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簡介及生平事蹟(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彩人生)

2023-01-19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諫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彩人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生平簡介

早年經歷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公曆9月8日),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出生時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

此時正是唐朝宮閩多事之秋。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廢為廬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為皇帝,是為睿宗。

睿宗名為大唐國主,年富力強,卻只能居於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制,軍國政事由她專斷。武則天在鎮壓徐敬業的揚州叛亂之後,興告密之風,冤獄迭起,唐宗室及朝臣中的反對派不少人受到迫害。史稱「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垂拱三年(687年)閏七月丁卯,以皇子身分被封為楚王(此處應為《舊唐書》記載有誤,事實上該年沒有閏七月。)永昌年間(689年),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為子,繼其香火。載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造官屬。這年八月,因為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武則天稱帝后的長壽二年(693年)臘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孫身分降封為臨淄王。這一年,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諦為“厭蠱咒詛”,在正月初二朝後,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

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姑姑竇氏撫養、照顧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

景龍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別駕。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聖曆二年(699年)他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皇嗣被封為相王。

長安年間(701—704年),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禦,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厩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給中宗。

唐玄宗

唐隆政變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京師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李顯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武則天過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法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製止,大加縱容。

在景龍四年(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製人。

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王,立即行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著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鐘紹京住處。這時,鐘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說下,鐘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

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終於定於七月二十一日夜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後黨羽韋跨、韋播、高崧,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後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唐玄宗

繼位為帝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幹預政事。她又覺得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佈,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

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二月間,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布詔書,命太子監國。

到景雲三年(712年),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事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據稱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孫)、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

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製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只好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後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 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顯示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

勵精圖治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局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當宰相。在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面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 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李隆基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 「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在此後的時間裡,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姚崇上任後, 幫助李隆基貶抑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還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開元初年的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農作物的破壞異常嚴重。由李隆基下令滅蝗,姚崇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就被制止住了。

唐玄宗

開元盛世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製度。他也很重視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李隆基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在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

開元十三年(725年),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張說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張九齡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李隆基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只慧眼識賢相,也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僅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製度恢復。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

李隆基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

盛世危機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謔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瑤、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隔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璵(後改名李亨)為太子。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時,唐玄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戶部郎中王鉷為了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並且還告訴玄宗:“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

並以王鉷為禦史丞、京畿採訪使。楊國忠為了討好玄宗,屢次向玄宗報告倉庫如何豐富,故而玄宗帥群臣參觀左藏(皇宮的倉庫)。因為楊國忠早把各地應輸往京師的租和地稅變成布帛,存於左藏,玄宗看了當然高興。於是,他「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用人方面,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嫉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採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於玄宗不理會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於是,玄宗在天寶六載(747年)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唐玄宗

奢侈無度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為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也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

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華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姊姊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於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範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凜雁,還有石蓮花,置於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

每到華清宮,楊貴妃姊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

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生活用費非常驚人。楊國忠說:「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皇后)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稅駕(歸宿)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美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表面的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危機,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禍亂已經近在眼前。

唐玄宗

安史之亂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

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應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唐玄宗

馬嵬兵變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

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嘩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縹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唐肅宗從河西、安西徵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弒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

唐玄宗

晚年過世

至德二載(757年),隨著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

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裡。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上元年(760年),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

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怪李輔國,反而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淒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亦駕崩。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徵伐南詔

有一年,唐玄宗要發兵去侵掠西南邊境的南詔國(在今雲南省境內),楊國忠推薦自己的親信鮮於仲通擔任統帥,帶兵八萬去跟南詔打仗,結果唐軍犧牲了六萬人。楊國忠卻謊報軍情,把失敗說成戰勝,欺騙唐玄宗,還替鮮於仲通邀功請賞。

接著,他又派了另一個將領統率七萬唐軍去徵伐南詔,結果也吃了大敗仗。楊國忠又假傳捷報,說是打了大勝仗。

就這樣,一次接一次地對南詔用兵,唐朝軍隊先後一共損失了將近二十萬人。對這種不義的戰爭,奸臣們都附和楊國忠,跟著他弄虛作假;正直的臣子十分氣憤,卻敢怒而不敢言。

為戰爭出錢出力犧牲性命的老百姓,都怨聲載道。喜歡炫耀武功而又一直被蒙在鼓裡的唐玄宗,還真的以為唐軍打了許多勝仗呢。

唐玄宗

2、廣陵觀燈

李隆基的朝廷裡,除了文武大臣之外,由於他自己開始信奉神仙學說,他的身邊已經有了不少精於此道的人。其中,有兩個人最具代表性,一個叫張果,一個叫葉法善。這個張果,就是後來的咱們所熟知的張果老,只是此時的張果,還沒有成為八仙之一,所以還是叫做張果。

