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盜墓軍閥”,孫殿英敢認第二,那全一人敢認第一。
孫殿英當土匪,盜掘清東陵,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是令很多人沒有想到,孫殿英的兒子,卻是一個受萬人景仰的大人物。
「土匪軍閥」孫殿英
1889年,孫殿英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小地方。
孫家家境貧寒,但是孫殿英的家人還是東拼西湊借了點兒錢,要送孫殿英去讀書。
八歲的時候,孫殿英進入私塾讀書,但是他並不喜歡講堂,也不喜歡課本,每回上課,他不是在搗亂,就是等著下課後出去玩。
某次,因為孫殿英聽講時開小差,被私塾裡的老師狠狠痛斥了一番,年幼的孫殿英由此記恨上了老師。
為了發洩心中的怒火,孫殿英居然一把火燒了私塾,看著燒起來的火,孫殿英心中沒有一星半點的恐懼,而是充滿了復仇的快感。
從火燒私塾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孫殿英確實不是一個讀書的好苗子,他性格乖張頑劣,不服管教,經常是吆五喝六地糾集一大幫同齡人聚眾賭博,行為舉止堪稱混混。
長到十多歲以後,孫殿英愈發的氣焰囂張,他不學無術,不務正業,每天就是想一些歪門邪道謀錢。
為了讓自己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孫殿英經常用錢財賄賂許多的軍警,讓他們給自己「開後門」。
到了1913年,孫殿英的惡劣行徑愈發膽大,他來到豫西,認識了一個名叫張治公的人。
張治公是豫西很有名的土匪頭目,孫殿英和張治公搭上線後,兩個人無惡不作,他和張治公聯手起來挪用了當時的庫銀,除此以外,還在私底下進行違禁品走私的交易。
到了民國五年,孫殿英來到河南洛陽,但是他看見有一所廟道會的很受歡迎,於是憑藉著自己見人說人話見人說鬼話的本事,加入了這所廟道會。
沒多久,孫殿英再次運用自己精湛的社交能力,坐上了廟道會的第一把交椅。
孫殿英當了好幾年的土匪,他生活的十分瀟灑,大把大把的銀錢如水流般花出去,每日不是尋花問柳,就是飲酒作樂。
直到民國十一年,吳佩孚來到洛陽,孫殿英的「好日子」才戛然而止。
吳佩孚是權力很大的軍閥首領,他來到洛陽後,早就看不慣孫殿英等人在這裡胡作非為的行為,在吳佩孚的整治下,孫殿英的生意來源被切斷,無奈之下,他只好離開洛陽。
離開洛陽以後,孫殿英遇到了丁香玲,被丁香玲“招降”,丁香玲見他有膽識也有手腕,便安排孫殿英做了機槍連連長。
不過呢,這個丁香玲是當時名氣很大的“混混團長”,兩個人臭味相投,很快就走在一起,到處倒賣違禁品,從中牟取大量錢財。
沒太多長時間,吳佩孚被曹錟罷免職務,於是孫殿英再一次重操舊業,這一次,他除了倒賣東西,還收兼了許多悍匪和散兵。
一時之間,孫殿英的手下隊伍擴大到三千多四千多人。
接下來,孫殿英先是投靠了劉鎮華,然後又看形勢不對,轉而投靠了葉荃,進入國民軍。
孫殿英在短短幾年內“反覆橫跳”,這個時候,他又遇上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張宗昌。
在張宗昌手下效命的孫殿英,先是任職第五師師長,然後又升職為軍長。
然而命運造化弄人,這個時候忽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孫殿英從「土匪軍閥」轉變為「盜墓軍閥」。
之後的幾年中,孫殿英遭遇了幾次兵敗,為了安身立命,孫殿英重新對國民黨投誠,他被當時的負責人收編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
因為孫殿英「悍將」的表現,當時的負責人仍然讓孫殿英擔任軍長的位置。
孫殿英帶著他的人馬來到馬蘭峪一帶,馬蘭峪是個地理位置很特別的地方,只要靠近了馬蘭峪,那麼離清東陵也就很近了。
所謂的清東陵,就是帝王陵墓。
清東陵建於順治時期十八年,前後總共歷時二百四十七年,一共有大小不一的十五座陵園,是現今我國佈局、規模和體系最大也最完整的皇帝陵墓建築群。
在清東陵裡,一共埋葬著五位皇帝,分別是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鹹豐帝和同治帝。
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慈禧老佛爺,也葬在與清東陵距離較近的定東陵。
「盜墓軍閥」孫殿英
那麼這孫殿英來這馬蘭峪幹嘛來了?事實上,他是被頂頭上司安排剿匪來了。
但誰能想到,這最大的匪,不是別人,正是孫殿英他本人。
孫殿英在通往馬蘭峪的途中,看見有很多人偷竊清東陵的木材,之後,孫殿英抵達了清東陵,看見清東陵雄偉宏大的規模,孫殿英那顆想要乾些什麼壞事的心又蠢蠢欲動地跳起來。
當時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想要盜掘清東陵,他就是馬福田,當孫殿英知道馬福田和他一樣懷有不軌之心的時候,他連忙給譚溫江下命令,讓他帶兵趕走馬福田。
趕走了馬福田以後,孫殿英開始研究其這座清東陵。
1928年7月,孫殿英想了一個遮掩耳目的藉口,他昭告天下說:“我要準備在馬蘭峪這裡進行一場軍事演習!”
