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西元前259年—西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萬裡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紀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簡介 家族成員
祖先
高祖父:秦惠文王嬴駟,嫡高祖母:惠文後,親高祖母:宣太后
曾祖父:秦昭襄王嬴則
祖父:秦孝文王嬴柱,嫡祖母:華陽夫人,親祖母:夏姬
父母
父親:秦莊襄王嬴子楚(原名異人)
母親:趙姬(說法不一有說呂不韋的舞姬,也有說趙國將門之後)
後妃
妻妾:後宮數量眾多。
子女
兒子:秦始皇一共有兒子23人,但留下姓名的只有四個。
嬴扶蘇(長子)
公子高(嬴高)
公子將閭(嬴將閭)
嬴胡亥(第十八子,史稱少子,即秦二世)
女兒:秦始皇有10個女兒,留下姓名的只有7個。
華陽公主嬴元曼(長女)
嬴陰曼
嬴詩曼
華庭公主嬴嫶曼
嬴惠曼
嬴麗曼
嬴季曼
孫子:
秦三世嬴子嬰(亦稱秦王子嬰):嬴扶蘇嫡長子、秦始皇的嫡長孫。史學界還有說法是秦始皇的弟弟。
秦始皇簡介 身世之謎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之母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裡說,呂不韋將有身之姬獻於異人,這與「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記載是吻合的。
可見,連司馬遷自己也不知道嬴政的真實身份,「僅以聽聞記之」而已,所以前後記述自相矛盾。
秦始皇簡介 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的死如他的身世一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關於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於《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邢台市廣宗附近)。
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勤政,每日批發文書一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並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至於他死於何病,有人認為他死於癲癇。癲癇發作一般分為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後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後數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時常患著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後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後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癇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鑑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這次出遊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甦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甦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
秦始皇簡介主要歷史成就
1.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提出「皇帝」稱謂;
2.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3.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創立宰相,兵部、戶部等官職,歷時數千年之久;
4.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國內商業文化交流;
5.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馳道,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始於秦朝。馳道和棧道的修建,是秦漢時期規模宏大的築路工程,對於陸路交通的發達,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
8.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9.開拓疆土,南徵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10.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11.修築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裡,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公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迅速富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