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個人資料簡介 把人生都獻給了事業,初戀妻子過世後,他的選擇讓人淚目

2023-06-28牛犇

2019年,一檔流量綜藝《我們的師父》,把演員牛犇送上了熱搜。

老戲骨獨自住在老年公寓內,環境嫻雅舒適,生活條件一應俱全,看得不少網友艷羨慕不已,紛紛留言表示要像牛犢看齊,以後也要這樣養老。

牛犇

難能可貴的是,這是第一次有機會在鏡頭前見證老藝術家的生活面。走下螢幕的牛犇,愛書法,愛打扮,愛吃冰淇淋,愛開玩笑……三言兩句間透露自己無比樂觀的人生態度。

牛犇

然而在如此高品質生活的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真實原因令人淚目。

一巴掌扇出演技

牛犢不姓牛,他的原名叫張學景,出生於天津的一個普通家庭。

父母每天忙於生計,連孩子的出生日期都沒放在心上,只在門板上記下牛犇屬狗,直到18歲成人,牛犇才弄清楚自己生在1935年。

牛犇

6歲時,父親不幸感染白喉,因無錢醫治在家中病逝,流產臥床休養的母親得知消息後傷心過度,竟也在同一天撒手人寰。

年幼的牛犇,自此變成孤兒,只好跟著哥哥投奔親戚。

牛犇

在那個多孩年代,一般人家基本上都自顧不暇,很難滿足牛犇兄弟的溫飽。

小牛犇為了填肚子,常常跟著流浪漢撿東西吃,直到大哥找到了一份在電影廠當司機的工作,他的日子才稍微好過了點。

牛犇

當時牛犇常跟著哥哥去電影工廠玩,時不時就幫廠裡的演員跑跑腿,看看孩子,大家都很喜歡這個總是笑呵呵的小傢伙。

名演員謝添和牛犇家住一個胡同,有心照顧便常叫牛犇幫忙買東西,藉此再讓他在家裡吃頓飽飯。

牛犇

1946年,謝添受邀主演電影《聖城記》,發現導演沈浮正在尋找一個小孩來演村童“小牛子”,謝添立即想到了牛犇。

雖然牛犇不明白什麼是拍電影,但想到能因此吃上飽飯,便馬上答應下來。多年後牛犇回憶此事非常感慨,說當時只是為了活命,才去拍下第一部電影。

牛犇

過去在電影工廠玩,牛犇看別人拍戲覺得沒有什麼,等到自己站到鏡頭前,才感到茫然無措,加上他和對戲演「鬼子」的演員非常熟悉,一看到對方就忍不住想笑,一來二去浪費了不少底片。

那個年代膠卷非常珍貴,看得謝添非常生氣,一著急上去給了牛犇一巴掌。沒想到牛犇瞬間開了竅,接下來的表演相當成功。

牛犇

牛犇後來一直說,謝添是恩人,一巴掌把他的演技給扇了出來。

45歲才重返大銀幕

雖是誤打誤撞入行,但牛犇非常幸運,一路得到了不少貴人提攜。

1947年,彼時最紅的女星白楊到香港拍《火葬》,一併把牛犇帶去扮演她的「小丈夫」。恩師謝添知道此事後很欣慰,商量著用四個牛起個響亮的藝名,希望牛犇能像牛一樣勤勞踏實地在這行工作。

牛犇

就這樣,牛犇的戲約接踵而至。第二年又在紅歌星周璇主演的《清宮秘史》中客串,實實在小火了一把。

牛犇

當時的圈子很小,大家看到勤奮上進的牛犇,都很樂意幫他關照他。牛犇和女星李麗華的情誼,更是一度在業界傳為佳話。

牛犇

1949年,李麗華接下電影《海誓》,她指定牛犇來為自己演弟弟,起初劇組沒有同意,認為牛犇長相有點醜,演不了李麗華弟弟。

李麗華聽說後十分不滿,揚言要是不用牛犇自己也不演了,劇組這才鬆口。事後李麗華不光請人幫忙打扮牛犇,還把他接到家裡住了一段時間,真正把牛犇當成親弟弟一樣照顧。

牛犇

由於這些前輩的幫助,牛犇在香港發展得非常順利,迅速成為業界的知名童星。

在1952年,為了報答謝添的知遇之恩,牛犇還是主動放棄香港的優渥生活,毅然回到上海參演《龍須溝》,之後正式加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真正把拍電影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牛犇

