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喬致庸簡介(格局,決定你的結局)

2022-11-17喬致庸

文 | 王渤 · 十點邀約作者

喬致庸

在山西祁縣喬家堡村,有座皇宮一樣雄偉壯觀的建築,它是幾代晉商傳承的家園,是當今許多著名影視作品的取景地,這就是喬家大院。

一所民居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讓人如此鍾愛呢?

在90年代,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讓我們看見這所大院對稱的美。

2006年,享譽海內外的電視劇《喬家大院》在這裡拍攝,大院因主角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

去喬家大院旅遊,大門上有塊牌匾,刻著「福種瑯嬛」四個字,是慈禧老佛爺題的,每個字值兩萬五千兩銀子,擱現在四個字值兩千萬。

門上還有副對子,也值兩千萬。

上聯:子孫賢,族將大。

下聯:兄弟睦,家之肥。

這是當時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給題的。

這四千萬,對於當時這所大院的主人喬致庸來說,只是九牛一毛 。

富可敵國的喬致庸是晉商的領袖,更是人生的贏家。

今天我們不讀喬致庸,就不知何為商人,更不會知道,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一介書生用資本撬動的仁義本色。

喬致庸

力挽狂瀾顯本色

1818年,喬致庸出生在喬家大院,是有名的商賈世家,典型的富三代。

幼年,父母先後過世,喬致庸由大哥大嫂撫養。

家裡的產業由大哥喬致廣管理。喬致庸不喜歡經商,一心功讀詩詞歌賦,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期待能成為李白、杜甫那樣的文人騷客。

十七歲那年,喬致庸滿懷信心參加太原鄉試,打算一舉奪魁,進而中進士,點翰林,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但一個噩耗傳來,徹底打碎了他的夢。

兄長喬致廣因為包頭的高粱霸盤生意失敗 ,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撒手西去。

喬致庸悲痛欲絕,身為男人必須接手家族這個爛攤子,盤活生意,才對得起祖父兄三代人的心血。

當詩人的俠義豪情遇上商人的精明算計,必將引起中國的震動。

喬致庸

祖父由走西口起家,喬家的店面大部分在包頭,喬致庸明白,穩住包頭的生意是關鍵。

1838年,喬致庸北上包頭,發現一個怪現象。

有才能的人要辭職,沒本事的掌櫃不願走。喬致庸非常心疼人才,查明情況,力排眾議,說了三個字:“必須變。”

喬致庸大刀闊斧地革新,提出了「頂身股」。

意思是:一個小夥計進入店裡當學徒,三年後如果成績合格,就成為正式員工。

再勤勉工作十年後,如果成績優良,沒有任何失誤,就拿到一二厘的身股,也叫「幹股」。

這種股份不能買賣,只能參與分紅。只要員工表現良好,拿到的身股也會隨著工齡增長,喬家可以養他一輩子。

這種激勵員工的製度一推行,新舊員工吃了定心丸,把喬家的生意當作自己的事業幹。

「喬氏集團」的夥伴們有了股份,其他晉商的夥伴聽說後也紛紛跳槽加入「喬氏集團」。

現今的華為集團老總任正非「師承」喬致庸,讓員工人人持股,可謂異曲同工。

喬致庸穩定了自家員工,又吸引了外來人才,並靠著喬家長年累積的誠信聲譽貸款,在包頭的生意起死回生。

隨後,喬致庸在「復盛公」、「復盛全」的基礎上,又投資六萬兩銀子開設了復字號當舖、糧店、錢舖等產業。

後來又把生意擴張到呼和浩特等地,經營日用百貨、皮毛、旅館等,一張遍布西北的商業網絡,在「喬氏集團」的努力下發展壯大。

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願為你遮風擋雨。

經商如此能贏得人心,做人何嘗不是呢?

疏通茶路,是喬致庸又一個重大決定,這是一步險棋,弄不好命都丟了。

喬致庸

當時,北有捻軍,南有太平軍,連年徵戰,茶路中斷。

茶農們每天搬個馬扎,坐在家門口向北張望,期待茶商出現。

說乾就乾。

喬致庸從喬家大院出發,歷經三個月,過長江,走漢水,把茶葉從南方運回了山西祁縣。

隨後,他又北上恰克圖,直到中俄邊境,和俄國商人簽訂了長期合作的貿易合約。至此,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圖這條封鎖多年的茶路通了。

喬致庸鋌而走險,解救了千萬茶農,疏通了商路。

當今王衛的順風快遞,做的也是疏通商路,讓快遞飛來飛去的工作。

當一個人看得夠遠,才能走得夠遠。

謀大事者必須布大局,對於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佈置。

那喬致庸的局是怎麼佈的呢?

