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曾讓無數詩迷崇拜不已的汪國真離世,終年59歲。
汪國真的後半生,是飽受爭議的。
愛他的人數不勝數,從1990年起,文壇就掀起了一陣「汪國真熱」。筆者還記得,我那個上高中的姐姐,為了得到一本汪國真簽名的詩集,排了整整一天的隊。
一個詩人像明星一樣受追捧,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少見的事。就算到如今,汪國真離世6年多後,仍有大量粉絲以各種方式紀念他。
但同時,不喜歡他的人也很多。他們認為,喜歡汪國真的人完全不懂“詩為何物”,那句“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根本不是詩,只不過是一句人生箴言而已。而在這些不喜歡他的人裡,同行佔了很大一部分。
在汪先生離世6年多後,我們也是時候去討論這個問題:學者不願提他,餘秀華說“看不起他”,但為何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他?
一:學者不願提他
汪國真有多不招同行待見呢?我們來看看青年詩人肖冰曾對記者的一番描述,他曾這樣說:
不管是60後、70後,還是80後,沒有人過去跟他交談,大家只是在背後指指點點,當成笑談。
肖冰回憶的是2009年的一次詩歌節上,汪國真也在受邀詩人行列,但那時的他是孤獨的。雖然同行們,都知道他名氣很大,詩集賣得很好,但大家就是不願意去跟他說話。而單位的同事則說,他在單位非常低調,也沒聽說過他和哪位同事關係比較好。
為何會這樣?著名文藝批評學者朱大可的一句話,或許能概括同行的心聲。他認為汪國真的詩歌會走紅,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朱大可在文化界是何等有名氣,被稱為“中國文化守望者”,被雜誌評選的“影響世界未來50華人榜”。
在這些學者們的觀念裡,真正的詩人應該是像海子一樣的,但海子走了,汪國真這種「膚淺的詩壇流行歌手」卻誕生了,這本身就是一件挺尷尬的事,大家都生怕他的存在會拉低詩壇的格局。而對汪國真來說,既然人家“不帶我玩”,那我也就不跟你們“玩了”。
二:餘秀華說“我是看不起他的”
學者們不喜歡汪國真也就罷了,就連詩壇晚輩也紛紛站出來說他。近些年最火熱的女詩人餘秀華,提到汪國真時就非常直接地表示:我是看不起他的。
餘秀華之所以這麼說,原因是覺得汪國真的詩歌有兩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特點:
其一,認為他的詩沒有流傳價值。這一點,並非只有餘秀華一人提出,早就有人這樣說了。汪國真還在世時,對於自己的詩倒是頗為自信,他一直強調時間會給出答案。
其二,認為他的詩讀者侷限在中學生程度。這一點在詩壇大範圍內是否真的是如此,筆者無法統計。但從我身邊來看,喜歡汪國真的倒是各個年齡層都有。
汪國真的詩之所以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很大原因是因為寫得太直白,沒有朦朧詩常見的意境一說。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遠的路」等名句,真的寫得太直接了。李白杜甫不會這麼寫詩,李清照納蘭性德不會這麼寫詞,連徐志摩也不會這樣寫。
三:既然如此,那追捧他的人到底愛他什麼?
既然如此,那為何汪國真的詩集仍然能賣得那麼好?以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甚至養活了一群以盜版為生的宵小之輩。筆者在網路上細細查了一下,發現喜歡汪國真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概括起來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其一,汪國真個人的經歷,讓許多文藝青年看到了希望。
汪國真15歲進工廠,在工廠做一個銑床工人。休息時間,工友們都在玩撲克,他在讀詩。幾年後恢復高考,他考上了暨南大學。此後,他開始向報社投稿,但因為詩風不受認可,每一次他都被退稿。直到有一天,他在食堂吃飯時,同行告訴他:你的詩發表了。不是天才的他,卻硬是靠不服輸成了一個詩人,這大概是文藝青年們渴望看到的。
其二,汪國真的詩確實給了一些年輕人力量。
當年海子詩火的時候,北大清華學生的書包裡,常常能翻出一本海子詩集。而汪國真的詩,則常出現在其他地方,例如打工青年的個性簽名上、個人空間。如果大家去統計一下,當年在個性簽名上寫「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的年輕人有多少,估計會驚訝於這個數字的巨大。這些年輕人,在這樣的詩句裡尋找生命的力量。不管是否有找到,但至少他們嘗試過。
小結:詩是否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群眾真的都是中學生,那他的詩是否還有意義?這是兩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只要一個事物它不是惡的,那或許存在即合理。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