,這是瀋陽在心痛。從機場到市區,從市區到沈飛集團,我們和每個遇到的瀋陽人搭話:「您知道沈飛的羅陽嗎?」有好幾位市民說:「說實話過去真不知道,這幾天才知道。早就走了,心疼!

家裡,仍是15年前的裝潢

「羅總,您一路走好!」走進沈飛集團,我們一路看見黑色的橫幅和神色凝重的員工。

這本來是喜慶的日子:殲-15「飛鯊」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成功起降。就在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刻,研發現場總指揮羅陽卻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殉職。

沈飛集團公祭羅陽的禮堂,莊嚴肅穆,哀樂低迴,挽聯上寫著「鞠躬盡瘁為中華復興,殫精竭慮鑄航空大業」。記者趕到沈飛集團的第一件事,就是代表報社同仁向羅陽同志的遺像鞠躬致哀。航空報國的英雄,我們敬佩您!

沈飛黨委書記謝根華告訴記者,羅陽是11月18日上「遼寧號」的。整個試驗的工作強度非常大,照理說,飛行甲板的人員控制是非常嚴格的,但為了掌握確切的數據,羅陽有時距離起飛的殲-15只有20米,感受著飛機起降巨大的轟鳴。 11月25日早晨,他的身體已經嚴重不適,平常每天6點準時起床的他,破例沒有去吃早餐。下艦後回到房間,實在撐不住了,他才倒在床上。謝根華發現後,立即派人將他送往僅幾公里外的大連市友誼醫院。在距離醫院大門還有100公尺左右,羅陽就喘不過氣來,醫護人員立刻在醫院門口大廳就做起了急救,但最後還是沒有救回來。

沈飛上上下下的員工都說:羅總是太累了!

沈飛集團總工程師袁立和羅陽同事了二十多年。他說,羅陽年輕的時候,是個非常愛好運動的人。 1公尺78的個子,在北航讀大學時,就是排球隊長。在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也是排球隊的主攻手,每一記扣球都非常有力。那時,就算在上下午做15分鐘工間操的時候,他們都要到排球場去打幾個回合。直到兩人都先後到沈飛集團工作,工作實在太忙了,才慢慢告別排球場。

正直、誠信、敬業,這是羅陽人格魅力的重要元素。正是這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開闊的思路和過硬的專業知識,使羅陽成為「國防科技​​工業創新領導者」、「中航工業優秀領導幹部」。 「他做事不在乎個人的利益,他在乎的是國家、集團和員工的利益。」袁立說,羅陽到沈飛當領導十年,上上下下對他沒有任何非議,從來也沒有什麼“負面新聞” ,這非常難得。因為要做好總經理,首先要做好人。你是好人,大家才服你、才幫你。殲-15計畫至少進行了10年,其中有多少挑戰和壓力,他是最先扛的。有一次試驗出了問題,雖然後來查清了問題不是出在沈飛,但當時沈飛就得承擔責任,沈飛的責任誰來承擔?羅陽自己把責任擔了下來,因此被扣罰了1萬元。他看重的不是個人的委屈,而是早日完成殲-15翱翔海天的使命。

袁立說,羅陽不抽煙,平常基本上不喝酒,從來沒有看到他自己找酒喝。平常加班加點是經常的事,他就吃碗麵。他兩個是一棟大樓的鄰居,平常晚上想起工作上的事,袁立就直接去他家。羅陽家迄今為止,還是1997年搬進去時的簡單裝潢,站在他家裡,想不到一個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集團老總,床頭櫃的抽屜都還是歪的。羅陽和他愛人,都不講究生活享受。不講究生活享受,才能做好國營事業的老總。聽起來這是大話,但在羅陽這裡就是現實。

現場,從不坐著聽下屬報告

沈飛集團三層樓的“白樓”,是集團機關之所在。羅陽生前的總經理辦公室,就在二樓。平時,只要羅陽不出差,這裡的燈都要亮到深夜。

走進羅陽的辦公室,只見牆上掛著一排沈飛集團幾十年來研製的各種型號的殲擊機的照片:殲-5、殲-6、殲-7……一直到殲-11,會議桌上擺著殲-31「鶻鷹」的模型。在這裡,既可以回顧沈飛集團這一我國「殲擊機的搖籃」的光榮傳統,也可以感受到沈飛人「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追求與信念。在他座椅後的書櫃上,還放著一排沈飛研發的軍機和民機的模型。

