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鐘一
談起《西遊記》,國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是吳承恩。然而在清朝至民國這段時間內,當時的人們都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長春真人。真人是道教中的稱呼,長春真人自然是道教中人,可是《西遊記》是一部與佛教密切相關的小說,為何道教的人要寫佛教的小說呢?
我們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長春真人是誰。其實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長春真人是我們心中一個非常熟悉的人物,這個人就是丘處機。金庸先生的小說人物大多都能在歷史上找到相對應的原型,而歷史上的丘處機比小說中更富有傳奇色彩。
丘處機為何寫下《西遊記》,這是放棄道教,改信佛門的做法嗎?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真相底下隱藏著一位不為人所了解的丘處機。
道學大師
丘處機在1148年出生於山東登州棲霞,人生的苦難很早地就降落在了他的身上。他自幼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生活的萬般疾苦經常登門拜訪丘處機。於是在他的心中很早地就升起了修煉成仙的想法,也許只有神仙能夠擺脫這人世間的萬般疾苦吧。
1168年,丘處機遇見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王重陽,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捩點。王重陽見他一向求道、真心無二,便將他收為自己的弟子。之後王重陽給這位年輕人取名為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可惜造化弄人,丘處機才跟王重陽學道不滿一年,王重陽就仙化歸天了。在王重陽彌留之際,他向眾弟子囑咐道:」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之後,馬丹陽就成為了丘處機的傳道人。
到了1174年的時候,丘處機對於道學有了許多新的感悟。於是他便在陝西寶雞找了一塊了無人煙之地,潛心研究道學。七年後,他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了六年。這段時間的潛修讓丘處機的道學造詣達到了頂峰,一代道學大師就此橫空出世。
丘處機在出山不久之後,就收到了金世宗的詔書,命其塑造王重陽、馬丹陽的雕像,並到燕京(今北京)主持」萬春節」醮事。丘處機成功地完成了金世宗安排的任務之後,就告誡金世宗要」持盈守成」。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讓金世宗以和為貴,不要發動戰爭。
因為這份告誡,丘處機頓時名聲大振。丘處機本來可以憑藉這份名聲讓自己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永遠也不會這樣做,因為道學就是他心中最寶貴的財富。離開燕京的丘處機回到了他的故鄉,並在家鄉建造了濱都宮(賜號太虛觀)作為傳道之所。在此之後,他將自己心中最寶貴的財富分享給了無數的人,挽救了塵世間的許多苦難。
1219年五月,丘處機的名聲傳到了成吉思汗的耳朵裡,一代天驕便打算利用丘處機的名聲壯大自己的聲勢,另一方面也想尋求養生之術。於是成吉思汗派使者劉仲祿等人到山東,邀請丘處機來蒙古帝國相見。
西行之路
同年十二月,劉仲祿等人來到了丘處機的道場,將成吉思汗的詔書交給了丘處機。此時的丘處機已經邁入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齡,而從山東到蒙古帝國有萬裡長的路,一個壯年男子都會在路上吃盡苦頭和艱辛,更何況是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呢。
但是丘處機欣然答應了成吉思汗的召見,當時沒人知道他是怎麼想的,但是之後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1220年農曆正月,丘處機帶著趙道堅、宋道安、尹智平、李志常等十八位弟子啟程西去。一行人面對了無數次的風沙、無數次的險路、無數次的飢寒,終於在幾個月後到達了蒙古帝國統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軍攻陷)。
可是當時的成吉思汗正領兵西徵中亞的花刺子模沙朝,丘處機只能向成吉思汗寫信問問能否在燕京相見。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的回信之後,得知成吉思汗忙於西徵,不能東回燕京。丘處機只好繼續西行,他勢要與成吉思汗見上一面。
1221年四月的時候,丘處機等人走出了居庸關,途經了漠南和中亞地區。之後眾人在漠北草原拜會了鐵木哥斡赤斤,然後又途經了鎮海城、回紇城、昌八刺城、阿里馬城、賽藍城、撒馬爾幹。
到了1222年的四月,丘處機眾人途經鐵門關,最後抵達了大雪山八魯灣行宮,歷時兩年有餘的西行之路終於到了終點。丘處機擦去了臉上的風塵,覲見了成吉思汗。因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此次會面也稱為」龍馬相會」。
成吉思汗在與丘處機會面交談之後,內心油然地升起了尊敬之情。之後又三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之法和養生之道。丘處機則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道學思想作為回應。
丘處機的一言一句都在成吉思汗的內心紮根,深深影響了成吉思汗的思想。此後蒙古鐵騎徵戰,大大減輕了對平民的傷害。而此時,人們才明白丘處機不遠萬裡與成吉思汗會面的原因。他不顧年邁的身體,仍要為天下蒼生尋得一條活路,這才是道的真正意義。
之後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回到了宣德府。而跟隨丘處機一路西行的十八名弟子之一的李志常,根據他們在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寫下了《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這本書詳細記錄了西域的山川地理、人情風俗以及丘處機等人往返西域的經過,是後人研究13世紀中亞歷史與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無解謎題
在明朝版的《西遊記》中,當時的人們將《長春真人西遊記》寫的序曲放在了最前面。這就造成兩個不同的西遊故事交融到了一起,於是長春真人是《西遊記》作者的說法就逐漸流行了起來。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們都認為丘處機就是《西遊記》的作者。
清代的許多學者也都認同這個觀點,如:汪象旭的《西遊證道書》、陳士斌的《西遊真詮釋》、張書紳的《新說西遊記》、劉一明的《西遊原旨》等等。這些書都中的內容都是以丘處機作為《西遊記》的作者。
虛假的東西就如氣球一般,始終有破滅的那一天。而用針刺破丘處機是《西遊記》作者這個氣球的人,是淮安學者吳玉搢。他發現了《淮安府志》中的記載,其中記載道:」淮安人吳承恩著有《射陽集》四卷冊、《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胡適對《西遊記》的作者作了進一步的考證,最終肯定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原作者。自此之後,每一本《西遊記》在出版時,才寫上了吳承恩的名字。
然而關於《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這個觀點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因為《淮安縣志》中的記載只有簡略的一句話而已,不能作為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的充分證據。但不管《西遊記》的作者是誰,這本書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