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個人資料簡介新聞(著名演員牛犇:演戲77年,兩個兒子不姓牛,老伴過世後太孤單)

2023-01-17牛犇

導演謝添30多歲時,身邊有個常跑腿的小孩。

小孩的哥哥在電影工廠當司機,

他們兄弟住在廠子前面的胡同大院。

謝添等導演和演員們,住在電影工廠的院子。

牛犇

1946年前後,新中國成立前夕。

電影廠的全稱為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第三製片廠。

解放以後,三廠改建成為了北京電影製片廠。

謝添發現,這個小娃子雖然才十來歲,但十分的機靈可愛。

廠裡大人需要個什麼東西,他常常小跑步出去買。

有好幾次,謝添都看到小孩在幫自己的腳踏車打氣。

一來二去,謝添也非常喜歡他。

後來,三廠籌拍電影《聖城記》。

劇中需要一個報信的兒童演員小牛子。

牛犇

《聖城記》劇組,前排中間的小孩為牛犇

導演沈浮一開始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謝添得知後,就告訴沈浮他知道一個小娃適合。

這邊和沈浮說好,那邊謝添就去把那小孩找來了。

一邊往廠裡的辦公室走,

謝添還一邊給小孩打氣:別害怕,尤其是不要緊張。

小孩聽的直點頭,謝添臨了還告訴他一句:

這導演也是天津人,跟你還是同鄉呢。

謝添還一直擔心,怕這小娃子一進辦公室就蔫了。

誰想到他剛把他帶進屋子,

小孩二話不說,直接跳起來,

坐在了靠牆邊的沙發的扶手上了。

牛犇

還沒等謝添反應過來,一旁的沈浮就笑了:

不用再找,就他了。

可不是嘛,連謝添都沒想到,

這小娃子膽子真的大,而且還放得開。

一切準備就緒,電影正式開拍。

《聖城記》是一部抗日題材的影片。

小孩參演的一場戲,是給遊擊隊報信,讓他們順利逃走。

本來戲份不多也蠻簡單,

但拍攝的時候,他卻笑場了。

遠來,扮演日本兵的演員韓濤,小孩天天在電影工廠裡能碰到他。

牛犇

韓濤平日是個和善的人。

冷不丁演一個日本鬼子,看起來也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

開拍前沈浮還特意叮嚀小孩,

一定要對韓濤飾演的日本鬼子,表現出害怕的神態。

但小孩哪能繃得住,看到韓濤的模樣就只想笑。

連著拍了幾遍都不行。

沈浮無可奈何,旁邊的謝添還是有辦法。

他直接過去,抬手就給了小孩子一巴掌。

這下子笑不出來了,趁著他委屈的耷拉下臉,

沈浮抓緊拍攝出了幾個鏡頭。

戲剛拍完,周圍的大人都說他演的好。

小孩可不幹了,當著這麼多人可算是哭開了。

牛犇

謝添就把他抱起來安慰:

哭什麼,要是拍不好戲,以後怎麼當大明星。

誰能想到,謝添的這一巴掌,

直接扇出了一個叫牛犇的電影明星。

58年後,正在山西拍攝的牛犇,得知謝添過世的消息,

血壓升高直接就暈了過去。

幾十年來,牛犇和謝添的關係一直是如此的親密。

拍攝《聖城記》那會兒,

牛犇還叫著自己的本名,張學景。

那一年他11歲。

父母過世的早,而且是同一天過世。

牛犇

之後他跟著大哥,從天津來到了北京討生活。

《聖城記》拍完之後,憑藉著小牛子他的名氣一下子高漲。

三廠的新片只要需要兒童演員,基本上都會找他去演。

一來二去,他成了三廠的特約演員、基本演員。

但因為年紀還不大,當時鬧出了笑話。

有人見了他就問:你是做什麼的?

