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老子》)
做事,要在尚未發生以前就著手;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中國的哲學是時間的哲學,如中醫講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時醫治,等顯現出來已經晚了一步。主張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主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處理問題,治國理政,要學會「下先手棋」等。
2.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
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像似乎沒有一定之形。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這句話蘊含著很多生活智慧,它告誡我們要無為,不要瞎用力、盲用力,要守住道的根本,順其自然,得失莫掛於心。 “大器晚成”現喻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艱苦磨煉,成就出現比較晚。現在也可以用於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寬慰。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今指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顯露自己。
即小事糊塗而大事睿智,為人低調,懂得藏拙,大智若愚。也可指人哪怕身處高位、學識淵博,仍虛懷若谷,學而不厭的態度。
4.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老子》)
意謂能夠辛勤地為國家效力,能夠節儉持家。成語“克勤克儉”源於此,意思是既能勤勞,又能節儉。現如今,我們的生活進入了物質豐盈、衣食無憂的新時代,但勤儉質樸這種美德,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定要代代相傳。
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壞的結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變甜的道理。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合抱粗的大樹是從毫末大的種子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用土一點點累積起來的,千里長途的路要從腳下開始一步步走。這句話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說明大的東西都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7.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
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因此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所以,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做事時先把事情看得困難一些,最終遇到困難將不會是太困難。現在來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體現的是全局觀和長遠規劃,“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體現的是對細節的把握能否做到細緻入微、入木三分。
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漏)。 (《老子》)
天網:天道之網;恢恢:寬廣的樣子。指天道如大網,壞人是逃不過這個網的,作惡必將會受到懲罰。用現在的話來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失去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死而不亡」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是長壽了。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 (《老子》)
誠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真理不會有人辯解,有人辯解的不是真理。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換言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指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有智慧的人並不是無所不知,什麼都知道的人並不見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