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稱唐明皇,還是唐玄宗,我們都知道,這人就是李隆基,開元盛世,將唐朝國運推向輝煌,也是他,“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引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罪人。當然,今天不是要去評判他的功過是非,是要說說,為什麼我們對他有兩種稱呼,其中有什麼講究嗎?
夜半無人私語時
作為封建時代的君王,什麼東西,都是特享,用品器物,御用;衣服範式,御用;建築規格,御用;花紋顏色,禦用……反正一條,皇帝需要的,只能他一個人專屬,他的名字,稱謂,肯定不能亂來,說錯了,用錯了,那是掉頭之罪。明皇,玄宗,不只是記號,那是權位,尊貴,也是忌諱,必須小心。
天生麗質難自棄
現在當然沒有講究了,你怎麼稱呼,隨你的便,可是也不要弄出一些電影、電視劇裡,動不動就把活生生的皇帝,稱作某宗某祖。李世民還活得好好的,臣子們就稱他太宗,那就是把活人說死了,歷史課硬是要好好複習複習。
隋以前,皇帝都有諡號
- 稱呼某某宗某某祖,是這位皇帝的廟號。殷商開始,有功德、有作為的皇帝死後,就會在祖宗的太廟裡,開闢一間廟室,由繼位的皇帝去供奉。每一個廟室都有一個名稱,也就是廟號。周朝,漢朝,都是如此,在廟室裡掛上逝去皇帝的畫像,擺上牌位,香火祭祀。因為必須是生前有作為的皇帝才有資格開闢廟室供奉,不是每個皇帝都有,所以,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這是每個皇上都有的,例如漢文帝,漢武帝,周文王,周武王。
唐以後,皇帝都有廟號
- 到南北朝,皇帝的廟號就濫用了。唐以後,不管你懦弱無能,還是雄才大略,每一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例如唐中宗,宋太宗,後世就只稱其廟號,而不稱諢號。不稱諡號,還有一個可以一笑的原因,那就是諡號的字數。隋以前,皇上們的諡號字數很少,例如,漢元帝,漢平帝,光武帝,但是,之後,皇上們的諡號,就放飛了自由。聊舉幾例:
- 李 淵:廟號高祖;諫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 李世民: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李 治: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 李 顯:廟號中宗;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 李 旦:廟號睿;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這些皇帝的諡號的字數還是少的,唐憲宗的諡號,“昭文章武大聖大光孝皇帝”,十一個字;宋理宗的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十八個字。你想稱呼他們的諡號,實力不允許啊!
所以,唐以後的皇帝們,只能稱呼廟號了。只有唐玄宗是個例外,他的諡號,“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史書上稱呼他廟號,“唐玄宗”,民間卻習慣稱他諫號“唐明皇”。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關於廟號和諡號,小的說了一大通,看官可能還有點懵,什麼跟什麼啊。別急,小小的教您一個巧法子,就能輕易區分廟號和諫號。
廟號都是某某祖某某宗,稱謂以「祖」、「宗」殺尾,就是廟號,也就是說,祖、宗是廟號;稱呼不是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諫號,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