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軍諸多將領中,湯恩伯是極具爭議的人。一方面他是抗日名將,鐵血將領,在抗戰時長期率部與日寇作戰,立下赫赫戰功;另一方面,他在河南駐軍時,卻軍紀鬆弛,為害一方,無節制地徵收糧餉,不顧百姓疾苦。河南老百姓口中的四害“水、旱、蝗、湯”中的“湯”,就是指湯恩伯。當時百姓有句口頭禪,叫“河南四荒,水旱蝗湯”,將他及其部隊比作與禍害莊稼的蝗蟲一樣,可見湯恩伯在河南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有多差。
湯恩伯與蔣介石
除此之外,湯恩伯還有一個大污點,那就是他賣主求榮,出賣恩師兼義父陳儀,這件事一直備人受詬病。說實話,沒有軍事能力也好,碌碌無為也罷,貪污腐化吃空餉也可以理解,唯獨不仁不義,出賣自己的恩人,這點最為人所不齒。因此,湯恩伯不僅在我軍將領中的口碑不好,在國民黨部隊的評價也極差。
由於湯恩伯的出賣,陳儀被抓捕,後來在台灣被處決
湯恩伯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曾任13軍軍長、20軍團軍團長、31集團軍總司令。在抗戰初期,湯恩伯亮點頻頻,指揮過數次對日血戰,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例如長城會戰中的南口阻擊戰,他率領13軍堅守南口20天,給予日軍精銳師團以重大打擊。再如台兒莊戰役,湯恩伯功不可沒,作為本次會戰中的唯一的一支機動精銳部隊,湯率20軍團蟄伏於台兒莊東北的抱犢崮山區,冷靜地盯著戰場態勢,摩拳擦掌,靜觀形勢變化,當台兒莊戰役進入到最後關頭,湯恩伯率7萬精銳之師撲向台兒莊,向圍攻台兒莊的日軍瀨谷支隊側背發起猛烈攻擊,敵本已精疲力盡,呈現強弩之末,湯恩伯兵團生力軍的加入,迅速改變台兒莊敵我力量之態勢,日軍腹背受敵,頓時潰敗,被中國軍隊殲滅一萬三千多人。台兒莊中國守軍第二集團軍第31師眼見援軍殺至,頓時神情振奮,鬥志昂揚,奮勇拼殺,中國軍隊內外夾攻,殺得日軍丟盔卸甲,膽戰心驚,殘部沿棗台公路向臨城、棗莊狼狽逃竄。
台兒莊大戰的國軍將士
台兒莊大捷震驚中外,它使國人看到了日軍不是不可戰勝,堅定了抗戰必勝的決心,鼓舞了全國軍民的鬥志,也令西方國家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客觀地講,湯恩伯的20軍團在台兒莊大捷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戰後,國民政府軍委會論功行賞,西北軍、川軍、湯恩伯的第20軍團中的有功將士,都獲得了嘉獎。湯本人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一枚,並升職為第31集團軍總司令,隨後先後參加武漢、隨棗、棗宜會戰,立下不朽戰功。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
1942年,湯恩伯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蘇魯豫皖邊防總司令,隸屬於第一戰區,率部堅守於河南一線。但湯部駐守河南期間,軍紀敗壞,縱容士兵禍害百姓,所謂的中央軍,變得像土匪一般。尤其是在1944年日軍發動的「一號作戰」(中國稱「豫湘桂」戰役)中,湯恩伯所部一潰千里,丟城失地,幾十萬大軍的「中原王」,竟然被窮途末路的日軍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要知道在1944年,也就是日本即將戰敗投降的前一年,日軍已經是四面楚歌了,還能將國軍打得潰敗千里,喪失大片國土和上百座縣城,也難怪蔣介石氣得暴跳如雷,將湯恩伯撤職查辦。
台兒莊戰役中的國軍重機槍手
然而在解放戰爭中,蔣介石又重新啟用湯恩伯,任命他為第一兵團司令官,率部向山東解放區發動攻擊。但在魯南孟良崮戰役中,華野抓住整編74師貪功冒進的戰機,將其圍殲於光禿禿的孟良崮上,擁有3萬多將士和美式裝備的國民黨王牌精銳之師整編第74師,就這樣灰飛煙滅了,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等被擊斃。整編74師就是抗戰時期的“虎賁之師”,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在抗戰中屢立奇功,打得日軍心驚膽戰,曾獲得“飛虎旗”一面,其軍長先後為俞濟時、施中誠、王耀武、張靈甫。 74師的覆滅,對蔣介石的打擊很大,蔣氣得命湯恩伯跪倒在地上,用拐杖將他打得頭破血流,並再次將其撤職查辦。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48年春,蔣介石再次啟用湯恩伯,任命他為徐州綏靖署主任。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已經兵敗如山倒,大廈將傾,大勢已去。長江以北已經全部解放,蔣介石在一片聲討中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當年冬,蔣介石又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司令。
