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台《典籍裡的中國》透過講述徐霞客及《徐霞客遊記》背後的故事,為觀眾帶來了一段非常感人的歷史篇章。
有人說,徐霞客是明朝最會玩的男人;也有人說,徐霞客實現了我們現代人的夢想,即拋卻功名利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更有人說,未曾讀過徐霞客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今晚夜讀就帶你一起走近這位遊歷天下的「千古奇人」。
01
高士之後、志在煙霞
徐霞客,名弘祖,號霞客,明朝末年人。
出生於江蘇江陰詩書世家。
徐霞客自小天資聰穎,
博覽家中萬卷藏書,過目而不忘,
被人稱為「博雅君子」。
更難得的是,他從小就有遍遊五嶽的志願,
立志:「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在參加縣府試落第後,徐霞客禀父母:
不願為求功名而耗費終身。
古時候讀書人大多走兩條安穩的路,
要嘛寒窗苦讀走經濟仕途之道,
要么詩酒田園終老一生。
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條險峻的路:
去遠方,去發現世界的另一面,
也去發現另一個自己。
▲徐霞客畫像
02
徐母二三事
一旦踏出家門,遁入江湖,風波難料。
但令徐霞客真正憂慮的,不是未知的遠方,
而是令年輕人為難糾結的傳統禮教:
父母在,不遠遊。
徐霞客19歲那年,父親因病離世。
他待在家,老實守了三年孝,
服喪期滿後,他想遊歷天下的心蠢蠢欲動,
但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躊躇。
知子莫如母。
見此,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
對兒子說了這番話: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豈令兒以藩中雉,轅下駒坐困為? 」
好男兒志在四方…
怎麼能夠為了母親的緣故羈留家園,
好像是圈在籬笆裡的小雞、
套在車轅上的小馬呢?
有了母親的開明支持,
1609年,徐霞客上路出發了。
臨行前,徐母親手為兒子縫製了“遠遊冠”,
並動情地說:
“第遊名勝,歸袖圖一一示我。”
你可要遍覽名山大川啊,
我還想聽你回來跟我講旅途見聞呢!
▲徐霞客與母親,圖自總台《典籍裡的中國》
這樣有愛通達的教育觀,
即使放在400年後今天也十分難得,
更可貴的是,
徐母對兒子的支持並非一時一刻,
而是終其一生。
在她年事漸高後,
徐霞客雖有繼續遠遊的計劃,
但為了奉養母親,一時不打算外出。
她曉得後,不以為然,對兒子說:
“向固與若言,吾尚善飯。今以身先之。”
我雖然年已老邁,但飯量還很好,
身體也很結實,你用不著惦記我。
不信,我還可以出外遊歷一番呢!
為了讓兒子徹底放心,80高齡的她
還真叫兒子陪自己去遊了附近的勝地,
且一路都走在兒子的前面,毫不示弱!
年老的母親表示了這樣的決心,
對徐霞客的啟發可想而知。
03
行遊天下:一奴、一仗、一襆被
徐霞客出行,通常:
「從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
不治裝,不裹糧;
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
能徒步走數百里…”
也就是說他主要是依靠徒步跋涉,
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實在不行到處借宿。
在《浙渡日記》裡,徐霞客寫道:
“欲歸宿,託言馬嶺無宿店,遂止祠中。”
馬嶺沒有住宿的地方,住在祠裡。
「餘聞新嶺路隘無托宿,
遂宿於全張之白玉庵。 」
我聽說新嶺路險要沒有地方住,
就住在白玉庵裡。
「得荒舍數家,日已西沉,
恐前無宿處,遂止其間。 」
遇到許多荒廢的房子,天要黑了,
擔心再往前就沒有地方住,就住在其中一間。
至於吃,徐霞客更是尚輕簡、隨遇而食。
在「江右遊記」裡,
徐霞客想尋找馬祖岩,途中:
“心知已誤,因避雨岩間,剖橘柚為午餐。”
心想已經走錯路,於是在岩石間避雨,
剝了橘子柚子當午餐。
在「粵西遊日記」裡,他無奈地感慨:
“惟竹豚未嘗,而無奈其活不能攜。”
只有竹豚沒吃過,無奈是活的不好帶。
04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與走馬觀賞地賞景不同,
徐霞客是個用生命在旅行的人,
登危崖,歷絕壁,涉洪流,探洞穴,
冒狂風暴雨,行叢林絕徑,
期間,還有人事人情的挫折…
這些在他的遊記中,均不乏紀錄。
乘船時遇到蠻橫的強盜:
「其人聞言,咆哮愈甚,竟欲順流挾舟去。
餘乘其近涯,一躍登岸…”
他們聽後大怒,要強行把船拖走,
我趁船靠岸的時候,身手敏捷地跳上了岸…
為了一探某個山洞的究竟,
他四肢並用,攀緣:
「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
間得一少黏者,繃足掛指,
如平貼於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 」
石頭不堅硬,一碰就碎,
好不容易抓到一個稍微堅固點兒的,
只能把自己一動不動地平貼在懸崖上,
上不去也下不來。
除了危境險情,
遊記中也寫了很多平淡溫馨的小事:
在福建,他偶遇一場大雪,甚以為奇。
43歲的他激動得像個孩子,
光著腳在雪地上跑跳,直呼:
「良大快也!」
遇到陽光好的天氣,杜鵑花開得很可愛,
他心生歡喜:
「仙陽嶺不甚高,而山鵑麗日,頗可愛。」
待到隆冬,大雪封了黃山。
他尋來一根鐵棒,一步一步地爬上黃山絕頂,
於山之巔,悠悠然聽了一天雪滑動的聲音:
「初四日,兀坐枯坐聽雪溜竟日。」
05
勘誤!勘前人之訥誤
徐霞客並非四處旅遊、寫寫遊記就完事了,
而是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志趣,
對每一片土地都有著巨大的好奇心。
勘誤,尤其是他的強項。
在細緻的考察中,
徐霞客常發現前人的訥誤——
事實和你們說的根本不一樣啊!