他驕傲的回答:我是三廠的Ji Ba演員。

這話把大家逗得爆笑不止。

後來廠裡的製片主任都會幫他糾正:是基本演員。

1947年,香港的永華電影公司,邀請導演張駿祥拍攝《火葬》。

片中的主演白楊,順帶著把牛犇也帶去了。

牛犇

那時候他叫張學景,電影界流行單字名。

臨行之際,他就讓謝添幫自己改個名字。

謝添稍一思索便說,平常大家都喊你小牛子,

乾脆再給你加三牛,叫牛犇吧。

從此,他用謝添賜給自己的名字,在電影界闖蕩了幾十年。

到了香港後,牛犇住在長城影業公司。

《火葬》拍完,他每天都去看《清宮秘史》的拍攝。

往往只看一兩遍,就能把慈禧和李蓮英的台詞都背下來。

而且,他還惟妙惟肖的模仿兩個人表演。

一時間圈內人都說他是神童,未來可期。

不久,馬連良和言慧珠到香港演出京劇《三娘教子》。

牛犇

牛犇被喊去飾演了一個角色。

有一場戲,是他飾演的小東人,要把飾演老東人的馬連良推出去。

本來被推之後,馬連良還應該有一段舞台動作的。

但牛犇不懂,他以為舞台演戲和拍電影一樣,

應該真一點,所有就推的很重。

馬連良差點在舞台上摔倒。

演出結束,他告訴牛犇:舞台上不用讓那麼大的力氣。

牛犇還一直低聲說,就該演的真一點。

轉眼,他跟著一眾電影人在香港待了五、六年。

在這段成長的關鍵時期,

牛犇出演了諸如《春風秋雨》、《火鳳凰》、《海誓》等多部電影。

牛犇

17歲那年,大光明影業公司回到了上海,

之後公司和長江影業合併。

牛犇也跟著回到了上海。

那是1952年,電影《龍須溝》拍攝在即。

謝添是片中主演,他邀請牛犇參加了電影的拍攝。

《龍須溝》演出後,牛犇再次回到上海。

自那以後,他成了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的演員。

因為年輕,22歲評級訂薪的時候,他還鬧過一段情緒。

那時候他正在拍攝電影《海魂》。

得知自己定級低,一度情緒很低落。

牛犇

趙丹知道就開導牛犇,

觀眾喜不喜歡你演的戲,是不會看你的等級高低的。

演好戲才是關鍵,其他都該看開些。

趙丹的一席話,讓牛犇一點點釋然。

事業正一點起步,初戀也在這段期間悄然而至。

一個叫王惠玲的上海姑娘,從小就看牛犇出演的電影。

她對這個叫不上名字的演員,很感興趣。

直到有一天,表姐告訴王惠玲一個爆炸性的消息——

那個叫牛什麼的人,就住在樓上。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王惠玲悄悄上樓。

牛犇

本來隔著門還在猶豫要不要敲,

正好牛犇開門要出來。

兩個人誰都沒有防備,直接就撞到鼻子了。

這一撞,撞出了完美的姻緣。

熟悉之後,牛犇發現他和王惠玲都喜歡打乒乓球。

打球就成了兩人最好的約會。

因為是自己的偶像,王惠玲當時還常常故意輸球。

不久,打球的雙方,從戀人升級成為了夫妻。

牛犇

結婚之後,他們先後育有兩個兒子。

因為和王惠玲之前有約定,

兩個孩子既沒有姓張,也沒有姓牛,

而是跟著母親姓王。

事業家庭兩不誤,關鍵他還是個「萬能」的人。

打毛衣、做鞋底、縫衣服、理髮,幾乎沒有牛犇不會的。

早年的鄰居都跟他開玩笑:除了不會生孩子,他估計什麼都會。

六十年代初演雷鋒的話劇,裡面的道具螺絲釘,

是牛犇用紙漿糊出來的。

再後來參演話劇《相親記》,戲中那一碗碗麵條,

都是牛犇特意用刨花做出來的。

牛犇

為了呈現更逼真的效果,

他還在碗底放置鐵瓶蓋。

瓶蓋裡再放上一小撮艾葉。

艾葉遇火就會冒煙。

這樣看起來,熱氣騰騰的麵條就更像是真的。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接二連三的運動導致無戲可拍。