然而在時代浪潮影響下,個人熱愛往往變得微不足道。

上世紀60年代,牛犇和上影廠很多演員一度被迫離開演員隊伍。長達17年的時間,他都無戲可拍,抱著想為觀眾演好戲的信念,才撐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牛犇

牛犇的執著,在1980年得到回應。

沈耀庭導演籌備開拍《405謀殺案》,需要一個形像老實的人來演「看門人」一角,牛犇試戲後成功入選,45歲才重返大銀幕。

經過時間考驗,牛犇的演技始終穩定發揮,用實力為自己創造了新一輪機會。

牛犇

因一句台詞走紅

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牛犇演戲,主打的就是一個游刃有餘。

他演遍各色小人物,卻能掌握好分寸和平衡,把每個人都演得不簡單。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1982年上映的電影《牧馬人》。

當時男女主角朱時茂和叢珊,因此片迅速紅遍全中國。

牛犇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牛犇飾演的「郭扁子」才是電影的最大贏家。

當年這個角色,一手為牛犇帶來了金雞和百花兩項大獎。而電影上映40多年後,牛犇在劇中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的台詞依舊是時下流行語之一,這個表演片段更是常年佔據短視頻平台熱搜榜單。

牛犇

只能說著是真演員帶來的演技魅力。

從當童星時開始演“小牛子”到65歲扮成“白老怪”,牛犇得到的角色大多數連個完整的姓名都沒有,旁人看來毫無存在感,替他感到惋惜。

牛犇聽說只是自嘲笑笑,「因為長得小,演得都是小角兒」。

牛犇

但在牛犇心裡,就算是有十幾秒鏡頭,也要傾盡全力去演,走心到甚至可以賣命。

牛犇

1961年拍《紅色娘子軍》,剛開拍就有一隻狼狗直接撲咬住牛犇不鬆口,事後傷口深可見骨。

牛犇

1997年拍《梨園生死情》,牛犇為照顧同組演兒子的演員,讓出了比較溫順的驢子,結果自己被摔得當場休克,肋骨骨折……殺青後在醫院足足躺了9個月。

牛犇

2010年拍《吳承恩與西遊記》,寒冬臘月裡只要導演沒喊停牛犇就堅持演,因此跌進了2米深大水池,一度危在旦夕。

牛犇

2015年拍《海鷗老人》,為了傳遞真實情感,80歲的牛犇堅持不用替身,親自下場完成了跳湖這類危險戲份。

牛犇

為演好戲,牛犇先後有7次死裡逃生的經驗。周圍人常勸說,年紀大了,工作完全沒必要這麼拼。牛犇從不辯解,2014年領取華鼎獎中國電視劇終身成就獎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只是一個演員,沒什麼了不起的。”

簡單幾個字,道盡了一個演員的責任感:戲比天大,受苦不算什麼,付出只為觀眾。

牛犇

做好演員沒有天生神器,能用真誠調動無數人的情緒,比鮮花和獎盃來得更重要。

牛犇,身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受人尊敬,正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

妻子是人生唯一遺憾

牛犇這一生雖然很少演主角,但他有幸遇到了一位賢內助,讓他在生活裡成為絕對主角,這就是他的妻子王惠玲。

牛犇

牛犇19歲時,常去乒乓球館打球解悶,自詡球技不錯,打遍四周無敵手,偏偏是王惠玲出現後,他就再也沒有贏過一個球。不服氣的牛犇常拉著王惠玲較量,結果就較量出了真感情。