為了給自己造勢,孫殿英就宣稱自己是愛國將領孫承宗的後代,並配以冠冕堂皇的說辭,最後連孫中山先生都搬出來當做他的擋箭牌。
孫殿英「大義凜然」地表示,盜掘清東陵,是一場革命。
在孫殿英的命令下,往來馬蘭峪的各個路段全部被封鎖,任何人都不得入內,並且將圍繞在馬蘭峪附近的人員全部驅趕出去。
孫殿英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番。
他本來就是土匪出身,類似的盜掘行為不知道有過幾次了,所以對於這次盜掘清東陵,孫殿英表現的志在必得。
孫殿英吩咐他的一個手下孫子瑜說:“直接用火藥炸開清東陵的墓道石門。”
孫子瑜很快就照他的命令照辦,只聽巨大的一聲轟鳴,百年前的陵墓赫然被孫殿英用火藥炸開了一個豁口,他露出笑容,立刻讓手底下的人進去。
根據相關記載,孫殿英一共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將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陪葬物品洗劫一空。
孫殿英看著閃閃發亮的珠寶,對底下士兵說:“你們不用爭搶,只要聽我的命令,每個人都會獲得賞賜。至於大件的寶物,通通拿車運走。”
這邊孫殿英是盜了個盆滿缽滿,但是天底下哪裡有不透風的牆,孫殿英炸開清東陵的事情,很快傳遍了大街小巷。
當時的溥儀已經被廢掉了帝位,但是當他聽見清東陵被盜掘的消息後,仍然是被刺激了許久。
許多皇家宗室和遺老們也紛紛高聲譴責孫殿英的無恥行徑,並要求狠狠懲戒孫殿英。
孫殿英看見如此聲勢浩大的聲討,一時間慌了神,不過他很快就給自己想好了後路,他拿著盜掘來的金銀珠寶,從上到下賄賂官員,據悉這份名單中不只蔣介石,還有宋子文等人。
經過孫殿英的一番打點後,這樁轟動全國的惡性盜掘清東陵一案,居然悄無聲息地消失在眾人視線中。
而孫殿英呢,他並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反而是吃好喝好,依舊逍遙法外。
時間來到1947年的豫北一戰,孫殿英戰敗被俘虜,他被關入大牢後,因為毒癮發作,最終於同年的冬天死去。
與父親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孫天義
孫殿英過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孫天義才16歲。
1931年,孫殿英的兒子在北京出生了,他看著襁褓中的小嬰兒,為他取名為「天義」。
孫天義是孫殿英的老來子,所以孫殿英對他格外的疼愛。
這時候,距離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一事,僅僅過了三年的時間,而孫殿英也常年奔波在外,所以小小的孫天義,他對父親的所有印象,都來自母親口中。
或許是因為孫天義出生的家庭比較特殊,所以他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和同齡人不一樣的聰慧和早熟。
等到孫天義稍微長大一些時候,他對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有時候,孫天義的夥伴會管他叫做「東陵大盜」的兒子,這些話語,就像一根刺一樣,給年幼的孫天義帶來了不小的傷害。
雖然他很想反駁大家,但他們說的都是實話,孫天義只好把所有委屈都藏在肚子裡。
孫天義的童年,一直活在父親孫殿英帶來的陰影下,但好在他有一個知書達理的母親,還有一個教導他為人處世的姑母,她們時常寬慰孫天義說:“你父親是你父親,你是你。
孫天義的童年和孫殿英很不一樣,孫殿英不喜歡念書,但是孫天義的成績出類拔萃;孫殿英胡作非為,孫天義卻從沒有做過任何出格的事情,他從小就是別人口中的好孩子、好學生。
憑藉著多年的苦讀與用功,1952年,孫天義順利從北京輔仁大學畢業,他還記得當初填報志願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西方語言文學系,希望未來能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師。
從大學畢業後,孫天義在1957年選擇進入了西安外國語學院,在這所主要教學方向為外語的學校,孫天義勤勤懇懇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他的學生。
孫天義在教學方面有著極大的出色成果,在他工作的四十幾年裡面,先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然後又升到了英語系副主任,接著是主任、教授、院長。
在他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孫天義曾經多次訪問國外高校,一邊學習對方先進的教學理念,一邊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建構了中外兩國的友好交流橋樑。
孫天義一心為學生,但是在他教書育人的生涯當中,卻從沒有一刻忘記過自己父親做下的事情。
他有時候會想:除了教書,我還能夠做些什麼呢?