沈飛集團零件生產部長李長強告訴我們,11月8日,是他永遠記得的日子。這一天,是羅陽最後一次到他們的生產線考察。早上8點,李長強來到羅陽秘書任仲凱的辦公室,請羅陽到生產線視察。任秘書告訴李長強,羅總上下午和晚上都有會,可能去不了。但在9點10分,李長強突然接到任秘書的電話,說羅總開完早上的會就會趕過去。果然,羅陽接連走訪了13廠、17廠、12廠、18廠、45廠、CNC加工廠等6間車間,考察了團隊建設狀況。在生產車間,他看見了一群年輕人,尤其是在得知有來自清華的畢業生之後,他飽含深情地說:「你們辛苦了,謝謝!」先前,集團領導曾建議李長強安排攝影師為羅陽照幾張相,但李長強想,羅總平日做事低調,就擱置了這個建議,「我真沒想到羅總突然就倒下了。已經再也拍不到他和生產線在一起的照片了! 」這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沈飛集團每週都要開一次經理辦公會,會上,羅陽總是叮囑大家:「遇到難題,不能只問一個為什麼,要問五個,要看出問題背後的問題,不要只限於表面的現象。要從中發現規律。嚴格化和標準化管理。

新機試製部副部長歐陽告訴記者,羅總是位實幹家。最近半年來,羅陽到他們新機試製部視察工作,前前後後來了44次。在廠裡,他就穿著工作服;到試飛站試飛時,有時外面攝氏零下三十多度,他和員工一樣穿個大棉猴。他到現場來,不是坐在那裡聽下屬報告,而是走到一個一個崗位上問問題。所以很多年輕的員工,剛開始聽說來了個集團的老總都特別緊張;他來過後,年輕人都特別喜歡他,覺得他不是“官”,在這樣優秀的人手下工作有奔頭。

有一次,羅陽在現場發現了有員工失職的行為,立刻把廠領導叫來聲色俱厲地批評了一通。歐陽正想向他報告管理上的一項創新,看他在「火頭」上,不敢上前報告。沒想到,羅陽得知後,馬上高興地說:「給我看你們的創新。」因為印刷的圖紙有一公尺寬、十多公尺長,沒辦法掛牆上,只能鋪在地上,羅陽毫毫不在乎地說:「我可以蹲在地上看。」說罷,他真的蹲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看完後,他鼓勵歐陽他們說:“飛機跨代,是要有先進的設備和工藝技術來保證的,希望把新的管理技術推廣到更多的領域。”

歐陽清楚記得,羅陽最後一次到他們新機試製部來,是11月3日。那天,他們完成了另一個新機型的首飛。這是自10月30日實現殲-31首飛僅4天后,又一場新機型首秀。

4天裡兩個新機型首飛,這在沈飛的歷史上還沒有過。更何況,殲-31是跨代的隱形機。

但歐陽這天沒和羅陽說上話。羅陽的秘書任仲凱告訴歐陽:「羅總這幾天累壞了。」歐陽看著羅總遠去的背影,發現他好像又瘦了。

歐陽說到此時,又一次哽咽。我們採訪的多位沈飛人,都這樣,說著說著,就說不下去了。我們記著記著,也難以平靜。 (本報瀋陽11月29日專電)

羅陽遠行,飛鯊“護航”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得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化悲痛為力量,完成羅總未竟事業!」29日上午,頂著零下13℃的嚴寒,來自瀋陽社會各界的數千名群眾一身素衣,拉著悼念橫幅,在瀋陽回龍崗革命公墓送別羅陽。

10點,中國殲-15飛機研發現場總指揮,沈飛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羅陽的悼念儀式在回龍崗革命公墓回龍廳舉行,來自軍隊、地方和航空業界的各級領導,羅陽的同事、生前好友,以及社會各界群眾共3,000多人來到現場送別。

寒風中,數千人送英雄

羅陽的家位於他生前工作的中航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家屬區。家屬區道路兩旁通燈桿上懸掛著許多黃白色花環,欄桿上「羅總一路走好」的橫幅,表達著大家的哀思。

早上7點55分許,羅陽的女兒羅靚手捧著父親遺像和靈牌走出家門。在她身後,羅陽的妻子王希利已泣不成聲,悲痛難抑。為了強國之夢經常出差的丈夫,在「遼寧艦」上打了最後一通電話給她後,再也沒能走進他所熱愛的家門。

幾乎所有的社區居民都知道上午的悼念儀式,許多居民自發性趕到羅陽家門前站成兩排,他們中有老人,有青年,還有過去的同事。在瀋陽清晨的寒風中,人們用無言的淚送別這位過去默默無聞的英雄。

