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顧命大臣,是指帝王駕崩前,因為繼位的太子年少,而託以治國重任的大臣。有一句詩是這樣說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便是中國史上第一位顧命大臣。但太子總會長大,所以代為攝政的顧命大臣,最後總要還政於長大後的天子,進行權力的交接。如果權力交接不暢,或是君臣生疑,矛盾激化,就會圍繞著權力而產生鬥爭。或是天子被廢,或是顧命大臣被貶被殺,演繹出波瀾壯闊的故事。
鞠躬盡瘁,最符合先皇對顧命大臣的期待
周公旦,也叫姬旦,是歷史上第一位顧命大臣。 周武王短壽,打下殷商江山幾年後就駕崩了。本來他想將江山傳給弟弟周公旦,因為周公旦這個人太賢德了,比年幼的兒子姬誦更適合當天子。但周公旦拒不接受,於是周武王託孤給周公旦,「我子即你子,希望你輔佐他治理天下」。
周公旦輔佐年輕的周成王,史載「一年救亂,兩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旦對於周朝江山的穩固,可以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周武王可說是沒有看錯人。
但就是這樣,周成王還是對周公旦產生懷疑,聽信周公旦造成謀逆的諫言,周公旦為了避禍,逃到楚地。後來周成王認清自己的錯誤,請回了周公旦,消除了誤解。 周公旦最後得以善終,歷史上第一位顧命大臣,得到了良好的結局。
歷史上第二位顧命大臣是周成王姬誦給兒子姬鑷留下的召公奭和畢公高,這二位賢臣和周公旦一樣,輔佐周康王姬釗實現了“成康之治” ,也得以善終。可見姬誦也生了一雙慧眼,相中的這二位顧命大臣不辱使命。
我們熟知的最有名的顧命大臣,當屬三國時期先主劉備白帝城託孤的賢臣諸葛亮。劉備去世時,劉禪年幼,於是將江山和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的興復漢室大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他保的劉禪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諸葛亮是累死在戰場上的,但總算是善終。劉備也算是託孤託對人了。
或貶或殺,顧命大臣是個風險很大的角色
和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諸葛亮這些人比起來,大多數顧命大臣可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權力的誘惑,新皇一般長大成人後,對於之前顧命大臣的攝政往往不能忘懷。如果新皇心胸狹窄,他會對顧命大臣採取極端措施,殺殺他們曾經的威風,這樣顧命大臣的噩運就來了。
南北朝時,宋武帝劉裕駕崩前,遺命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和司空徐羨慕之為顧命大臣輔政。這幾位輔政大臣一心為國,廢殺了宋少帝劉義符,立賢明的劉義隆為帝,是為宋文帝。
不過,他們可是看走了眼,宋文帝比宋少帝賢明不假,但心胸一點也不大。當幾位輔政大臣還政於宋文帝後,宋文帝馬上對幾位輔政大臣下了毒手,因為他容不得大臣可以廢立皇帝並且膽敢殺之。於是徐羨慕之逃亡未果自刎而死,傅亮逃亡未果被殺,謝晦舉兵反抗失敗被殺,檀道濟更慘,和他的八個兒子都被斬首。
像宋武帝四位顧命大臣一樣不幸的,歷史上有許多:李仁罕是後蜀皇帝孟知祥給兒子留下的顧命大臣,因功高震主被殺;史弘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給兒子留下的顧命大臣,被後漢隱帝誅殺夷族;蘇克薩哈是順治皇帝給康熙大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在與鰲拜的政治鬥爭中被處死並誅九族,而同為顧命大臣的鰲拜被康熙皇帝用計生擒,活活氣死在獄中;咸豐皇帝給兒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命運更慘,與兩宮太后爭權奪利,還沒來得及“顧命”,就被一窩端,“載垣、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肅順著加恩改為斬立決”,穆蔭被流放,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被革職。
相對於被殺的顧命大臣,被貶的顧命大臣,算是命運好得多了。唐太宗給兒子李治留下了兩名顧命大臣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結果這二人碰到了政治對手武則天,盡心輔佐李治也沒有得到好下場,被武則天貶到邊遠地區受罪去了。兩位三朝功臣,最後都死在了流放之地,長孫無忌的家族還受到了株連,有的被殺。而明穆宗給兒子萬曆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張居正、高拱、高儀,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張居正得以善終,但他兒孫受到株連,家屬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高拱和高儀都被貶到家中“閒住”,鬱悶病死。
這算結果很不錯了。
為子謀國,最陰險、最成功的顧命大臣
歷史上最成功的顧命大臣,除了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諸葛亮外,就得算司馬懿了。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有顧命大臣,蜀國的諸葛亮、吳國的諸葛恪、魏國的曹與司馬懿。
諸葛恪的命運很不好,被夷滅三族;曹爽的命運更差,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冠以謀反罪夷平三族。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兒子和孫子都戰死疆場。唯獨司馬懿,韜光養晦,深懷野心,最後他的孫子竟然取魏而代之,成為晉國的開國皇帝。
司馬懿可說是史上最聰明的野心家,最陰險、最成功的顧命大臣。 早在曹操時代時,曹操就看出了司馬懿的才華,同時也看出了司馬懿的可怕之處,預言司馬懿將對曹家不利。但因為司馬懿有才華不忍殺之。
- 司馬懿聰明的地方在於,面對曹操、曹丕、曹叡這樣的雄主,他裝得很像,表現得很忠誠,所以雖然三曹對司馬懿有疑慮之心,但不得不用其才。特別是在曹叡時代,司馬懿是唯一能抗衡蜀國諸葛亮的人,曹叡只能對他又用又防。
- 司馬懿的陰險之處在於,他內心並不忠於魏國,而是在時時刻刻尋找時機。發動高平陵之變,就是他尋找的最佳時機。他陰養的三千甲士派上了用場,終於真正樹立了他在魏國的絕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