讓孫天義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機會,在1992年來臨。
一生致力於守護黃帝陵
1959年的孫天義,剛從大學畢業兩年,正準備從北京到西安工作,這個時候,他陪著客人來到黃帝陵,彼時的孫天義看見這荒沙黃土中的黃帝陵墓,當時才二十多歲的他,一顆心被深深震撼了。
一個念頭突然出現在孫天義心中,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將黃帝陵墓妥善保護起來。
時光一晃而過,到了1992年,孫天義已經在陝西這塊土地紮根多年,他不光能說一口流利的陝西話,還因為優秀的教學成績被任命為陝西政協的副主席。
這一天,孫天義得知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陝西省政府決定整體修建黃帝陵,而且還要成立黃帝陵基金會,而擁有保護黃帝陵抱負的孫天義,被任命為基金會的副會長。
沒兩年,他就從副會長轉為了會長。
會長需要為基金會募集資金,這個艱鉅的任務自然是落到了孫天義頭上,孫天義還記得最開始去募集資金時,他羞窘的幾乎不知道怎麼開口,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慢慢學會了厚臉皮這項「技能」。
自從黃帝陵基金會成立開始,在孫天義和內部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一共募集到了海內外上億元的善款。
在基金會擔任會長的時間裡,孫天義從沒有收取過一分錢的工資,而且他也不會利用基金會的捐款出國進行募集,這位和藹可親的教授總是利用出國講學或交流的機會,向海外機構進行黃帝陵保護的資金募集。
1992年,第一期整修工程開始了,在這段時間內,孫天義幾乎是每個星期都要從自己工作的西安來到黃帝陵,到了即將竣工的2001年時,孫天義更是時不時地過來檢查整修工程的進展。
2001年的孫天義,已經70歲了,但是他事事親為,事必躬親,第一期整修工程圓滿結束以後,第二期工程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而孫天義只要有時間,一定會親自來黃帝陵監督。
被問到為什麼要從事保護黃帝陵這項事業時,孫天義的臉上充滿一種來自中華民族的驕傲,他覺得:「每當我看見現在不同於過去的黃帝陵,再看見很多人自發到這裡上香祈願,我就覺得我為了我的國家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現在的黃帝陵相較過去已經煥然一新,在這其中有孫天義的一分汗水,如今他已經是花甲之年,但是只要他的身體允許,他還是會來親眼看一看黃帝陵,每當他走上這片土地,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欣慰。
而孫天義多年致力於守護黃帝陵的行為,也讓許多人對他改觀。
在這個社會中,不是所有人都會“子承父業”,譬如孫殿英和孫天義,他們活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去年的教師節,已經高達90歲的孫天義堅持站上了講台,為他的學生們帶來一場生動有趣的翻譯課。
雖然孫天義的頭髮已經花白,但好在他的精神不錯,談及未來,孫天義希望自己可以繼續將無私奉獻的教師精神發揚光大,為國家繼續培養和輸送更多的翻譯人才。
來源:
胡楊著. 國家寶藏全檔案[M]. 2016
劉紹唐主編. 民國人物小傳 第16冊[M]. 2017
曹明周,趙輝遠總編. 黃陵文典 紀實卷[M].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