而另一個叫葉法善的,也是一個法術高強的人。葉法善和張果,在李隆基的時期,分別被李隆基稱為葉尊師和通元先生,可見,李隆基對待他們,是多麼的器重。

剛好碰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葉法善和張果,分別通過各自的法術,帶著唐玄宗李隆基,分分鐘之內,遊遍了西涼和廣陵的燈市,令唐玄宗對於神仙學說,更加深信不疑。

唐玄宗

如何客觀的評價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十分特別的一位皇帝。他一手創造了開元盛世,將唐朝領上歷史的巔峰,然而又因貪圖享樂,重用奸臣,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慢慢衰落,晚景淒涼。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曾與楊貴妃演繹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

李隆基生在一個混亂的年代。武則天正鬧著要當女皇,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複雜的宮廷變故。武則天死後,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又先後獨攬大權,發動政變,少年老成的李隆基果斷下手,親率兵馬除掉了異黨,鞏固了皇權,終於登上皇位,欲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

開元初年,內政混亂。唐玄宗李隆基行仁政,罷兵息武,不准皇親國戚和太監幹預政事,允許群臣進諫,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他慧眼識珠,量才任官,提拔了許多能人治理國家。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他們為國家鞠躬盡瘁,在朝野樹立起了正直之風。同時,唐玄宗也整治吏治,提高了官員的品質和辦事效率,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不僅內政,唐玄宗對於邊疆的治理也很有成效。唐玄宗整治軍隊,收復了武則天時期的北方失地,統一了北方,重新設立了安北都護府。同時,他也重新恢復了絲路,唐朝的威望遠名海外。為增加國家的糧食後備,維護農民的利益,唐玄宗也頒布了許多規章制度,採用了有效措施,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各種手工業的興起,使唐朝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終開創了歷史上強盛繁榮的開元盛世。

唐玄宗

然而,勝利沖昏了唐玄宗一貫清醒的腦袋。他開始放縱自己,沉溺於享樂之中,對於國家政事不管不問,還提拔了李林甫、楊國忠等小人任宰相之職,一時間政治十分黑暗。而唐玄宗,這位多才多藝的風流皇帝,居然愛上了兒媳婦楊玉環,還封其貴妃,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戀愛」。這份愛情可謂十分癡狂,這位“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人楊貴妃,集“三千寵愛在一身”,迷得李隆基從此“不早朝”,忘情於娛樂歌舞之中。他們在沉香亭前栽下朵朵牡丹,對花賞月,吟誦詩詞歌賦,李白填詞,梨園弟子表演,興起時,唐玄宗還親奏玉笛,討楊貴妃的歡心。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便開闢專門的驛館,每日用快馬從南方運來新鮮荔枝,於是就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得寵,她的親人也沾上了光,姐姐們都成了貴夫人,就連不學無術的哥哥,也堂而皇之登上了相位。李隆基尋歡作樂的同時,也為盛唐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達八年之久,使盛唐遭到了一次浩劫,唐玄宗也被迫流離失所,最終雖被兒子接回長安,卻不得不讓位做了“太上皇” ,飽受排擠和欺凌。一代明君終嚐到了自己種的苦果,寂寞而淒涼地死在了太極宮中。從此唐朝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那繁榮昌盛、流芳百世的開元之治再也不復回了。

總評: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也是一位在整個唐朝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才華怎麼樣?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出生於洛陽,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睿宗第三子(故稱李三郎),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    李隆基善於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 《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才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雲:「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雲: 「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最為有名。

《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緻;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評此帖雲:「結構精謹,筆法縱橫」。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雲:「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晉齋集聞錄》雲:「頓挫提空,得襤褸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雲:「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線上教學工作開展,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貼文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清王文治跋:「帝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彿,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登基以後,在皇宮裡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賦,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這是後來稱戲班為“梨園」的由來。也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

唐玄宗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河西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托夢與他創作而成的!姑不論傳說如何,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他也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

其生平代表作品主要有《喜雨賦》、《答賈曾令》、《受禪制》、《賜魏知古手製》等數篇。尤其是其書法、藝術、音律、舞蹈等方面超然卓絕的藝術水平,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並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是誰?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李輪、武輪,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則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

龍朔二年(662年),生於長安。謙恭好學,精通書法,歷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領洛州牧。嗣聖元年(684年),登基即位後,皇太后武則天垂簾聽政。武周建立後,降為皇嗣。

聖曆二年(699年),復封為相王,囚禁於宮中。參與神龍政變,實現大唐光復。景雲元年(710年),平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後,再次成為皇帝。寵信太平公主用人干政,與皇太子李隆基爭權。

先天元年(712年),禪位於皇太子李隆基,稱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 李旦前後兩次登基,總共在位八年(684~690年,710~712年),真正掌權兩年。開元四年(716年),病逝,享年五十五歲,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廟號睿宗,葬於橋陵。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母親是誰?

