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兩首留傳千古的《釵頭鳳》,陸遊和唐婉淒美的愛情故事讓我們耳熟能詳,為此,陸遊似乎背上」媽寶男」、」負心漢」這樣的標籤。
勵志的是,陸遊並沒有因為與表哥唐婉婚姻上的不幸而消沉。在不墜青雲之志下,陸遊儘管人生五起五落,仍不懈地奔走於仕途,始終積極主戰,且親臨抗金前線體驗軍旅生活,努力躬耕於文壇,為自己的理想堅持不懈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陸遊就像一個孜孜不倦的鬥士一樣活躍於自己的那方舞台,生命不止,戰鬥不已,讓人深深感動和由衷欽佩;他在詩詞、散文和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給後世留存了近萬首詩詞,時稱南宋最傑出的愛國詩人,與範成大、楊萬裡,尤袤並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原來愛國詩人陸遊不柔弱,他不過是生不逢時。英雄末路下,留給後世極為寶貴的財富,至今閃爍著灼灼其華的耀眼光芒。
一、33歲入仕,一起一落
出生於名門世家的陸遊,其實一生坎坷,2歲時即遇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時任京西路轉運副使的父親陸宰只好離職,帶上家人回老家越州山陰避難。
陸遊的少年時代就在山陰農村度過,他自幼天聰慧,12歲時就能寫詩作文,以過人的才華而嶄露頭角,兼之祖上有功,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恩蔭”,給授」登仕郎」之職。
但陸遊此後的人生道路卻屢遭變故,20歲時與表妹唐婉結婚後,因兩人未能生育,婚姻被母親強行拆散,23歲時父親又過世;仕途之路也不順,直到28歲時才赴京都杭州參知鎖廳考試,雖中頭魁,卻因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在那年考試的士子之列,秦檜見自己的孫子考試的名次在陸遊之下,很不高興,於是在隔年的禮部考試上指名不用陸遊。
就這樣,陸遊一直被排斥在錄取榜單之外。直到5年後,秦檜病死,陸遊33歲時才入仕,最先被宋高宗任用為福州寧德縣主簿,四年後,宋孝宗趙昚即位(公元1162年),恩賜陸遊進士出身,任職樞密院編修。
但陸遊是堅定的主戰派,主張抗金,遂被當朝的主和派屢屢打壓排斥,又因一次整飭吏治軍紀的建議欠妥,被主和派藉機彈劾,觸怒了宋孝宗,被貶任鎮江府通判。後來又因向樞密使張燾進言」罷除廣結私黨的龍大淵之輩姦佞小人」受責,再次被貶任建康府通判,後改任隆興府通判,又被主和派誣告「結交諫官,與北伐的都督張浚有勾結”,遂被免職,回老家賦閒待命。
陸遊首次回山陰老家賦閒4年,期間,他寫下大量反映江南農家生活的詩歌,《遊山西村》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跟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陸遊在這首七言律詩裡,色彩明麗地描繪了山陰的農村風光,表達了對淳樸的農家生活的喜愛,同時也映射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這兩句詩也成為千古名句,被人們喜愛而廣為流傳。
二、投身軍旅,二起二落
1169年,陸遊44歲時再度由宋孝宗啟用,改任夔州通判,主要負責學事及農事。在此期間,陸遊據當地風土民情,寫下有名的散文名篇《入蜀記》(共6卷)。
兩年後,陸遊響應號召,在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徵召下,轉赴軍旅,擔任幹辦公事,在南鄭投身軍僚幕府生涯。
期間,陸遊寫下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平戎策》,提出北伐中原取長安須先取陝右,同時積蓄糧食加強訓練士兵的軍事主張。為此,陸遊得以在抗金前線定軍山、大散關一帶巡查戰略要塞,體驗軍旅生活。
只可惜,宋孝宗沒有採納陸遊的《平戎策》,也沒有安排王炎的北伐。陸遊只體驗了8個月的軍旅生活,幕府解散。
47歲的陸遊只好奉旨騎驢入川,改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的閑職。隔年(1173年)轉任蜀州通判,後為嘉州通判。 49歲時在榮州短暫代理了一段時間的州事。
1175年,好友範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後,舉薦陸遊任錦城參議。兩人在成都以文會友,成為」莫逆之交」。主和派以此為由詆毀陸遊”頹放”,無奈之下,陸遊被迫辭職,後在杜甫草堂附近的驕花溪畔以種菜為生,自號”放翁”,檄文回應主和派的攻擊。
三、負責水利,三起三落
1178年,陸遊53歲,又被宋孝宗啟用為福州提舉常平茶鹽公事,第二年改任江西常平提舉,主要負責管理農事方面的工作。
偏巧次年江西逢水災,陸遊擅自開倉放糧救濟,並親自”榜舟發粟”,又被主和派以”越規”為由彈劾,陸遊第三次被迫辭官,又回老家山陰隱居了近六年時間。
名詩《書憤》就是這個時期陸遊回憶當年的軍旅生活、有感而發一揮而就寫成的,飽含熱淚地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鬱憤之情: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四、嚴州提任,四起四落
就在61歲的陸遊寫下《書憤》的1186年,又被宋孝宗再度啟用,任命為嚴州知州,這回陸遊在嚴州任上任職了二年多時間。
在赴任前,陸游到京城杭州覲見宋孝宗,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裡聽候召見時,寫下有名的七言律詩《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首詩,陸遊隱隱表達了厭倦官場之意,對宦海沉浮、世態炎涼有了一絲感悟。
1189年,宋光宗趙惇即位後,改任陸遊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但不久,陸遊因」廣開言路」的諫言,再度被主和派群起而攻之,被以」嘲詠風月」為由罷免,再次回歸故裡,在家賦閒長達十多年。
這個時期,筆耕不休的陸遊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會,結合自身的經歷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訴衷情.當年萬裡覓食》,對自己的坎坷遭遇進行了回味,表達了空懷壯志、報國無門的無奈:
當年萬裡覓食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土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難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1192年,67歲的陸遊寫下有名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兵河入夢來。
這首詩其實是晚年的陸遊表達自己堅定抗金、為國雪恥的宣言書,儘管是空懷壯志,但依然至老不衰,字裡行間透著濃濃的愛國激情,平添了一抹滄桑的色彩。
五、五起五落,榮歸故裡
宋寧宗趙擴即位(1194年)後的第8年,陸遊已77歲高齡,第五次奉詔入京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任秘書監,主要負責編撰《兩朝實錄》、 《三朝史》。
完成史書編撰後,陸遊被提任為寶章閣待制,相當於朝廷的顧問,得以享有省會級幹部待遇返回故裡養老。
此後,陸遊就一直蟄居山陰老家,潛心於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曾寫下《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表達了年老的父親對子女諦諦及熱切期盼之情。
在驚悉太師韓侂冑北伐失敗後,憂國憂民的陸遊悲憤成疾,於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卒年85歲。臨終前,寫下絕名詩《示兒》,表達了自己彌留之際依舊愛國的強烈心情: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五起五落的一生,正如他所寫的《卜算子.詠梅》,託物言志,暗喻自己一生儘管坎坷多艱,仍堅貞不屈,始終保持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作者:李大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歡迎追蹤我的標題: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