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傳奇孫思邈簡介(「藥王」孫思邈)

2022-08-18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

「藥王」的名稱來自佛經。有個藥王菩薩慈悲為懷,擅長施用良藥,救治眾生病苦。後來老百姓就把精於方藥、救人疾苦的神農、扁鵲、孫思邈等人稱為「藥王」。現在就來講講藥王孫思邈吧。

孫思邈是陝西省耀縣人,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據說他活了100多歲,人們都把他當作“神仙”,尊稱為“藥王”。

幼年「聖童」

他從小勤奮好學,7歲讀書,每日能背誦1000多字,有「聖童」的名聲。到了20歲,已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既精通儒道思想,又對佛經深有研究,學問非常淵博。

孫思邈

孫思邈

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沒有接受,而是立志行醫。他的這種志向,是從切身體驗中養成的。小時候,孫思邈體弱多病,常上門請醫生診治,耗盡家產,卻療效不佳。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而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一切都使他感到:人的生命最重要,比千金還珍貴;一個藥方能救人.功德能超越千金。

少志於醫

孫思邈18歲開始“志於學醫”,一直到白髮蒼蒼的晚年,始終手不釋卷。因此,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頌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孫思邈

有一次,孫思邈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上前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就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地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扎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產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讚他的醫術高明。

醫經之寶

孫思邈所寫的《千金要方》內容極為豐富,收方5 300首,並首創「複方」。 《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千金要方》為一病多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療效。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貢獻,也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他的另一本《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補編,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列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它對於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人稱讚其為「醫經之寶」。

孫思邈

小連結:

(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序》)

(2)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 (宋‧郭思《千金寶要》)

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