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升天入地,無所不能。他神通廣大,一身本領,擁有無盡的變化本領。後來,他因為不滿不公正的待遇,從而大鬧了一場,但是因為自己的力量畢竟過於弱小,最終他被壓在大山之下,幸得一位取經人路過,解救了他,他一路保護這個取經人西行,最後修成了正果。這是《西遊記》中的主角之一:孫悟空。他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只是大家在談論這部作品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作者吳承恩。吳承恩有怎樣的經歷,為何又會寫下這樣一部天馬行空的作品呢?
不同於傳統的讀書人。他的出身比較特殊,他的父親名叫吳銳,是一位商人。在那個重農抑商的年代裡,商人沒有什麼地位,再加上吳銳中年的時候生下了吳承恩,想要改變家族命運的他對這個兒子寄予了無限的厚望。由吳承恩的這個姓名便可以看出,吳承恩的字是汝忠。父親希望這個兒子能承載皇帝的厚恩,成為一個忠於朝廷之人。所以,父親對年少的吳承恩的教育便十分重視。
吳承恩也是天資過人,從小的他就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四書五經之類的他很快就掌握了。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吳承恩也喜歡聽一些神怪故事,像是《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這為他日後創作《西遊記》奠定了基礎。
憑藉著先天的條件在加上自身的努力,吳承恩很快開始小有名氣,寫詩作文一揮而就,相關的資料描述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做詩文下筆立成。
吳承恩也和當時的讀書人一樣,渴望”學而優則仕”,進入官場。憑藉著優越的條件,或許可以考得一個好功名。但不幸的是,吳承恩幾乎每次都是名落孫山。在1525年左右,吳承恩娶了葉氏,雖說葉氏家族曾有人當過大官,但在此時,葉氏早已衰落,並未給吳承恩的仕途帶來轉機。
更令吳承恩無法承受的是,自己的同鄉一個個都在不同的時間考中進士,進入了中央政府,嘉靖二十年,自己的同鄉沈坤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了淮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
心灰意冷的吳承恩歷經多次失敗,再加上年齡見長,一事無成的他倍感惆悵,由於生活所迫,吳承恩為了生計,不得不謀取一個歲貢生。在此期間,他一面在龍溪學院學習,為下次的科考做準備。另一面,他幫別人寫詩文,寫一些無多大實際內容的應酬類詩文。儘管吳承恩的詩文得到不少官員的賞識,但對自己的前途來說卻沒有多大的用處。科舉無望的他,希望透過譫選的方法謀得一官半職,哪知這個要求也充滿了艱辛。
1564年,吳承恩年過六旬,早已看淡了功名,此時李春芳寫信給吳承恩,吳承恩似乎看到了希望,在母親的鼓勵下,他決定試試運氣,當年秋天他再一次去往北京。在千辛萬苦之下,吳承恩終於得到了長興縣縣丞的職位。
然而官場又如同污水,污染了多少清水。清高、正直、不貪污的吳承恩發現了自己並不適應官場,不久之後他便辭去了縣丞一職,在荊王府裡任職,這是吳承恩難得的一段快樂的時光。
年事漸高的吳承恩,此時思鄉心切,再加上疾病纏身,此時的他只想安心著書。晚年的他,閉門謝客,安靜地寫作《西遊記》,1568年左右,吳承恩回到淮安家鄉,10餘年後,病逝於故鄉。
《西遊記》作為一部神話小說,是成功的,人們關注的往往也是小說中奇特的想像。殊不知,這部小說中也蘊含著當時深刻的社會現實,以及作者本身的遭遇與理想。例如,車遲國鬥法,無疑是諷刺皇帝不理朝政,迷信道教。很多妖怪最後回歸天庭,也是對複雜的官場背景的批判。
人們看《西遊記》的時候,對唐僧唯唯諾諾、外強中乾的軟弱性格總是加以批判。其實,這也是作者本身的寫照。他出身卑微,好不容易謀得一官半職,如何再在複雜的官場中生存下去,需要的是智慧。
《西遊記》也是作者對現實的一種諷刺,就像他所說的」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或許作者想像不到的是,自己這部諷刺現實的作品卻成了奇幻的神話小說,幾百年來,成為了民間最受歡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