羅陽的靈車沒有直接駛往回龍崗革命公墓,而是前往沈飛集團他所熟悉的廠房和車間。廠道旁,沈飛的數千名員工目送靈車駛過。

在回龍崗革命公墓回龍廳的正中央,掛著羅陽同志的彩色遺像。他一如既往地謙和地微笑著,望著他的親人、同事和朋友。沈飛集團宣傳部領導李長三說,羅陽生前的大多數工作照,都是穿著工作服的;這張照片上羅陽神采奕奕,沉穩謙和,正是沈飛人熟悉的羅總。

上午10點左右,哀樂響起,悼念儀式正式開始。回龍廳內氣氛莊嚴肅穆,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林左鳴致悼詞,他說,羅陽1961年6月29日出生於陝西西安的一個軍人家庭,正好與沈飛的創建時間同月同日。 30年來,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航空事業,用生命實踐了「航空報國」的錚錚誓言。

正直,是聽到最多的評價

自11月26日沈飛集團設立公祭堂以來,來自全國各地自發性為羅陽送行的各界人士已經超過1萬人。公祭堂門口的登記處,登記悼念人員資料的紀錄本已經更新了好幾本。

回龍崗革命公墓外,有許多自發性趕來送行的人。在他們心中,羅陽不只是沈飛的英雄,也是瀋陽的英雄、中國的英雄。 60歲的老大爺張廣山買來了鮮花,和單位的6個同事一起趕了20多公里路來見羅陽最後一面。他告訴記者:「我沒見過羅陽,但這幾天看了媒體對他先進事蹟的報道之後,覺得他為了中國的國防事業死而後已,是中國的英雄,我佩服他,一定要來見他一次。

在悼念活動現場,空軍試飛大隊大隊長李國恩告訴記者,沈飛近期研製的許多新機型,包括在“遼寧艦”上起降的殲飛-15“飛鯊”,都是由他首飛的,因此過去和羅陽在工作上接觸很多,他對羅陽的為人非常感佩。身為一個大集團的董事長,羅陽要管那麼多事,為什麼非要上「遼寧艦」試飛?李國恩說:「因為這次試飛太關鍵、太重要了,著艦起降涉及戰機的設計、製造和航母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他這個總指揮來親自協調。他太累了,不是被一件工作、一個項目累垮的,而是被長年累月的高強度工作累垮的。 「飛鯊」要為他護航! ”

飛機設計研究所的王斯彰,從1992年起就和羅陽在研究所共事,他說:「羅陽留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正直。誰和他在一起工作就會明白,我們黨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幹部。

正直,這是我們在沈飛集團、在瀋陽聽到的人們對羅陽最多的評價。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正直,這個中華民族公認的美德,並沒有過時,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共識。

新型號,新目標,新出發

在沈飛的廠房裡,更多的員工在上午10點哀樂響起的時候,默默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俯首向他們尊敬的羅總致哀。

新機試製部的同事在廠房裡舉行了簡樸的悼念儀式,副部長歐陽告訴記者,她今天上午沒有去回龍崗革命公墓,是因為研製新機型的工作很緊張,「羅總走了,我們更不能鬆勁。

她告訴記者,為什麼把殲-31稱為「鶻鷹」?因為我們的殲-31是只「有骨氣的鷹」。

平靜一會兒後,歐陽接著說,「我們專案組是24小時不停的,食堂一天要做5頓飯。當時,羅總就關照食堂,伙食一定要搞好。他知道我們有的技術人員和老師傅有糖尿病,就關照食堂少做米飯,改為饅頭麵條。去醫院檢查身體…”

就在記者採訪歐陽的時候,廠區上空又響起新機試飛的轟鳴。

記者問沈飛集團總工程師袁立:「殲-15″飛鯊」在航母上起降成功,是否意味著該項目已經大功告成?」袁立說:「沈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你看機身的塗裝就知道,這還不是正式交付海空軍的戰機塗裝。

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羅陽,千千萬萬個羅陽正在走來!