昭成順聖皇后(?—693年),本姓竇氏,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市)人。唐睿宗李旦妃嬪,莘國公竇誕的孫女,潤州刺史贈太尉竇孝諤的女兒。

姿容婉順,動循禮則。嫁給相王李旦,冊封孺人。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冊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長壽二年(693年),被誣使用巫蠱之術,詛咒武則天,遇害於嘉豫殿。

景雲元年(710年),身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諡號“昭成”,安葬於靖陵,設置儀坤廟祭祀。唐玄宗即位,追尊為昭成順聖皇后,祔葬於橋陵。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伯父是誰?

唐中宗李顯(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 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乙醜,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後,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曆元年(698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在通天宮復位。

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擊敗後突厥,使得唐朝再次開始長期控制漠南。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逝世,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定陵。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是誰?

李憲(679年—742年1月5日),本名李成器,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長子,唐玄宗李隆基長兄,母為肅明皇后劉氏。

初以皇孫,受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冊立為皇太子。武周時期,授左贊善大夫、壽春王。唐中宗李顯復位後,遷宗正卿。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晉封宋王,授左衛大將軍。拒絕成為皇太子,讓位給平王李隆基。頗能詩歌,通曉音律,善擊羯鼓和吹笛。唐玄宗即位後,歷任太子太師、司空、雍揚岐澤涇州刺史、寧王。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欲朝政,為唐玄宗所敬重。

開元二十九年(742年1月),逝世,享年六十三,追封皇帝,諡號為讓,葬於惠陵。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妻子是哪些人?

1、王菱(?~725年),字號不詳,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玄宗李隆基發妻、第一任皇后和廢後,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後代,祁國公王仁皎之女。

出身太原王氏,生於同州下邽(今陝西渭南縣)。姿容秀麗,聰明好學,成為臨淄王李隆基正妃。武周時期,夫妻同甘共苦,以袍換餅。參與策劃“唐隆政變”,誅殺中宗廢後韋氏。先天元年,冊立為皇后。始終未產一男,日漸色馳愛衰。面對武惠妃產子得寵,聽從同胞兄長晉國公王守一安排,採用霹靂木求子方式,被武惠妃炮製成「符饜」案件,坐罪廢為庶人,幽禁冷宮。

開元十三年(725年),鬱鬱而終,念在往日功勞和情分上,以一品夫人之儀葬於無相寺。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念及王菱對於唐肅宗撫育之恩,恢復皇后稱號,遷葬於玄宗陵墓。

唐玄宗

2、元獻皇后(?—729年),本姓楊氏,名字不詳,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唐玄宗李隆基貴嬪,唐肅宗李亨生母。 武周時期,嫁給臨淄王李隆基。景雲元年,冊封東宮良媛,生下唐肅宗李亨。唐玄宗即位,冊封貴嬪,生下寧親公主(齊國公主)。

開元十七年(729年),楊貴嬪因病逝世,葬於細柳原。唐肅宗即位,追諫元獻皇后,陪葬於泰陵。

3.貞順皇后(699年~737年),武氏,名字不詳,併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玄宗李隆基寵妃,武則天的侄孫女,恆安王武攸止的女兒,母為鄭國夫人楊氏。

父親早逝,養於宮中,得到武則天庇蔭。性情乖巧,善於逢迎。唐玄宗即位後,初封婕妤。勾結權臣李林甫,構陷王皇后和太子李瑛兄弟三人,晉封惠妃,禮節等同皇后。先生下夏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壽王李瑁、盛王李琦,女兒上仙公主、鹹宜公主、太華公主。

開元二十五年,去世,年僅四十歲,追贈皇后,安葬於敬陵,諡號貞順。唐肅宗李亨即位後,廢除皇后祠享。唐代宗即位,廢黜皇后地位。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有哪些人?

1、唐肅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為元獻皇后楊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載(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至德元載(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後於至德二載(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張皇后想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后、李係等人。當夜李亨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於建陵。

唐玄宗

2、李瑛(706年—737年),本名嗣謙,陝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次子,母為趙麗妃。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九月,以皇孫身份,冊封真定郡王;唐玄宗即位後,進封郢王;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冊立為皇太子。開元十三年,改名李鴻,娶河東薛氏。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賜名李瑛。受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構陷,隨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坐罪賜死。唐代宗即位後,平反昭雪,恢復太子稱號。

唐玄宗

3.李璘(720年-757年2月20日),初名李澤,陝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肅宗李亨異母弟,母為郭順儀。

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撫養。聰敏好學,工於書法。初封永王,領荊州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安史之亂爆發後,冊封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領江陵大都督,鎮守江陵。招兵買馬,設置官署。

至德元年,唐肅宗以其陰謀叛亂、割據江東名義派兵圍剿,打敗李璘,南逃嶺外。至德二年,為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所擒殺。 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他的侄子唐代宗(唐肅宗之子)為他平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