於是他不屈從那些名家權威、古籍經典,
凡事必要親自考證。
古書上說:雁蕩山頂有個大湖。
徐霞客覺得蹊蹺,遂決定登頂求證。
他手足並用爬上雁蕩山頂,
只見山脊筆直,無處下腳。
「斷無安放大湖之可能。」
《尚書·禹貢》記載:長江的源頭是岷江。
徐霞客一推敲,拍桌而呼:“此說有疑。”
於是,他啟動了尋源之旅。
1638年,徐霞客追溯千里,
抵達金沙江元謀段,
終於找到真正的長江源頭-金沙江了。
他透過自身一次次踏查,
指出了《大明一統志》中的種種謬誤,
並怒批其編撰者:
彼不辨端末鉅細,悍然秉筆,類一丘之貉也夫!
▲《徐霞客遊記》刻本書影
06
50歲“萬裡遐想”,最遠一次最後一次
1636年,50歲的徐霞客深感老病將至,
醞釀已久的西行計畫再不能遷延,
於是,毅然踏上旅途,
開啟了他一生中,
最重要也最壯的一次「萬裡遐想」。
這一路,水陸兼程,美景與共:
江西的名山古寺;
廣西的林立石峰;
雲南的風花雪月;
無不令他眼界大開、身心俱淨。
1639年四月,徐霞客抵達騰越州(今騰衝),
並賦予其「極邊第一城」的稱號。
他本欲繼續西行進入緬甸,
奈何叢林中瘴氣甚厲,並有野人出沒,
權衡再三後,他最終放棄了出境的念頭。
騰衝,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終點站。
這次長達4年的行程,
是徐霞客生平最遠的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
實際上他在歸途中已經抱病,
長年的奔波已使得他“兩足具廢,心力交瘁”,
臨終前,他對前來看望的友人說:
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一根竹杖、
穿著一雙草鞋,憑一己之力行遊天下,
雖死,無憾。
07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
徐霞客在一日行程的終了,
總是要把當日經歷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
有時日行百餘裡,
到晚上還要在危垣破壁之下,
點起油燈寫作。
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時候,
他還是要燃枯草照明,堅持寫遊記。
如此,才為後人留下了一部
煌煌六十多萬字的千古奇書!
明代文學家錢謙遜評《徐霞客遊記》:
「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地間亦不可無此書也。 」
地質學家丁文江借徐霞客
鼓勵當時的青年奮發有為:
「今天下之亂,不及明季。學術之衰,乃復過之。
而青年之士,不知自奮,徒藉口世亂,甘自暴棄;
觀先生之風,其亦可自愧也乎! 」
為了紀念徐霞客取得的偉大成就,
國務院將5月19日定為「中國旅遊日」。
因為400多年前的這一天,
徐霞客寫下了遊歷天下的第一篇遊記。
如何評估徐霞客的一生?
也許遍尋所有的句子與詞彙,
都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
因為沒有任何讚譽之詞,
能超越那樣的榮光。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囊括,
我們不妨選擇最樸素的字句:
霞客先生,
是用一生的時光,
去做了一件他最想做的事。
文 | 央視新聞《夜讀》整編
封面圖 | 視覺中國
你的人生是否渴望一次「霞客行」?
【寫留言】
監製丨徐冰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李津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