喬致庸

格局決定人生

春秋時期中國經濟學家計然曾經說過:“錢幣流通的速度要像行雲流水一樣,天下的貨物才能快速流動。”

兩千多年來,如何讓錢幣快速流通這一難題一直沒有人解決。

商人依舊扛著銀子行走在商路上,非常危險不便,遇上土匪或亂軍,銀子丟了,命也保不住。

喬致庸感同身受,一直琢磨著這個事。

1862年的冬天,山西剛下過一場大雪。

喬致庸穿著狐皮袍子,趕著馬車去平遙兌換銀子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

日昇昌做的是銀子變銀票,銀票變銀子的生意,巧妙地解決了扛著銀子做生意的尷尬。

但日昇昌的老闆目光短淺,只與幾個大商家做生意,全國分店很少。

喬致庸意識到票號的廣闊前景,希望有朝一日能“匯通天下”,用馬雲的話說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身邊有人勸他:“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還有人說:“做全國的票號需要一座金山,現在喬家的錢根本不夠。”

喬致庸認準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他說:「扛著銀子做生意太沒勁。」

喬致庸

明知山中虎,偏向虎山行。

在打造「清朝銀聯」的宏大魄力下,喬致庸開足馬力,一口氣先後開了大德通和大德豐兩個票號。

兩大票號火力全開,讓所有商家實現「異地匯取」的夢想,只要帶著一張小小的匯票,就可以走南闖北。

即便匯票在路上被土匪搶劫,如果沒有密碼,票號也換不到銀子。後人考證,喬家的票號史上,沒有一例誤兌錯兌,將票號生意做到極致。

大格局、大視野、大情懷,讓「喬氏集團」票號業務迅速開遍全國二十多個城市。喬家的資本在全省位居榜首,在全國的排名也火箭般地上竄。

經歷了同行的擠兌,朝廷的封鎖,坎坎坷多年,碰得頭破血流,喬致庸最終才實現了「匯通天下,貨通天下」。

這就是格局,沒有格局,哪來的大局。

喬致庸走南闖北,引領晉商稱霸整個清末,除了格局,還與他發掘和重用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喬致庸

不拘一格用人才

喬致庸是位慧眼識人才的伯樂。

1881年,平遙「蔚長厚」的掌櫃閻維藩被排擠,決定回到山西老家另謀高就。

喬致庸聽說此人才能了得,就派兩路人馬帶著八抬大轎,分別在可能出現的路口等候。一連等了八天,閻維藩終於出現了。

喬致庸的兒子說明來意,閻維藩感動得熱淚似水流。

但他堅持不上轎,互相推讓下,在轎子裡放了一頂帽子,算代替他坐轎了。閻維藩與喬致庸的兒子騎馬並肩而行。

回到祁縣後,喬致庸熱情款待,並立即任命閻維藩為大德恆票號的掌櫃。

喬致庸

正如周揚所說:“人才難得又難知,就要愛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

三十六歲的閻維藩為感謝喬致庸的知遇之恩,願彈精竭慮,效犬馬之勞。

閻維藩憑藉他過人的才能,在往後的二十六年裡,大德恆票號的帳期每股分紅,都在八千到一萬兩銀之間,為「喬氏集團」商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不拘一格用人才,是喬致庸的用人之道。

馬公甫,本是復盛公字號裡的小夥計,一次他到喬家匯報工作,有條理,真知灼見。被雄才大略的喬致庸破格提拔為復盛公的大掌櫃,給包頭商界留下經典諺語,“馬公甫一步登天。”

還有人稱「二督撫」的高缽,中國第一任銀行行長賈繼英,這些大牛貨全是喬致庸發掘,培養出來的商業精英。

喬致庸聚了人才,做活了生意,富了自已,也富了眾人。

喬致庸

先天下之憂而憂

商人苦心經營累積的財富,用來過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還是用來資助國家,回報社會。一百年前,喬致庸給了最好的答案。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負責籌措軍費的兩人:胡雪巖、喬致庸。

