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早期曾在今陝西耀縣城東的北五台山隱居,後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並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迄今尚存藥王大殿,受世人香火不斷。另有,明隆慶六年雕刻的《千金寶要》和《海上方》,在這上面載有重要藥方近千位。
歷史上有這麼多優秀的從醫者,為何只有孫思邈被譽為「藥王」?孫思邈除了醫術之外又給後人留下了怎樣寶貴的精神財富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隨筆者走近隋唐神醫孫思邈。
關於「藥王」孫思邈離世時的年齡,史學界總共有六種說法,在這六種說法中,藥王的壽命從101歲到165歲不等。雖說,史學家們對於藥王活了多少歲莫衷一是,但是,不論哪種說法孫思邈都活過了一百歲,算是古代罕見的高齡老人了。
孫思邈既為從醫者,本身又是百歲老人,所以,他的醫學理論非常有說服力。時至今日,孫思邈的醫書仍被奉為經典,對於中醫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天才離不開努力與天賦,孫思邈七歲入學,每天背誦數千字的文章,「日誦千言」。等到孫思邈過了弱冠之年時,已經能將諸子百家的學說融會貫通,對雜學知識也有涉獵,被當時的人們稱作「聖童」。
雖說,孫思邈博學多才,但是,他卻對入仕興致缺缺。他覺得:入仕做官難免會太過世故,受到拘束。所以,年輕的孫思邈拒絕了多次朝廷的封賜,連隋文帝讓他當國子博士,孫思邈亦告病不出,婉言拒絕了皇帝的好意。李世民登基後,將孫思邈召進皇宮,發現已年逾花甲的孫思邈容顏體態、精神面貌竟與年輕人不相上下,認為孫思邈是仙人。
於是,李世民對他說:「見到你我才相信世間有得道之人,像羨慕門、廣成子這樣的仙人一定也是存在的,絕不是坊間的虛言。」所以,為了留住孫思邈,唐太宗許其高官厚祿,卻再次被孫思邈拒絕了,李世民萬分惋惜。唐高宗即位後,想讓孫思邈入宮官,同樣未被允。並且,聽說孫思邈隱於市井,高宗從珍藏中挑了一匹良駒作為禮物送給孫思邈,還賞了他一所豪宅,可孫思邈仍不為所動。
因為,孫思邈高尚的氣節,當時的名士都很敬仰他的為人,包括宋令文、孟詬、盧照鄰的許多文人都以侍師長的禮數對待孫思邈。
某次,盧照鄰請教孫思邈:「為什麼神醫能夠治療別人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呢?」孫思邈的回答頗具哲理,亦能看出他在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治國者需掌握天道變化,藉由此參政於人事,殊不知醫者也需掌握天道變化的規律。
並且,他也說:「天道之'氣',和順的時候會表現為雨水;憤怒的時候會表現為狂風;凝結時會表現為霜霧;張揚時會表現為彩虹。這是天道的變化規律,人體之中也有類似的變化規律。活動,晚上休息,吐出積鬱的廢棄,吸入新鮮的空氣。面貌;這兩種氣若外放就可以發出聲音,這就是人體變化的規律。
不但如此,他還認為「自然界的陰陽,與人身體中的陰陽沒有本質的區別。人的身體陰陽失衡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例如:人氣血上湧時會渾身發熱;氣血不順時會通體冰冷;氣血積鬱在身體中會產生腫瘤及贅物,氣血下沉則形成癰疽;氣血奔騰時會讓人身體力不支氣管喘乏力;氣血枯竭時人就會失去精神。自然界一樣,天地萬物無不如此。
最後,孫思邈也對從醫者的診病方法做出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想要治癒病人,首先,要有敢於戰勝病魔的信心,是為「膽大」;其次,還需要如履薄冰步步為營的謹慎,是為“心小”;所謂“智圓”,說的是遇見突發狀況時不拘一格,隨機應變;所謂“行方”就是不爭權奪利,保持正直的言行,心中包含廣闊天地。
這就是孫思邈心中合格的從醫者。
實際上,孫思邈的「醫道」又何止為從醫者提供了思想方針?僅從為人的角度來看,想要成為一個有擔當成大事的人,想必亦不離此道。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醫學家,尤其他對醫德的強調更是令後人傾佩。後世從醫者,無不以其作為醫德之標桿,孫思邈的事蹟亦在史學界被傳為佳話。在孫思邈所寫的《千金方》中,在向世人闡述醫理之前孫思邈首先提出了「大醫精誠」的思想,將醫德規範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立題。
他一生勤於書,晚年隱居於故裡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五台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參考資料:
【《藥王祠》、《舊唐書·孫思邈傳》、《醫仙妙應孫真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