(本報瀋陽11月29日專電)

武漢四十三中師生追憶羅陽:當年高考物理考了95分

「向航空報國英模-本校78屆校友羅陽學習」。今天下午,位於武漢市漢口區古田二路的武漢四十三中在學校大門口掛上了一條橫幅,表達全校師生對這位校友的深切緬懷之情。晚上,羅陽當年的老師與同學舉辦了追思會。

34年前,也就是1978年,羅陽在四十三中讀了三年國中、兩年高中後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學院。

武漢四十三中校辦主任熊凌拿出了學校資料室保存的學生花名冊檔案袋,打開已經泛黃的“四十三中七八屆初中、高中在籍學生名冊”,翻到第56頁,記者在高二(甲)班學生名單裡看到了「羅陽」的名字,排在第13個。

熊凌對本報記者 說,2007年學校50週年校慶的時候並不知道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項目總負責人、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曾經在本校讀過書,以為只是同名同姓。昨天早上看到報紙上的有關報道時,有老師說這個羅陽可能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隨後學校領導派人尋找相關信息,最終證實羅陽就是當年從四十三中畢業的學生。

同學:“為人非常真誠,很容易相處”

「看,最後一排左邊第二位就是羅陽。」晚上6點半,羅陽的高中同班同學、家住武漢市東西湖區的張民專程從家中趕至四十三中,送來了兩張他珍藏多年的照片。

這張已經泛黃的照片上共站了五排學生,是一張近百人的合影,最後一排後面是一麵團旗,照片上面寫有「四十三中七八屆團員合影,1978.7.25 ”字樣。

還有一張照片,是兩位女同學、三位男同學的合影,站在後排中間的羅陽拿著一麵團旗。張民清楚記得,這是高一時班級團支部在武漢東湖搞活動時拍的。

今天晚上趕到四十三中的羅陽多位同學證實,高中畢業時,他們所在的班級並沒有拍畢業合影,團員合影照片應該是當時校團總支組織拍攝的。限於條件,學校沒有羅陽當年的任何影像資料,張民保存的這兩張照片顯得彌足珍貴。

在武漢市一家法院工作的危建國是羅陽從國中到高中的同學。他說,看到網路上的資訊後,覺得照片上的人很像自己的同學羅陽,但還有點將信將疑。直到多名同學證實之後,他才不得不痛心接受事實:“我們從高中畢業後就失去了聯繫,沒想到他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更沒想到他英年早逝,太可惜了。”

「當年的羅陽長得很斯文,現在的相貌沒有太大變化,就是人長胖了一些。」在武漢市公安部門工作的羅漢喜指著照片上的羅陽說,「我們是武漢市第四十三中學七八屆的高中畢業生,從初中到高中同學5年,上學時兩人的家住得很近,相互之間也非常了解,經常在一起下軍棋與象棋。

羅漢喜說,羅陽是部隊子弟,當時隨父母來武漢,就在部隊大院附近的四十三中讀書。在羅漢喜的印像中,羅陽性格有些內向,為人則非常和氣、真誠,很容易相處。他的穿著也很素,從不講究。在學習方面,羅陽的積極性非常高。

據羅漢喜介紹,1978年,羅陽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學院,他自己落榜了。工作後的羅陽還有他的父母都回到東北老家,沒有再回過武漢,所以畢業後兩人就沒有再聯絡過。

老師:“總坐第一排,上課特別認真”

今年71歲的湖北省特級老師許定璜是羅陽高中時的物理老師,在四十三中教了20多年物理,後來調到省重點中學武漢四中工作。

許老師今天專程回到四十三中。他說,看到眾多媒體上的報道,他心中預感:羅陽就是自己當年的學生,因為姓名一字不差,高考時考入北航、從事飛機相關工作等信息也一致。但新聞裡說羅陽是遼寧人,相關經驗又是從大學開始的,一時拿不準。最後他跟學校一聯繫,不想正是當年高考物理考了95分的羅陽。

30多年過去了,許老師仍然記得,「羅陽講一口普通話,總是坐第一排,上課特別認真」。印象最深的是那年高考,當時物理滿分100分,羅陽考了95分,這個分數不光是全班第一名,而且還是全區第一名。 」

羅陽進入北航後,許定璜再也沒見過他。 1998年,四十三中七、八屆學生辦了一次畢業20週年聚會,羅陽沒能參加。許定璜說,可能是羅陽從事的相關專業不便參加。

「他今年才51歲,本來可以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許老師很傷感,這麼多年第一次聽到羅陽的消息,他卻已悄悄離去。

今年76歲的王世箴老是羅陽的高中班主任,教數學。由於身體原因,王老師今天沒有到學校來。在電話中,王老師告訴記者,印像中的羅陽學習非常認真,很踏實。由於當時考大學的機會不容易,加上高考複習非常緊張,羅陽幾乎全心撲在備考上,成績在班上一直是名列前茅。 「讀書時,羅陽養成的這種踏實認真的學習習慣,也被他帶到了以後的工作當中,所以成就了大事。」王老師說。

作者:鄭蔚 錢忠軍 趙徵南

編輯:趙徵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