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2月22日(記者張裕 通訊員梅來源)餃子+傳統文化,是什麼味道? 22日下午,餃子的鮮美、文化的“香醇”,溢滿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長江食堂。今天是我國農曆24節氣的冬至,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舉辦了「包餃子·承傳統·倡導文明」活動。該校黨委書記向家文來到現場,和同學們一起和麵、拌餡、擀皮、包餃子,歡度冬至,也為同學們上了一堂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課。
準備餡料
「在我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大家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可大家知道,餃子有多少年的歷史嗎?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向家文的提問,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
向家文和同學們訓娓道來,餃子原名“嬌耳”,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相傳張仲景還鄉時,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到老百姓衣不遮體,耳朵生瘡,十分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將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起煮熟,剁碎後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煮熟送給老百姓吃。老百姓吃過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這就是今天的餃子。所以在北方,有「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包餃子
「同學們,如今餃子是很普通的食品,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但我們沒想到,它距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剛才的故事裡,餃子還包含著醫聖張仲景醫者仁心、救濟蒼生、愛民如子、造福一方的情懷。 所以餃子、冬至,以及我們中國農曆24節氣,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譚鑫說:“冬至,學院組織大家一起包餃子,了解節氣內涵,弘揚傳統文化,覺得很有意義。”
學生們包好的餃子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陸先偉說:「今天冬至,同學們不僅吃到了美味的餃子,黨委書記向家文還為同學們上的這堂特殊的思政課,也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