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老子,都聊了什麼?道不同,不與深談,孔子感嘆:猶龍也

2024-12-09老子

孔子問道老子,都聊了什麼?道不同,不與深談,孔子感嘆:猶龍也

每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也必有聖人出。

春秋時期的孔子出生於魯國(今山東曲阜),在艱難困苦中,創立儒家學派,修訂《六經》,功成名就,成為一代“文聖”,被譽為“大成至聖先師”。

歷史上的這位集大成者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沒有想到,與其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東方和西方,隨後出現了兩位光彩奪目的聖賢,與其齊頭並進:一位是道教的創始人— —老子李耳,一位是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關於老子李耳和喬達摩-悉達多,熟悉四大名著《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以及愛好民俗文化的讀者,馬上會聯想到兩位大咖級的神仙大佬——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

老子

沒錯,民間神話傳說和道、佛神仙體系裡,太上老君的原形化身就是老子李耳,如來佛祖的原形,正是喬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佛。

儒、道、佛三教的創始人,歷史上都確有其人。

「鴻元初判道為先,常有常無得自然。紫氣東來三萬裡,函谷初度五千年。」、「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

關於老子的介紹,封神神話裡稱之為鴻鈞老祖的大徒弟,也是一位混元大羅等級的金仙。

相傳,老子在母親的懷里呆了72年,最後出生在一棵李子樹下,生下來便能說話,頭髮全白。

西遊神話裡,太上老君以「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的身份,出現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會、孫悟空大鬧天宮、安天大會等三界主要活動中。

老子

歷史上,老子比孔子年長20至30歲左右,祖上系周朝史官世家,他後來曾長時間擔任周朝洛陽守藏室官吏,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因此學問淵博,觀點深厚且獨特,對當時的《歸藏》、《易經》等國學典籍十分熟悉。

東周王室內亂後,老子決定辭官歸隱,留下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經典著作後,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踪。

據史料考證,老子的“道”和“無為而治”等思想,正是受了《歸藏》易的啟發,源自於群經之首《易經》的“陰陽太極”理論。

老子道家的興起與發展,對西漢的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老子

春秋時期,孔子生活在一個奴隸制日益衰敗,地主階級正在興起,社會矛盾加劇的時代,他感到世風日下,就主張用周禮來匡正天下,為此,他帶著弟子,週遊列國,到處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知道老子是一位極有學問的長者,便來到洛陽向老子求教禮儀等方面的知識。

兩位聖賢的這次見面,史料中曾有所記載,但並沒有文字談到雙方交流的具體內容。

據說,老子很客氣地接待了孔子,當孔子希望老子在周禮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識賜教時,老子考慮了一番,頗為語重心長:您所提到的,其人屍骨早已腐爛,只有他講的話還在啊。再說君子,形勢對他有利時,他就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形勢不利時,他就會窮困潦倒,蓬頭垢面,一無所有。

老子

見孔子聽得很認真,老子繼續說:我聽聞,善於做生意的商人,把他的財產藏起來,好像一無所有;道德高尚的君子,外表卻顯得糊塗愚昧。要您去掉嬌驕之氣、慾望、志向和愛好,這對於您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我所告訴您的,就是這麼多。

如果還原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場景,可見兩個人接觸時間並不算長,交流的內容也不算多,但孔子在老子這些不冷不熱、不軟不硬、不疼不癢、沒頭沒腦的話語裡,卻感覺到了老子的高深莫測,玄妙無比,悟出了道的玄機。

孔子的弟子,見到老師回來,就關切地詢問老子是位什麼樣的人。孔子感慨萬千地說:鳥雖能飛,魚雖能遊,獸雖能跑,我都可以用網將他們捉住。至於龍,它能乘雲而上九天,我就沒辦法對付它了。老子他真像一條龍啊!

老子

老子告訴孔子四個字:「盛德」、「若愚」,孔子也回應了老子四個字「老子猶龍」!

但從兩位聖賢的接觸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老子並沒有深入地向孔子講其關切的周禮。為何會這樣?

是孔子崇拜周禮,主張儒家入世有為的思想;而老子對周公和姜尚創造的周禮,卻並不太感興趣,而主張遁世無為。

兩個觀點和思想主張都不太一樣,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老子

《周易》澤山咸卦,上艮下兌,澤上有山,是為陰陽感應相合之象。卦辭說:咸,利貞,取女吉。

老子如龍,孔子如鳳,龍鳳呈祥,陰柔在上而陽剛在下,陰陽二氣,相互感興結合在一起,故鹹感是亨通的,適宜堅適正道。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作為兩個學問高深、思想深邃、觀點獨特的聖賢,面對雙方不同的思想和觀點,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糾纏或麻煩,老子不願直接深談,而有意間接地勸導,其實已經闡明了他的態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