胡雪巖在江浙籌措到軍費後,由喬致庸的票號運送到前線,保障軍隊的用度,當軍費緊張時,還要向喬家票號貸款。

可以說,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軍功章上,有喬致庸的一份功勞。

正因為這份功勞,以至於左宗棠在回京任軍機大臣時,特意經過祁縣拜訪了喬致庸。

臨走時,還給喬家留下一副對聯: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當北洋大臣李鴻章組成「北洋水師」時,聽聞晉商富甲天下,便派人到山西商人中去募捐。

喬致庸帶頭捐了10萬兩白銀,買了一艘軍艦,李鴻章記住了這位大氣又愛國的山西商人。

為了表示感謝,李中堂親手寫了副對聯,派人送到祁縣,就是現在喬家大院大門上的那副對子。

正如李中堂所言,喬家子弟恪守家規,個個兢兢業業,勤勉樸素,家業才如此興旺。

喬致庸

樂善好施也是喬家的家風。

1877年,光緒三年,山西、陝西一百多天沒下雨,農作物都旱死了。

59歲的喬致庸乘坐馬車出門,看著數不清的災民,悲痛萬分。

他跳下馬車,安撫著災民,對僕人說:“回家支十口大鍋,熬粥救人。”

喬致庸讓家裡各房都減少用度,以至於一月到頭都吃不上幾頓肉,但對於搭粥棚救災,他卻只有一個要求:“筷子插上不倒。”

災民口耳相傳,喬家的粥,筷子插上不倒。

那些常年吃不飽飯的災民,大災之年卻在喬家粥棚前,吃上了飽飯。

對外人尚且如此,對同村的鄉親更是有求必應。

病了買不起藥的,父母過世了買不起棺材的,他都派人送去幾十兩銀子,幫他們度過難關。

富可敵國的喬致庸,愛國愛民,勤儉節約,平以待人,樂於助人。

做人,經商到這個份上,實屬難得。

喬致庸

留得清白在人間

國難當頭,喬致庸更是慷慨解囊,義無反顧。

1900年春末,八國聯軍一口氣打到紫禁城,慈禧帶著28歲的光緒皇帝倉皇出逃,一路狂奔到了山西。

「大德通」票號總部,朝廷徵用為臨時行宮。

看到落魄的慈禧等人,業務員賈繼英,一個毛頭小伙子,在山西官員召集富商“借錢”的研討會上拍了桌子,保證給朝廷借十萬兩銀子。

賈繼英的上司閻維藩誇他做的好:“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一千年也出不了賈繼英。”

當閻維藩把此事如實報告給「董事長」喬致庸時,喬致庸開懷大笑:「此人可以重用。」

大難見仁義,仁義見人才。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同道惺惺相惜。

後來,賈繼英成為中國第一任銀行行長。

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返回京城,為感謝喬致庸,禦賜匾額“福種瑯嬛”,也為“喬氏集團”商號換來了更大的生意。

喬致庸

國不強,民族受辱,個人再富有何用?

大清王朝氣數將盡,外國列強的鐵蹄踐踏華夏大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晚年的喬致庸坐擁二千萬兩白銀的家產,卻活得異常艱辛。

正如電視劇《喬家大院》中白髮蒼蒼的喬致庸對著鏡子說的那句台詞:

“我要是能按照我自己的路走,我何嘗不是一個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

「我一想起來,我一想起來一輩子都毀了,一去不復返了,我就覺得好像有一個厲鬼的手掐住我的脖子,它不鬆開,勒得你喘不過氣來。 」

「熱情,我的勇氣,白白地浪費了,就像一道陽光,落進深淵裡。”

他帶著鬱憤,悲傷走完了人生的八十九個春秋。

或許他真的不適合當商人,但他的一生,卻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

做人,有良心,講誠信,才能贏。

願我們身披一襲燦爛,心繫一份執著,帶著誠信上路,踏出一路風光。

作者 | 王渤,自由撰稿人,傳遞正能量,書寫亮麗人生。

主播 | 素年錦時,微信公眾號:素年錦時FM。

圖片 | 《喬家大院》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