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曾經先後封司徒周宗的兩個女兒為後,其中周宗的長女961年被立為皇后,964年病逝,而次女則是在968年被封為皇后,死於978年。後人為了加以區分,就分別稱她們為大周後和小周後。
李煜雖然作為皇帝沒有什麼作為,但是他的詩詞很有名,和大周後、小周後的兩段愛情也很浪漫,因此後世也有不少關於他和大小週後的故事和傳說。
比如說北宋王銍在《默記》中就提到,南唐滅亡時,李煜和小週後被宋軍帶到開封。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以後,曾經以各種名義召喚小周後入宮,讓她留在宮中幾天才能回去。為此小周後每次一回去都要大罵李煜,在宮中發生了什麼事不言而喻。
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
而明朝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篇·果報·勝國之女致禍》中也提及,他曾經在朋友那裡看到宋朝人畫的《熙陵幸小周後圖》,圖中描繪了趙光義臨幸小周後的場景。
偶於友人處,見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頭戴襆頭,面黔色而體肥,器具甚偉;週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作蹙額不能勝之狀。
由於這個說法極為八卦,因此後世也流傳很廣,不少民間文集都加以引用。不過仔細推敲的話,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有很大的問題。
按照《默記》的記載,趙光義臨幸小周後一說源自龍袞所著的《江南錄》。然而《宋史》中寫得很清楚,《江南錄》的作者是徐鉉、湯悅,龍袞寫的是《江南野史》。王銍把兩本書的書名和作者完全搞錯了。
更重要的是,《江南錄》又名《江表事蹟》,是趙光義命人編纂而成。 《江南錄》後來散佚,其中到底寫了什麼已經無從考證。不過按照常理來推論,趙光義就算真的曾經臨幸過小周後,也不至於這麼光明正大地讓人寫在史書之中。而且《江南錄》的作者徐鉉、湯悅原本都是南唐官員,在記述李煜生平時,描述也較為正面,更不大可能寫下如此醜事。
而《江南野史》中也沒有任何關於趙光義強幸小周後的記載。唯一一段和《默記》中敘述比較接近的,是李煜的弟弟李從謙也被帶到開封,並有幾次因故被留在宮中。他的妻子擔心會有意外,來找李煜哭訴。李煜自身難保,當然幫不上忙,所以對這事極為頭大,每次都想方設法避開。不過這顯然跟小周後沒什麼關係了。
初從謙奉使宮口,質而不反其妃每哭詣,後主無以計,每聞使至,必避之而已
因此王銍的說法在《江南錄》和《江南野史》中都無法得到驗證,成了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至於所謂的《熙陵幸小周後圖》問題就更多了。
按照沈德符的說法,《熙陵幸小周後圖》畫於宋代,可是宋代和元代的文人筆記中,卻從來沒有人提到過有這麼一幅畫,一直到沈德符提起才為人所知。這幅畫到底誕生於什麼時候非常讓人懷疑。
更何況趙光義雖然因為得位過程有爭議、兩個侄子趙德昭趙德芳死得不明不白和高粱河戰敗這幾件事,導致後人對他評價不一,有褒有貶。但是他在個人作風方面並沒有什麼惡名,不是貪花好色之徒。加上李煜夫妻死的時候,趙光義剛剛繼位不久,應該正忙於鞏固帝位,不大可能急著去臨幸小周後,更不可能還在臨幸的時候讓人在一旁作畫,給自己製造緋聞,留下惡名。
所以《熙陵幸小周後圖》這幅畫,應該只是後人根據《默記》的傳說偽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