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由於軍閥割據的局面,導致全國到處都發生了戰亂,還有大大小小的山大王。
當時福建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屬於“兵家不爭之地”,雖然福建面積不小,但是山多地少,而且地形崎嶇,能用的耕地很少,所以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的軍隊。
儘管福建屬於“兵家不爭之地”,而它所有自己的本土武裝“閩軍”。
民國成立後,孫道仁成為福建第一任都督,但是在「二次革命」的時候,他蛇鼠兩端,使袁世凱不信任他,讓北洋的李厚基接替了他的位置。李厚基是第二代福建王,但他卻沒有什麼耀眼的政績,後來在部下王永泉和粵軍的攻擊下,失去了福建王的位置。
王永泉本是北洋皖系的普通將領,因為不受徐樹錚的重用,被髮配到福建。在福建的時候,李厚基很重視王永泉,還把他當做自己的心腹,可是後來王永泉聯合粵軍的許崇智,一起把李厚基趕走,和粵軍共同掌握福建,自己也成為閩軍總司令。
正當王永泉成為閩軍總司令的時候,北洋猛虎孫傳芳也來到了福建。
1880年,王永泉出生於天津,成年後投身於行伍,在工程營當兵。
1902年,王永泉取得到日本留學的機會,進入了日本的成城軍校,畢業後被編入日本的工兵部隊實習。
1904年,王永泉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屬於工兵科的學生。
王永泉畢業回國以後,在清朝陸軍第八鎮(師)當工兵營管帶(營長)。
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王永泉屬於技術兵人才,在北京政府陸軍部當工兵技正。後來王永泉調到湖南,在湖南都督府擔任參謀長。
1917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而王永泉加入了皖系軍閥。當時北洋政府是皖系首領段祺瑞控制,徐樹錚是段祺瑞的頭號心腹,王永泉擔任皖系的一個旅長。
1918年,段祺瑞想武力統一南方,為了防範廣東的革命黨,徐樹錚派王永泉率領旅去福建。王永泉率領一千二百人,還有他弟弟王永彝,率領的補充兵大隊二百六十人,從北方坐火車來到上海,然後繞道到了福建。
1922年,廣東國民政府的胡漢民,和王永泉取得聯繫,準備一起趕走李厚基。 10月,粵軍的許崇智聯合王永泉佔領了水口,粵軍的李福林也包圍了福州,李厚基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就離開了福建。
10月,自從直皖戰爭結束,徐樹錚已經下野,但是他偷偷來到福建,企圖經過王永泉的勢力東山再起。徐樹錚和王永泉建立了軍政制置府,王永泉自稱福建總撫兼省長,後來受到其他軍閥派系的干預,制置府廢止,徐樹錚離開了福建。
1923年,王永泉擔任閩軍總司令,李厚基在江蘇督軍齊燮元的幫助下,準備在廈門反攻,可是後來失敗,李厚基在福建的勢力徹底剷除。
這時候的福建被王永泉和廣東國民政府控制,當時福建南部為粵軍控制,這讓直系大佬吳佩孚很惱火,任命孫傳芳為援閩軍總司令,率兵進入福建。在這個關鍵時刻,許崇智突然率兵回到廣東打陳炯明的叛軍,導致王永泉成了孤軍,他不願意單獨對抗孫傳芳,發電給吳佩孚,表示自己支持直系,就這樣王永泉暫時保住了自己的地盤。
4月,孫傳芳率領一旅進入了福州,親自去拜訪王永泉。
孫傳芳特別會表演,見了王永泉就喊他大哥,聲淚俱下的訴說自己的往事。說自己從小吃了很多苦,成年以後跑到部隊當兵,好不容易熬出頭,在湖北督軍王佔元手下當了一個師長,可是被同僚瞧不起。後來吳佩孚霸佔了湖北,因為自己不是他的嫡系,一直被穿小鞋,自己內心太憋屈。這次自己率兵來福建,那是吳佩孚要把他當砲灰,自己根本不想來跟王大哥打仗。
王永泉本來對孫傳芳有防備的,可是經過孫傳芳這樣一說,讓王永泉感同身受。自從段祺瑞倒台後,皖繫軍閥就成了後娘養的孩子,自己也一直被排擠。好不容易自己有了福建這塊地盤,徐樹錚突然跑來了,一起建立福建軍政制置府,可是徐樹錚一直心高氣傲,除了段祺瑞以外,瞧不起任何人,還把自己當小弟使喚。
兩個人透過一番交流,王永泉開始信任孫傳芳了,他覺得自己一個師的兵力,根本保不住福建,決定和孫傳芳共同管理福建,兩個人還結拜成兄弟。
就這樣孫傳芳當上福建督理,王永泉退而求次當了福建軍務幫辦。
5月,王永泉兼任興泉護軍使。
同年,王永泉被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北洋政府授「溥威將軍」。
1924年春,王永泉派兵進入泉州,王永彝擔任泉州警備司令,降服了土匪高為國。
直系首領吳佩孚不想孫傳芳在福建做強,就把福建的稅收大權給了王永泉,因此孫傳芳下定決心要趕走王永泉。
1924年3月,由於王永泉的部隊調防,孫傳芳突然派兩個旅進入福州,王永泉這時候知道自己被孫傳芳耍了,只好逃離福州,去了上海。就這樣孫傳芳順勢收編王永泉的兵力,徹底掌握了福建的軍政大權,給日後成為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打下了基礎。
後來王永泉去了天津,在那裡當了寓公,靠著之前累積的財富,日子過得比較滋潤。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永泉當了漢姦,在華北偽政權裡面,擔任治安部次長,而部長就是原江蘇督軍齊燮元。
1940年,王永泉所在的偽政權,和汪精衛的南京偽政權合併,因為王永泉不受汪精衛的重用,因此他退出了軍政界。
1942年,王永泉在北京病逝,終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