牛犇又把這股子琢磨勁兒,用在了對妻子物品的保護上。

結婚前,他和王惠玲沒少寫情書。

幾年下來,都累積了滿滿一抽屜。

運動最緊的時候,牛犇對著滿抽屜的情書犯了難。

牛犇

藏起來,隨時會被搜出來。

撕碎會被懷疑銷毀罪證,燒掉冒煙更會惹麻煩。

左思右想一番後,牛犇計上心來。

他把所有的信紙塗上厚厚的漿糊,

做了一個碩大無比的主席頭像。

而且,頭像裡面還是中空的。

做好之後,他乾脆把和妻子的許多小紀念品,都塞了進去。

這下,誰也不會對這個頭像起疑心了。

後來下放到工廠,牛犇也把頭像帶了過去。

當時的早請示和晚報告,辦公室牆上掛著的,

就是牛犇做的那個主席頭像。

牛犇

後來他被調去染化廠勞動,由於車間溫度高,

牛犇擔心紙糊的會融掉,就趕緊把頭像送回了家。

除了用情書糊成的主席頭像,

這段期間牛犇還用上千個空火柴盒,拼了一個輕便的檯面。

他把空火柴盒串起來,然後再用牛皮紙包裹住外面。

最外層再刷上一層薄薄的漆。

於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

火柴盒做的檯面,就成了招待客人用的輕便手工藝品。

八十年代重新開始拍戲,

和謝晉合作《牧馬人》的時候,牛犇已經47歲。

牛犇

在劇組,他對叢珊、朱時茂等年輕演員的關照是無微不至的。

尤其是叢珊,因為還年輕,拍戲經驗還少。

為了讓她能融入劇情,光是那句“我能幹活”,

牛犇在片場就反覆啟發了她無數遍。

同時,撣土、擦臉等很生活化的細節,

都是在拍攝過程中,牛犇給加上去的動作。

如此一來,人物性格的刻畫就更充分了。

牛犇

連牛犇自己都想不到,四十多年後,

一部《牧馬人》憑藉網路還能再次走紅。

那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

更是填平了時空間的溝壑,

彷彿將過去和現在勾連了起來。

牛犇

拍戲的認真勁兒,牛犇一刻都沒放鬆過。

拍攝《猴娃》的時候,他的腿曾經摔斷過。

再後來拍《矮教練與高中鋒》時,

外景是在黃河邊上,因為操作失誤他直接掉進了黃河裡。

萬幸他還會點水不是旱鴨子,

衝出去一段後被救了。

剛上岸他還跟大傢伙開玩笑:

黃河是母親河,她怎麼捨得要兒子的命。

牛犇

從十多歲開始拍戲,

這麼多年牛犇飾演的角色有幾百個。

做好演員,家中的事情,就只能交給妻子王惠玲了。

為了彌補無法幫助和陪伴妻子的缺憾,

每次拍完戲回家,牛犇都是什麼都做。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就是「戲裡損失戲外補」。

兩口子就這樣恩恩愛愛,轉眼就度過了幾十年。

2014年牛犇參加綜藝節目《花樣爺爺》時,

王惠玲在丈夫臨行之前,還特別寫了一封信給劉燁。

牛犇

信裡說他愛吃冰淇淋,平常又不太注意休息。

所以列出這些小細節,讓劉燁接下來注意提醒他。

一封信裡,體現出來的是濃濃的夫妻情深。

牛犇

這份幾十年如一日的夫妻情,

在牛犇84歲走到了盡頭。

那是2019年,王惠玲生病住進了醫院。

牛犇原先想著,把家裡壞掉的天花板裝修一下,

妻子出院後,能有更好的環境。

但誰能想到這次住院,卻成了永別。

王惠玲未能看到裝潢好的房子。

睹物思人的牛犇,就更顯得孤單。

牛犇

兒女們整理母親的遺物時,

發現她的衣服上,都是一個又一個的補丁。

每每想起妻子一生的節儉持家,

牛犇心頭更平添了無數離愁別緒。

牛犇

於是在妻子離世之後,牛犇做了一個決定:

離開熟悉的環境,到老人院去安度晚年。

此時的牛犇有存款有退休金,名下也有兩間房子。

兩個兒子也早已成家立業。

兒子王侃在日本結婚生女。

後來加入了影視圈,多年來一直是鬼子專業戶。

牛犇

他們都有能力為父親養老,

所以一開始對牛犇住老人院的想法都持反對態度。

當了解到父親是不想過度思念母親,

小輩們這才漸漸理解了老人的選擇。

牛犇

如今,牛犇已87歲。

雖然從影已經77年,但他的身影仍不時出現在螢幕上。

今年,他出演的電影《夢想森林》,將於4月上映。

牛犇

回想起當年謝添給自己的那一巴掌,

牛犇也會感慨萬千。

二十多年前60歲的時候,

當年是上海電視台特意舉辦了一場活動。

參加活動的年輕人,問了牛犢一個問題,

如何才能成為觀眾喜歡的演員?

牛犇的回答是,

愛電影嗎?真的喜歡電影這個職業嗎?

如果是真的,就要隨時準備好為事業奉獻和犧牲。

牛犇

這番話,正是牛犇這位電影人,

風雨七十多年最真實的寫照。

牛犇

文|711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