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大紅演活了,撒貝寧看哭了!這是“典籍裡的中國”

2023-03-10倪大紅

「說來不是我捨命護《書》,

是我妻、我子、我全家捨命護《書》! 」

12日播出的《典籍裡的中國》中,

倪大紅演的伏生讓人淚目。

亂世之中《書》未能保全,

伏生自責嗚咽,

讓撒貝南忍不住落淚。

正是因為有了無數“伏生”,

華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輟學。

《典籍裡的中國》聚焦中華經典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聯手推出的《典籍裡的中國》,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在《故事裡的中國》成功創新經驗之上繼續升級,將原有融合表達方式升級為「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呈現模式,透過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的方式,為大家講述典籍故事,對話華夏先賢。 《典籍裡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中《尚書》《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經典名篇,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

《尚書》劇本修改53個版本

《典籍裡的中國》選擇《尚書》作為節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流傳了兩千多年,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譽,它構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也因此成為最早被翻譯到西方的典籍之一。儘管這是一部被形容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無法忽視其珍貴的價值,熱衷於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

把古籍變成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挑戰性極大,需要對典籍進行通俗化、生動化、藝術化的「電視轉碼」。主創團隊前後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醞釀、打磨,其間得到了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各大單位機構、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並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嚴格把關,確保學術嚴謹性和表達準確性。第一期節目《尚書》共諮詢了65位相關專家,查詢了68本相關書籍和上千篇論文,整理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劇本前後修改了53個版本,將專業精神體現在了每一個細節。

「護書人」「當代讀書人」對談

首集節目《尚書》中,由倪大紅飾演的「護書人」伏生成為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連人物。 《尚書》記載了數千年前的中國,相傳孔子編《書》,伏生護《書》傳《書》,晁錯奉命學《書》。其中伏生生逢亂世,以命護《書》,歷經大起大落,終將其傳於天下。倪大紅以身入戲、以心入情,生動再現了先賢風骨神韻。

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這也是曾經在北大劇社演了不少戲的撒貝寧時隔二十多年後再次出演戲劇,「在舞台上和倪大紅老師對上戲的那一刻,彷彿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對於《尚書》的崇敬之情,讓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奪眶而出了。一空間內,主持人王嘉寧和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啟發三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讓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看得懂、聽得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