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張垚仟)8月14日下午,著名詩人、作家育邦攜新作《吳敬梓》做客鼓樓區圖書館,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志權共同分享吳敬梓的人生故事和《儒林外史》的經典閱讀。
△活動現場
在許多帶有「南京基因」的傳世名著中,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將南京士人與市民的品格書寫得淋漓盡致,寫出了南京人「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的日常美學,堪稱明清南京社會生活的浮世繪。吳敬梓和《儒林外史》為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的文化名片留下了生動的註解。作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諷刺小說,同時也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部以知識分子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的價值正不斷凸顯,其研究也得到不斷深入。魯迅在評議《儒林外史》時曾感嘆“偉大也要有人懂”,今年初,南京作家育邦用五萬字的傳記《吳敬梓》寫下了自己的“懂得”。
△育邦
在分享會上,育邦首先簡單介紹了吳敬梓的生平。清康熙四十年(1701),吳敬梓出生於安徽全椒縣一個「家聲科第從來美」但逐漸沒落的書香世家。少年時聰穎好學,詩賦筆立成。青年時放蕩不羈,千金散盡。吳敬梓曾三次參加鄉試,儘管其文章出色,但因為他關於科舉制度對於文人荼毒的言論,獲得了世人「文章大好人大怪」的評價,每次都驛羽而歸。科場的坎坷,讓他漸漸洞悉八股取士的弊病。嗣子父吳霖起過世後,族人瘋狂搶奪家產,讓吳敬梓失望至極。後來,吳敬梓舉家移居南京秦淮河畔,與當時的文士唱和往來,被推舉為「文壇盟主」。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撫趙國麟向朝廷舉薦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試。在順利通過地方考試之後,吳敬梓卻因病未能參加在京城舉行的廷試。博學鴻詞科試後,吳敬梓拒絕一切與科舉相關的考試,對科舉入仕徹底喪失了興趣,「他對科舉對世人、對整個社會階層造成的戕害深有體會,所以吳敬梓決心寫作一本反映科舉制度帶來的『文人之厄』的小說。
△《吳敬梓》
在育邦看來,《儒林外史》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因為吳敬梓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寫作的是一本純粹的白話小說,與《紅樓夢》的用詞文雅不同,吳敬梓關注的是市井的百姓與他們的真實生活;另一方面,「《儒林外史》是中國偉大的作者小說的開始。關於《水滸傳》《三國演義》作者施耐庵、羅貫中的生平很多都是猜測的,但關於吳敬梓的生平都是非常明晰的。
△劉志權
劉志權則整理了中國文學史中關於《儒林外史》的評價肯定了《儒林外史》的文學價值。魯迅曾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由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中國小說史大略》中,魯迅也寫道,「諷刺小說從《儒林外史》而後,就可以謂之絕響。」魯迅的評價其實肯定了在諷刺小說方面,《儒林外史》的出現即是巔峰,其後的作品也沒有能夠超越它的。胡適也曾評價,「安徽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縣的吳敬梓。」錢玄同的《〈儒林外史〉新敘》中則說: 「中國近五百年來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只有《水滸》、《儒林外史》、《紅樓夢》三部書”,而且說:“《儒林外史》是青年學生的良好讀物,大可以拿他來列入現在中等學校的'模範國語讀本'之中。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大小約三百,以儒林士子佔大多數,育邦列舉了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幾段人物故事,在他看來,《儒林外史》也是學習人物刻畫的絕佳範例,從週進哭貢院到匡超人的逐漸墮落,從裝病拒絕應徵出仕的杜少卿到不肯屈節於權貴的莊紹光,無不體現了吳敬梓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小說寫作能力,而吳敬梓在書中對於普通百姓的描寫以及對於多妻制的反對等言論也體現了吳敬梓超前於時代的人格平等與男女平等的觀念。在寫作《儒林外史》時,吳敬梓已經寓居於南京,因為時代的接近,其中也能夠看到很多為南京人熟知的地名,進香河、上浮橋、惠民河,其中對於南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寫也細緻入微,例如買板鴨等等,“對於南京人來說,《儒林外史》尤其是一本意義特別的書。”
(鼓樓區圖書館供圖 編輯 張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