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個人資料:從打工仔到主持人,一個高考落榜生的自考救贖

2023-10-28孟非

高考夢破,落榜生四處打工

1990年高考上架

孟非的語文成績僅次於江蘇省文科狀元,但可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複讀,但找了很多學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績單,就立刻搖頭拒絕。他也想過要出去找工作,可一個高中生哪裡有人要。

他輾轉聽說南京一家報紙的印刷廠招工人,立刻跑去報了名——當印刷小工雖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費看報紙,已經逐步務實的孟非看重的就是這個。

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當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廠的印報量為每週400萬份,機器需要從週二到週四不斷工作,而真正操縱印刷機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

孟非從週二早上8點上班,一直到週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鐘要從機器上取下1112張報紙。

每天工作10小時。

這樣的工作跟打仗沒什麼差別,而且要是手腳稍微慢一點,在規定的時間完不成流水線作業,就會影響下一個環節,會受到班組長的一頓大罵。

第一個月忙下來,孟非拿到了僅23元的工資,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動地淚流滿面,不容易啊!不幹活時,孟非就抓緊時間學習。

他在日記本中寫道:“我不能一輩子留在這個地方,想換好工作,就得有知識。”

孟非選擇自考

再拿起書本,他感到無比的親切,工作強度越大,求學的慾望就越強烈。

1992年9月,孟非報名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孟非的生活節奏突然加快,短短2個月,他的體重就減輕了將近8公斤! 

但孟非從不叫累,他憋足了勁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來!為了學習,他盡量壓縮睡覺時間,有空就多看書。

實在熬不住了,就把頭浸在冷水裡泡一泡……他每天都對自己說:這還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啊!但是幸運之神並沒有降臨到這個勤奮得不要命的小伙子頭上。

1992年下半年,手差點殘廢並丟了工作

孟非實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報紙的時候手竟被機器捲壓進去了!全廠一時驚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後來因為搶救及時,他的手總算保住了,但這件事卻引起印刷廠領導的極度不滿,孟非就被罵了一頓,然後自己辭職了。

孟非憂鬱地走在南京街頭,欲哭無淚…

電視台裡的一位臨時工

為了生活,他開始不間斷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廣告、當保全…

他覺得彷彿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怎麼辦呢?是坐以待斃還是奮起自救?

倔強的孟非選擇了後者。他又一次開始到處尋找招工資訊,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成為電視台臨時工

孟非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江蘇電視台文藝部體育組要一名接待員。

孟非眼前一亮,自從在報社的印刷廠工作之後,他一直對媒體心嚮往之。

雖然他知道,這接待員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電話……可還是去報了名。

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是200多名臨時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員。

我要當記者

1994年7月,拿到南師大中文專科文憑

孟非透過兩年的學習,拿到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文憑,此時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為什麼只能打雜?我也要做一名記者!

有了目標,孟非的生活彷彿灑滿了陽光,他每天早早來到台裡,利用幫記者打掃的機會熟悉記者的工作流程。

如果一些老記者出去採訪時需要帶一個扛攝影機的,孟非總是爭先恐後地去乾——為這個,他多次被別的臨時工罵成「傻冒」!

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穫或學會些採訪技巧,或是熟悉攝影機的操作。

漸漸地,有些小新聞,老記者看不上眼的,就開始交給孟非,做好後加上老記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這樣的事情,孟非總是非常高興,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這樣積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電視上出現的次數漸漸多了。後來,領導便格外開恩,讓他做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聞。

終於轉成了正式的記者

1996年,孟非成為正式記者

孟非作為總攝影參與拍攝了26集專題片《飛向亞特蘭大》。

該電視片在全國長篇電視專題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而孟非的敬業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這一次,孟非終於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雜的帽子,轉成了正式的記者。

這個男人哭了……他在日記中對自己說:“苦難中積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1998年春節後,孟非剃了光頭

意外的是, 1998年春節過後,由於長期勞累,孟非的頭髮開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時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

當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頭,別說,這光頭配著他的笑臉,顯得既聰明又精神。從此這光頭一直陪他到現在。

感謝苦難,南京人愛光頭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個倔強的人,每走一條路,他都不輕言放棄。要嘛走到無路可走,要嘛走到最好。

從1998年開始,他先後換了不少崗位,還做過一檔不成熟的談話節目的編導……這些,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做“平民化主持人”,孟非透過《南京零距離》的個性主持創收視率高峰

2002年1月,江蘇電視台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改《南京新聞》為新聞直播節目,起名為《南京零距離》,時間為一個小時,宗旨是「為平民百姓服務」。

南京零距離主持人孟非一切準備就緒,主持人的選擇就擺到了檯面——是沿用原來莊重型的主持人還是重新選擇主持人?台領導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

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打破資歷、學歷限制,在全社會進行公開競選。

孟非用他這麼多年的經驗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平民節目,當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長得帥,關鍵是要有底層生活的閱歷,說百姓關心的話題……而這方面,放眼全台,有誰比自己更有資格?他敏銳地感覺到:機會來了!

這將是他從幕後轉向台前的一個機會。可是,自己的國語能過關嗎……孟非只猶豫了一分鐘就做出了決定:國語可以學習模仿,那些苦難的經驗卻是他難得的寶貴財富,是模仿不來的。

面試當天,孟非用詼諧的語調平靜地講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艱難經歷,尤其是關於打工者的生命、尊嚴與價值的問題。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嶄新設想,並表示會盡量彌補自己的不足。

「無知者無畏!」第一次上電視,孟非是穿著最平常的衣服去攝影棚的。

作為一檔新聞直播節目,60分鐘的時間裡,他手上只有一張新聞串連單,所播內容都是三小時內發生的事。更別說提示器了,沒有!

這麼多新聞怎麼串起來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他放鬆了心情,採取一種誰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聞:他即興發揮,像拉家常一樣,把平時的思考和經歷變成幽默、精到的即興評點,就成了串連詞。台領導和同事看得心裡七上八下:這能行嗎?

誰也沒料到,《南京零距離》由於定位準確,第一期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攝製組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

觀眾紛紛感嘆從未見過這麼有個性的主持人。

孟非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機會常常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

善於把握機會的孟非從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顛覆新聞傳統,被觀眾稱為「城市平民代言人」

由於關註一般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沒多久,《南京零距離》收視率就一路飆升,從選稿到播報內容,孟非開始全權負責。

他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新聞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類平民化的新聞主持模式。

2003年7月一個月,《南京零距離》的平均收視率就高達8.3%,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驚人的17.7%,超過了同時播放的央視的《新聞聯播》,創造了收視率的奇蹟。

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離》的廣告收入高達5,000萬元,孟非成為《南京零距離》不可取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觀眾親切地把孟非稱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孟非現象

關於孟非受歡迎的程度,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夠了。

有一次,夫子廟一帶發生火災,當時路過的一個女孩兒拿著數位相機立刻拍下了經過,等到別的媒體記者趕到,火早就熄滅了。

南京城的十幾家主流媒體願出高價索買照片,那個女孩只說了一句話:「這照片我只給《南京零距離》,只給孟非。」孟非與《南京零距離》的迅速火爆,很快就引起了國內不少媒體的關注。

不忘初心,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當紅的時候,《東方時空》的製片人甚至曾透過台裡的有關領導,想把孟非拉到央視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後,卻被孟非婉言謝絕了。他說,他只選擇適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訊再度傳來,孟非被評為年度「中國最新銳十大主持人」之一——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視名嘴!

這足以證明,孟非,一個透過努力不斷進階的自考人,已不輸於他這個行業的任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