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自秦穆公後沒落兩百年,卻能再次崛起,只因秦孝公任用了商鞅

2024-11-02秦穆公

要知道,秦國自秦穆公死後,就像受到詛咒一樣。長達兩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原文明中毫無存在感,彷彿像空氣一樣。

整個國家文化匱乏,人才稀缺,甚至連歷史紀錄都寥寥無幾。曾經橫掃西戎,大敗楚國,抗衡晉國的輝煌時代一去不復返,歷史的車輪為秦國關上大門,這一關就是長達兩百多年。

秦穆公

但就是這個在中原諸侯國心中早已邊緣化的西陲小國,卻再次攜無上威勢崛起。明君更是一代接一代,直到大一統結束,人才能臣也是層出不窮,虎狼之師馳騁中原大地。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秦國在經歷了長達兩百多年的沉寂衰落後,能再次崛起。原因且看下面:

秦獻公承上啟下的改革

秦獻公(公子連)年輕時曾經僑居在魏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妥妥的留學生。公元前385年,留學魏國的秦獻公聽到秦國的政權落入秦出公(這時候的秦出公就是個孩子)的母親小主夫人手中。這個小主夫人把持朝堂,任用奸臣。導致“群賢不悅自匿,百姓鬱怨非上”。

秦穆公

知道情況的秦獻公知道機會來了,此時不回國取代政權更待何時。於是趕緊收拾行李,馬不停蹄地返回秦國。當時任庶長的菌改駐守邊塞,暗地裡與秦獻公有相通,見到是歸來的秦獻公後,就放秦獻公過了要塞。

小主夫人聽到秦獻公要回來後,大驚失色,急急忙忙地派出軍隊半路獵殺秦獻公。可惜他哪裡知道,她派出的軍隊將領其實早就暗中投靠了秦獻公。

秦獻公便率領這支原本是要截殺自己的軍隊浩浩蕩盪地攻入雍城。殺掉了小主夫人和年幼的秦出公,登上了秦國國君寶座,史稱秦獻公。

這位留學的秦獻公和國內其他人就是不一樣,有見識,文化高。上台後的一系列政策可謂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政策一:就是廢除了秦國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稱是秦國制度的一次革命。要知道曾經秦穆公死後以良臣殉葬,讓中原謀士誰也不願入秦。

雖說那次殉葬只是例外,一般殉葬止於妻妾宮女奴僕,但是君主的脾氣誰摸得準呢?只要殉葬制度存在,在上位者就可以輕易把政敵送入墳墓,無須理由。試問天下英雄,誰敢以身試之呢?人才不來,秦國的文化始終落後,有蠻力沒智慧,成不了真正的大國。

政策二:把秦國的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櫟陽的地理位置靠東,遷都於此,顯然是表示收復河西的決心。而後又設立蒲、藍田、善明氏諸縣,完善秦國的行政區劃。

政策三:進行一項經濟改革,稱為“初行為市”,主要是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增加國家的收入來源。

政策四:改革戶籍制度,把五家劃為一伍,實施集體化管理。

一切改革完成後,接這來就是秦獻公準備收復失地了。但結果讓無法想像的是,他後面的對魏戰爭中都很少有取得勝利。連三晉中最小的韓國也打不贏。

鬱悶的秦獻公只好收兵防守,等待機會。命運的女神沒有讓他等太久,時機如期而至。公元前364年,秦獻公看到三晉因為內鬥實力大損。

趕緊派遣大將章嶠統領大軍殺入魏國。在石門這個地方,兩軍交戰,秦軍確定歷史性的勝利,斬首魏軍六萬人。這戰奠定秦國超級軍事強國的地位。第二年,秦軍再次收回河西之地。

秦穆公

可是正當秦軍準備再次東進時。在位23年的秦獻公去世了。這位留過學的秦國君主離開不代表秦國再次停滯不前,他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政策,為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做好了鋪墊。

戰國雄主秦孝公登場,任用商鞅改革,秦國徹底崛起

秦獻公死後,他的繼承者秦孝公登場了。他接過了統領秦國的權柄,也擔起了為秦國謀發展。

只是他剛上位時,天下局勢已經是戰國七雄的局面,秦國也是七雄之一。但在七雄之中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甚至還被其他的諸侯國嘲諷,看不起,認為秦國就是一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夷。

一個堂堂軍事大國,卻被人蔑視,秦孝公這面子往哪擱呢?明明是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卻被視為蠻夷,這豈非恥辱?

更大的恥辱是,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遲遲未能收復,連領土都沒收復,秦孝公敢自稱為「強國」嗎?

秦孝公鬱悶,難過,不甘。他日思夜想,怎麼樣才能讓秦國強大。他有滿腔熱血,雄心壯志,可就是不知道怎麼下手。

秦穆公

思前想後,秦孝公終於想明白了一點,秦國想要強大,最重要的是人才。而秦國閉關鎖國這麼多年,國內早就人才不足。根本找不到適合的治國能臣。

而且秦國在數百年的封閉下,早養成秦人保守的習性,不願意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暮氣頗重,毫無創新精神可言。靠這些人,收復失地尚有疑慮,談何建立更偉大的事業呢?

所以,他需要尋找人才,尋找能為秦國來帶變革的人才。破天荒的發出了一道“求賢令”,以裂土為賞,求天下賢才。

我們且來看看這道歷史上十分珍貴的求賢令原文: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國人賓客賢士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一道求賢令主要講述了先祖秦穆公的豐功偉業,然後就是國家多次遭到入侵,國土丟失。其他諸侯嘲諷蔑視自己的國家,自己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洗國恥,只要有人可以令秦國強大,自己願意“與之分土”,裂土為侯。

在他的求賢令發出後,天下士人無不興奮,瘋狂湧入秦國。誰想放棄這樣的大好機會呢?孝公唯人才是舉,不論國別,不論出身,不論貴賤,只要你有治國之才就夠了。來的人五花八門,有政治投機家,有江湖騙子,有老學究,也有真才實學之人。但是能聲震寰宇、名揚宇宙的,只有一個人。

他就是-商鞅,商鞅來到秦國,他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被提拔重要,負責秦國的改革大業(史稱商鞅變法)。在他的主導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風暴在秦國展開。

秦穆公

他的變法主要是兩個目的:第一富國,使國家富有,第二強兵,使國家軍事實力提升,為爭奪天下做準備。

而要是實現這兩個目標,就要實現新的治國政策,那就是依法治國。制訂嚴苛的法律管理人民,加強農業生產,整頓軍隊。

在他的設計執行和秦孝公的強力支持下,秦國的改革得以完成,秦國也徹底走上了崛起的道路。

秦穆公

總結

秦孝公的出現,任用商鞅變法,徹底讓秦國改變了兩百多年來暮氣沉沉之狀,讓國家煥然一新。在之後的各代君王手中,國家實力越來越強大。到秦始皇的時候,秦國已經可以以一國敵六國了。後來更是在秦始皇的帶領下,秦國虎狼之師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中原大地數百年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