王惠玲出身書香門第,又是家中獨女,從小深得父母寵愛。王家父母起初很不樂意把女兒嫁給一個“戲子”,可王惠玲偏偏認準了善良忠厚的牛犇,心甘情願跟著他過苦日子。

牛犇

周圍人提起牛犇夫妻,無一不覺得他們是對神仙眷情侶。

牛犇拍戲早出晚歸,王惠玲默默扛起了全部家庭責任,無論多晚,她都會為牛犇準備好飯菜,兩人坐一起吃點聊會,日子十分滿足。

牛犇

牛犇把妻子的付出全部看在眼裡,兒子出生後,他乾脆讓孩子隨母姓,用行動報答妻子的愛。

成名後牛犇去劇組總想帶著王惠玲出去散散心,可妻子還是一如既往支持他的工作,即便跟著去劇組,也從不打擾牛犇拍戲,習慣在身後打點好一切。

牛犇

2019年王惠玲生病住院,牛犇想著拿筆錢好好裝修裝修家裡,等王惠玲出院後能住得舒服點。結果房子還沒裝潢好,住院的妻子先過世了。

牛犇

媳婦整理聖物時看到王惠玲的衣服全是補丁,難過得當場大哭,念叨媽媽這一生太照顧家人,唯獨虧待了自己。

牛犇十分自責歉內疚,王惠玲成了他心裡唯一的遺憾。

牛犇

少時夫妻,攜手走過60年人生風雨,等到自己有能力給予妻子最好的生活條件,對方卻再也沒辦法享受這一切了。

巨大的傷痛,讓一向樂觀的牛犇甚至開始承認,自己更留戀昨天。

花錢花得讓人淚目

年過半百的牛犇,拍了不少戲,賺了一些錢,卻在孑然一身時,選擇獨自住進養老院。

年輕人來看他,錄節目,牛犇毫不避諱地說,「我隨時都要走的」。節目結束時,他眼含熱淚小跑著送別的模樣,看得人無比心酸。

牛犇

毫無疑問,少了妻子的陪伴,牛犇十分寂寞,身邊除了妻子的牌位,可以說空無一物。

有網友對此十分好奇,難道牛犢沒小孩嗎?為什麼要活得這麼孤獨呢?

牛犇

牛犇有2個兒子,大兒子是個普通人,網路上查不到什麼資料。

而他的小兒子王侃,估計很多人都看過他,常在一些影視劇裡演日本軍官,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演員。

牛犇

當年王侃大學畢業時,原本在上海電聲廠工作。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父親演戲,不知不覺間他的心裡也有了演員夢,想子承父業。

結果牛犇聽說後直接告訴兒子,自己不會幫忙。王侃倔脾氣上來,決定要演出個樣來給父親好好看看。

牛犇

令人惋惜的是,王侃雖然成功考上上海戲劇學院,最後卻沒有讀成。這時牛犇反而找到兒子,推心置腹地和他聊了一整晚。原來牛犇態度冷漠,全是來自他在演藝圈摸爬滾打的多年經驗,他認為兒子如果想混出名堂,至少得等到40歲後才有希望。

牛犇

王侃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選擇成為演員前先充實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前往日本留學學習音樂,還在當地安了家。

王侃在日本開了餐廳,還做起服裝生意,可生下孩子後他心裡總隱隱不安,想著要盡快回到祖國落葉歸根。

牛犇

46歲時,王侃終於轉讓了自己在日本所有生意,回到上海發展。他繼續經營服裝生意,普通人的日子過得波瀾不驚。

沒想到命運在這時給他做了最好的安排。就在王侃回國第二年,李安導演來到上海籌拍《色戒》,需要找一個會日文的中年男演員,有人便告訴李安,牛犇的兒子能行,王侃一試鏡就成了。

他這時才明白父親牛犇當年的苦心,總算在最恰當的時機,走上了演藝道路。

牛犇

事業風生水起,家裡卻發生了讓王侃十分不懂的事。

母親王惠玲生前異常節約,她過世後,父親牛犇說什麼都不願意和家人住在一起,獨自搬到了養老院。

牛犇

追問之後,謎底終於揭曉。

原來牛犇在拍戲賺到錢後,老兩口便商量好要拿出積蓄投入公益事業,讓窮苦的孩子學有所成,讓孤獨的長者老有所依。

到王惠玲過世時,光是貧窮學生牛犇夫妻就資助了100多人。他們到底花了多少錢,沒人知道。

牛犇

能和王惠玲一起把公益捐贈堅持下來,牛犇相當滿足。

但老伴走了後,他住在家裡回憶起點滴往事只會睹物傷情,搬到養老院後既能振作精神發揮餘熱,也能和三五好友相聚聊天,這何嘗不是一種慰藉。

牛犇

87歲的牛犇,依舊活躍在影視圈,待播作品排到了明年。

網路上常說,像他這樣等級的老藝術家,就是陳道明遠遠在人群中看見,都要趕上前鞠躬的程度。

其實,忠於演戲的牛犇,最讓人敬佩的只有一件事,他用一生經歷展示了什麼叫不為繁華易匠心。

牛犇

這就是後人再努力追趕,也很難達到的高度。

好演員就像一壺文火慢煮的好茶,時代再進步,他們總能用真摯的人情味和煙火氣將觀眾的心留住。致敬牛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