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莫言版的話劇《霸王別姬》時,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作為編劇的莫言對於導演的處理某些細節的不滿,也有一些閒人對於他改編的歷史的不悅。文藝圈,歷來百家爭鳴,這不奇怪,仁者見仁,此處,不需要多談。
只是後來有記者採訪完作為編劇的莫言後,臨末,還給他出了一道選擇題,說:如果讓他在虞姬和呂後之中選擇一位,作為自己的人生伴侶,他會選擇誰。莫言沉思後說道,可能會選擇呂後,原因是,這個女人身上有一種男人需要的「深沉」。 (大意)莫言的回答很有意思,不過,我們透過他當年為此劇撰寫的廣告詞,或許能夠找出他選擇呂後的部分原因。當時的廣告詞寫道:「這是一部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劇;這是一部讓女人思索自己該做一個什麼樣子的女人的歷史劇;這是一部讓男人思索自己該做一個什麼樣子的男人的歷史劇;這是一部讓歷史融入現代的歷史劇;這是一部讓現代照亮歷史的歷史劇;其實所有的戲劇都是歷史劇。
那麼歷史上的呂後究竟是個什麼人呢?
呂後,名雉,山東單縣。她出生於西元前二四一年,當時秦朝還沒有統一全國,正值“五國攻秦”,整個中國到處是戰火紛飛。那時的劉邦還不成氣候,但是呂後的父親呂公卻非常欣賞劉邦的儀表和風度,就將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他。楚漢戰爭打響後,項羽一度在靈璧打敗漢軍,俘虜了劉邦的父母和呂後長達兩年。劉邦建立漢朝後,立她為後,並將她的兒子劉盈立為皇太子。
漢高祖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前一九七年的正月,一個韓信手下的「舍人」向呂後告發韓信,說,已經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與家臣密謀準備假傳詔書,發動政變,攻擊呂後與太子,同時與陳豨裡應外合,推翻漢朝。呂後聽到後,與蕭何當即定下計策,謊稱劉邦徵討陳豨獲勝,命令百官前來朝賀。在長樂宮受賀時,立即逮捕了韓信,並且馬上處以極刑,及時的粉碎了一場未遂的政變。這一件事,後來被許多人斥責為「殺功臣」的不義行為,其實,這是不了解政治的殘酷。中國歷朝歷代,中央集權始終與地方勢力相互鬥爭,尤其是在新帝國建立的初期,這種誅殺功臣的權鬥幾乎是通例。任何有點作為的封建君王,都不能容忍大權旁落,屬下覬覦帝位。呂後看似擅作主張處死韓信,實則完全迎合了劉邦的期望。況且,韓信的囂張跋扈的表現早已不被劉邦信任,政治上一貶再貶,就是尋找機會痛下其手,而看似卑鄙殘酷的“誅殺功臣”,卻實實在成為是鞏固大漢江山的最佳手段。而政治上成熟冷酷的呂後,對劉邦來說,是難得的賢內助,她雷厲風行的斬殺政敵,不僅為丈夫剷除了政敵,還為大漢江山社稷穩定消除了隱患。
劉邦晚年,寵信戚妃,戚妃的兒子趙王如意常跟隨劉邦左右,寵妃仗著自己的寵幸,經常在劉邦面前涕泣,大吹枕邊風要劉邦廢掉呂後的兒子--太子劉盈,立自己兒子如意為太子。呂後,身為一個從丈夫一無是處到成為一代開國帝王、跟隨他在血雨腥風的疆場和殘酷鬥爭政壇的一路走來的女人,自己內心不僅有年老色衰而丈夫移情別戀的嫉妒和憤恨,更有眼看著自己親身兒子帝位時刻不保的危機,其惴惴不安的內心想來恐怕非本人能夠體會。
劉邦時時露出太子“仁弱”,不及自己的搖擺立場,讓呂後看在眼裡,內心更加不安。但是古代封建制度,輕易太子,被認為是動搖國本的大事,所以,很多大臣都極力諫。禦史大夫周昌口吃,非常反對重立太子,說:「臣口不能言,然臣心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太子太傅叔孫通甚至要以頸血污地死爭,劉邦當面答應不廢太子,但事後,仍有另立的意思。眼看眾多大臣都無法阻止劉邦的廢太子計劃,呂後便找到張良替其出謀劃策。張良建議太子去請隱居的名流“四皓”,即“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甪裡先生”出來陪侍太子。這四位名流,原來一直聲稱不為漢臣,現在竟然出山侍奉太子,劉邦看到後,感嘆太子大勢已成,無法改變,徹底打消了廢立太子的計劃。
劉邦死後,劉盈登基,為漢惠帝。呂後成為太后,為了發洩曾經的仇恨,她毒殺了趙王如意,將戚妃的手足砍斷,接著挖眼、灼耳,給她飲啞藥,讓其住在廁所,稱之為“人彘」。其實殘酷著實讓人側目。不過比起北齊高洋,虐殺妃子後,還要做成琵琶,自彈自唱,以及孫權的孫子孫皓,動不動挖妃子的眼睛,剝去人皮來,顯然小巫見大巫。只不過因為他們是男性的帝王,這一切,並不引人注目罷了。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曾說:「母後臨朝,肆其妒害,世莫不以呂、武並稱,然非平情之論也。」他認為嫉妒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呂後最妒忌的也不過是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寵幸凡至於奪嫡,故高帝崩後即殺之,此外諸姬子,則始終無恙。」其評斷還是頗為公允。
劉盈執政後,體弱多病,朝政大權幾乎全由呂後決斷。這時的漢朝,北方有強大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襲擾邊疆;內部又有劉氏諸王等地方勢力的窺間伺隙,如何治理如此龐大的內憂外患的帝國,是擺在呂後面前一個重要的任務。她首先延續劉邦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施行寬緩的刑罰,同時,馳商賈之律,大力發展經濟。同時重用劉邦時期的重臣,蕭何、曹參、王陵、陳平、週勃穩定政局,在她統治的十幾年,整個漢朝被司馬遷稱之為:「高後女主角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公元前一八零年,呂後病重,為了在死後維護呂氏家族的政治勢力,任命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產統領南軍。呂後告誡呂祿和呂產,呂氏家族一些人被封王,朝中大臣必定不滿,她若去世,恐怕大臣要作亂。吩咐呂氏家族一定要握住兵權,保衛皇宮。呂後的判斷是正確的!當她一死,周勃與陳平立刻將呂祿和呂產等呂氏家族一網打盡。剷除呂氏政治勢力後,週勃與陳平又迎立劉邦之子入京為帝,這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
呂後去世後,歷朝歷代對其評價,大多都與「專權」兩字有關。中國歷來是個父權社會,國家滅亡常用女人來開脫;戰勝不了敵人,便用女人來和親;當女人撕開權力的縫隙,衝到男人前面,獨當一面時,又以「後宮專權」來醜化。無論如何,始終無法達到男人心裡的期待。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五代的花蕊夫人早在一千多年前戳破過這幅面具。對於呂後的評價,始終無法逃離這樣的窠臼。其實,如果將呂後在治國理政方面的建樹與中國歷代朝廷的男性皇帝作一個縱向對比,那麼,對於她的評價,如果僅用“擅權”二字作結就顯得極為草率,如果將她看成男性皇帝,呂後的歷史功績恐怕遠遠超過大多數的中國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