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簡介及作品(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湯顯祖)

2023-01-17湯顯祖

湯顯祖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不只古文詩詞頗精,還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萬曆十一年(1583)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歷十九年(1591)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歷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裡。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來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也傳播到英、日、德、俄等許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其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歷史評估:

明代沈德符:“才情自足不朽。”

明代呂天成:“絕代奇才”,“千秋之詞匠”。

明代王驥德:“可令前無作者,後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1959年,田漢到江西臨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作詩:“杜麗如何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

軼事典故:

愛情故事

《牡丹亭》已經上演了四百餘年,湯顯祖娓娓描述的愛情故事,征服了無數觀眾,尤其是那些情竇初開的青年。其中,最典型的當數俞二娘(俞二姑)。用眼下的流行語來說,她是一位“超級粉絲”,與當今的追星族相比毫不遜色。

有一篇為崑曲研究者奉若至寶的史料,記錄在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裡:「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註其側。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俞二娘在讀了《牡丹亭》以後,用蠅頭小楷在劇本間作了許多批註,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運也像杜麗娘一樣,終日鬱鬱寡歡,最後「斷​​腸而死」。臨終前從鬆開的纖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戲本,而且「飽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湯顯祖得知消息後,揮筆寫下《哭婁江》:「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

湯顯祖逝世150年後,與他同為江西人的蔣士銣,寫了一部《臨川夢》。根據日本學者青木正兒《中國近代戲曲史》記載,這部以劇作家湯顯祖為主角的傳奇分上下兩卷,共20出。傳奇中多次出現特殊人物俞二娘。例如第四本《想夢》,寫俞二娘耽讀《還魂記》,柳生和杜麗娘竟幻影現身。第十出《殉夢》,寫俞二娘讀《還魂記》斷腸而死(這恐怕源自張大復的記載)。但到了劇本的下卷,故事情節的變化超越了人們的想像。例如第十五出《寄曲》,寫俞二娘死後20多年,她的乳母將俞二娘批點的《還魂記》送到了湯顯祖手裡。第十六出《訪夢》,寫俞二娘的亡魂打算拜訪湯顯祖,以此意訴之釋尊。第十九出《說夢》,寫湯顯祖長子死而歸天,與淳於棼、盧生、俞二娘、霍小玉(除俞二娘外均為湯顯祖的劇中人)等人在天王前相會,論世事皆夢。最後一出,則寫湯顯祖在玉茗堂睡覺,睡神引俞二娘的靈魂進入湯顯祖的夢中,與之相會。湯顯祖感其知己。淳於棼、盧生、霍小玉等人也來見。玉茗花神傳天王法旨迎眾人入覺華宮。

創辦書院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於萬曆十九年(1591)貶低徐聞典史。古代徐聞縣民風好鬥人皆輕生,湯顯祖為了推廣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聯合知縣熊敏捐俸銀在徐聞縣城西門塘畔創辦了一所“貴生書院”,教民知書識禮,認識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輕生之俗。並宣傳「君子學道則愛人」、「天下之生皆當貴重」的人生哲理。湯顯祖將書院的12間教室,分別命名為審問、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並在《徐文留別貴生書院》一文中道:「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湯顯祖在教學上對弟子一視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談修,每日津津不厭。

透過湯顯祖的教育宣傳,徐聞文風漸盛,科舉盛行。清《王夫子賓興》碑文曰:「自明義仍先生來徐聞建書院,而徐益知向學,當時沐其教者,輟學魏科登賦仕,後先輝映,文風稱極。」萬歷十九年(1591)至明末徐聞連年旱災,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學,仍出了15名舉人。明清兩代徐聞多次修繕貴生書院,並訂立了《院規條》,還撥出學田96石作為會科經費,可見湯學已經深入徐聞人心。湯顯祖病逝的消息傳至徐聞,徐聞縣興建了“湯公祠”,以此表達當地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