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龍主演的電影《神話》中,禦前大將蒙毅是個驍勇善戰的英雄人物,讓人熱血沸騰。
蒙毅受秦始皇所命,率軍護送來自朝鮮的公主入秦為妃,在路上卻遭到了叛軍的埋伏。
蒙毅的影視形象
蒙毅臨危不懼,以一敵百,血戰而亡。
蒙毅的影視形象
《神話》這部電影非常不錯,但蒙毅的形象卻與史實相去甚遠。
在歷史中,蒙毅並不是什麼秦國的御前大將軍,而應該是九卿之一的郎中令。
他是官二代、官三代出身,秦始皇身邊的寵臣愛臣,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率軍作戰的經驗。
秦始皇的影視形象
《史記·蒙恬列傳》中明確記載:「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也就是說,秦始皇特別尊寵蒙氏兄弟(蒙毅和蒙恬),非常信任賞識他們兄弟兩個。蒙毅官至上卿,出則同車,回到宮廷也侍奉在秦始皇的身邊,朝廷的將相們沒有人敢和他們兄弟兩個爭寵的。
由此可見,蒙毅並不是什麼御前大將軍。
既然蒙毅能夠「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刀筆吏大膽推斷,蒙毅最有可能的職位是郎中令。
郎中令是秦代九卿之一,負責皇帝的人身安全,是皇帝身邊的一個高級官職。
郎中令也負責宿衛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郊獻掌三獻等,通常是由皇帝非常信任、親近的人擔任。
也就是說,蒙毅只有擔任郎中令,他才有可能「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
但是,蒙毅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然能坐上郎中令這個顯赫的位置呢?
蒙毅的影視形象
眾所周知,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尊法重功已經形成朝廷的共識。
也就是說,官員升遷通常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是擔任法吏,積勞成功;二是投身軍旅,殺敵建功。
但蒙毅既不是法吏,又沒有軍功,為什麼他能做到上卿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大秦朝廷還提供了第三個升遷通道,只是尋常人享受不了而已。
那就是秦國的“葆子製度”,給當時的官二代、官三代們提供了一條順暢的升遷之路。
秦代的“葆子製度”,漢代進化為“任子製度”,是保護朝廷高級官員特權的一種制度,當時是受律法保護的。
例如在西漢《任子令》明確規定,凡是官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僚,在任職滿三年以後,其子弟就會獲得入朝為官的資格。
也就是說,在秦代的「葆子製度」下,高級官僚的子弟可以憑藉父兄的官爵而進入朝廷為官。他們通常是先擔任皇帝身邊的郎官,歷練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委以重任。
蒙毅的祖父蒙駿生前是秦國的大將軍,他的父親蒙毅也多次在王翦手下擔任裨將,所以蒙毅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官三代,可以充分享用「葆子製度」的紅利。
郎官是讓所有秦人趨之若鶓的位置,也不是只有官二代,官三代才可以擔任。
李斯在當年投奔呂不韋後受到賞識,被呂不韋舉薦擔任的第一個職務也是郎官。正是因為李斯擔任了郎官,所以他才得以進入宮廷,不久就被秦始皇委以重任。
李斯的影視形象
蒙毅沒有軍伍歷練的背景,更沒有軍功,卻最終擔任了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正是因為他特殊的官三代身份,葆子製度給他提供了一條官運亨通的通道。
另外,在電影《神話》中,蒙毅以一敵百,血戰而亡,更與史實有悖。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蒙毅之死,是因為曾經得罪了中車府令趙高。
趙高的影視形象
秦二世繼位後,蒙毅遭到趙高的構陷,最後被秦二世毒殺。蒙毅死後,趙高也理所當然地擔任了郎中令一職。
一言蔽之,蒙毅此人在歷史上既不是戰功赫赫的武將,但也不是心機險惡的小人,應該是個曾經官運亨通,深受秦始皇寵信,但結局比較悲慘的官三代。
你們看呢?
參考資料: 《史記》、《漢儀百官公卿表》、《漢書》、《文獻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