湯恩伯
不知道蔣某人是怎麼想的,像湯恩伯這樣的敗軍之將,喪權辱國,丟城失地,卻幾番下台幾番上台,簡直就是一個不倒翁。也許,正如李宗仁所說的,蔣是用奴才不用人才!其實國軍中也不乏能徵慣戰且正直、人品好的將領,如杜聿明、衛立煌、陳明仁、孫立人、傅作義、黃百韜等人,但能得到重要、被視為心腹、有所作為的寥寥無幾!蔣純粹就是搞封建迷信那一套,整天想著玩弄權謀,不是拉攏,封官許願,就是拜把子,像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等人,都是蔣介石的把兄弟。國民黨蔣介石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口口聲聲所謂的“革命”,不是“革”封建王朝的命,而是想把國家變成他私人的江山!蔣介石從不提人民,打仗也不依靠人民,他從不把人民放在心上,從不關心人民的疾苦。他用人只看一條,對他忠不忠心。蔣介石這種思想理念,焉能不敗呢!可笑的是,蔣直到臨死也不明白自己是怎麼失敗的,他在台灣搞的那麼多的“檢討會”、“反思會”,都無關痛癢,沒有戳到點子上,都是做做表面文章罷了。一句話,蔣某人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許是他不想看到本質。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台兒莊戰役中的日軍坦克
湯恩伯果然“不負眾望”,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上海、杭州相繼解放,湯恩伯兵敗如山倒,一路潰敗。最終連福建廈門都守不住。而國軍的另一位名將薛岳,也和湯恩伯一樣,再也發揮不出抗戰時期的靈感,重兵加軍艦防守海南島,卻被解放軍用木船渡了過去。湯恩伯所謂的“京滬杭警備司令”,如曇花一現,馬上就凋零了。也許,正應了那句老話:國軍是外戰內行,內戰外行。
參加南口阻擊戰的國軍第十三軍
湯恩伯就是典型,紅軍時期,他沒有出彩的戰績,與紅軍交戰,屢戰屢敗。解放戰爭時期與解放軍交手,也是一敗塗地。無奈蔣某人只看他的奴性,不看他的無能。
湯恩伯與杜月笙
湯恩伯敗退到台灣後,受盡了白眼和冷遇。由於他歷史上的污點,以及他出賣恩師陳儀,導致陳儀被蔣介石槍斃,所以招致眾人的反對。國民黨開大會檢討失敗的原因時,大家都將矛頭對準湯恩伯,其實,丟失南京上海杭州,也不能怪湯恩伯,大勢已去,天意難違,根本就不是一個湯恩伯能扭轉乾坤的,你就是換上李恩伯、王恩伯,國民黨照樣失敗。但湯恩伯人緣不好,又賣主求榮,人品差,所以眾人皆對他冷眼相待。蔣也是給了他一個總統府策略顧問的虛頭銜,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差事可做,也沒有薪水可領。所以湯恩伯在台灣過得很艱難,曾經連基本生活都出現問題。
湯恩伯手稿
更悲催的是,湯想離開台灣,但蔣介石嚴令禁止他離開。
湯恩伯全家照
到了1954年5月,湯恩伯胃病復發,病情較重,他再次申請到日本治療。這次,蔣介石總算是開恩,批准了他的請求。於是,湯恩伯於6月初赴日本治療胃病。但蹊蹺的是,6月29日,湯恩伯在日本京都慶應義塾大學醫院突然過世。至於死因,一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他被日本人所暗害,因為當年湯恩伯鐵血抗日,曾殲滅大量日本兵,所以日本人懷恨在心,趁治療之機下手,可謂堂而皇之,就像霍元甲去世一樣,吃了日本醫生開的藥,病情反而加重,沒多久就不行了。
1943年,湯恩伯會見美國《時代雜誌》駐亞洲記者白修德
湯恩伯過世後,遺體被接回台灣,蔣介石念其昔日的忠心,追贈他為陸軍二級上將。 1954年7月15日,其靈柩被送到台北縣南宮壺山下葬,國民黨昔日大佬何應欽、陳良、胡宗南、蔣經國為其送葬。 1960年,湯恩伯的遺骸被移到台中五指山公墓安葬。
湯恩伯故居,現為武義縣文保單位
一代頗有爭議的國軍戰將,就此孤零零地安葬於台灣五指山公墓。
湯恩伯第二任妻子王競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