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楊凡的人,大多說他是上蒼的眷顧。例如顏值在線,形象氣質俱佳,靠著一身真功夫飾演《三國演義》中的常勝將軍趙雲、《神州第一刀》中的「大刀王五」而展露鋒芒,憑《武裝特警》、《中國特警》、《金戈梨園》等影視劇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同時他又著書立說,致力於傳播國學。文武兼備的楊凡究竟是怎麼煉成的?或許,看他參與的影視,讀他寫的文集,再回味他孝道人生,能得到一些答案。
唱功不凡,武功超群,通遼來的毛頭小子「遼藝」嶄露頭角
楊凡近照
1988年2月26日,農曆正月初十,黎明,雪落通遼城,寂靜無聲。
23歲的楊凡揮別父母,懷揣一紙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錄取通知書,踏上離鄉的路。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腳下的積雪吱吱作響,空曠的街頭越發冷清。此情此景,令他不禁聯想到這首古詩《別老母》,心頭更平添了幾分不捨與無奈。不讓父母操心,惟有當個漢子,頂天立地的漢子,楊凡篤念。
來到「遼藝」後,入行話劇表演,師承於導師趙凡,楊凡刻苦上進。黎明的北陵公園,總少不了他唱念做打的身影。唱功不凡,武功過人。年終的報告演出上,這個通遼來的毛頭小子表演出類拔萃,贏得「遼藝」的「大腕們」認可。
楊凡的確天資不凡。他自幼喜愛戲曲,收音機裡一聽,就唱的有板有眼。 《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經典唱段,張口就來。舞台上一站,不遜於科班出身。十五六歲上,他拜師天津下鄉知識青年、津沽武魂「攔手門」第八代傳人王鳳柱,習武修身。
楊凡在電影《大遼太后》中的劇照
高人指點,武功大進。電視影集《霍元甲》、《陳真》熱播時,留著陳真髮型的楊凡翻牆越級,如走平地,在通遼九中校園裡出了名。十八九歲時,憑著「真材實料」考入哲里木盟吉劇團。一登台演出,很快就挑大樑。 1985年,吉林電視台拍攝《林海雪原》,特意把他「借」出演角色。不料,在他嶄露頭角之時,吉劇團解散。他被分配到哲里木盟建材公司工會工作。胸懷壯志,心比天高的他,自然不會滿足這樣平靜狹窄的生活,他渴望到更加廣闊的天地裡施展,尋找新的出路。剛好這一年,「遼藝」招演員…
幸運的考上“遼藝”,楊凡得到導師趙凡的賞識和指點。然而,此刻的他卻忽然膽怯了。似一頭小牛,長出角來,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反而愈覺自己渺小。
於是,除了上課、練基本功之外,他把更多的時間「泡」在了書店、圖書館,閱讀了大量書籍。他讀書讀得很多很雜,文學,歷史、哲學,戲劇理論的,全都看…
夜闌人靜,望著深邃高遠的星空,楊凡執著地做著一個夢。
出演江湖好漢,血性男兒闖進了觀眾的視線
《三國演義》飾演趙雲劇照
1990年夏季,紅成陣,柳成蔭,一衍生機盎然。楊凡的人生也展開了更開闊的景色。
大型歷史名劇《三國演義》劇組來「遼藝」選演員,形象氣質不俗的楊凡一套「五虎斷門槍」下來,讓大家眼前一亮;撒開韁繩,躍馬狂奔,楊凡一套嫻熟的馬上功夫,讓劇組當場拍板:「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趙雲趙子龍」。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三國演義》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三國大軍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戰爭場面,楊凡成功地塑造了彪炳千秋的三國武將趙雲忠勇的藝術形象。
就在《三國演義》徵戰正酣之時,香港著名藝人洪金寶來內地,挑選《神州第一刀》中的「一號人物」大刀王五。
《神州第一刀》飾演大刀王五與狄龍、楊立青劇照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經「遼藝」推薦,楊凡現場打了一套熟練的鷹爪拳。一股風聲隨著他的雙拳呼呼作響,讓功夫巨星洪金寶大喜過望。武功高超,氣質不凡,楊凡成了「大刀王五」不二人選。
該劇中,香港著名影星狄龍、關之琳、台灣著名影星楊麗箐以及全國武術冠軍趙長軍等「大腕」皆出演了劇中重要角色,只有楊凡一人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神州第一刀》在海內外公映,一個「楊凡版」的大刀王五以獨有的刀法、德義高尚、行俠仗義的血性男兒姿態闖進了觀眾的視線,影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鏡花緣傳奇》中楊凡與姜大衛
一時間,香港一些影業公司找上門來,力求與楊凡簽約,並承諾將楊凡捧為第二個李連傑。然而,這個喜訊卻帶給彼時的楊凡從未有過的彷和憂慮。他自幼家境一般,姊妹六人中,他是唯一的男丁。兒時的他立志將來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報答父母在艱難困苦之中的付出。 “父母在世,兒不遠行,況且我第一志願是想當兵,然後才是做演員。”
楊凡的執念成全了他。 1995年,他被調到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政治部文工團。一身戎裝不但增添了楊凡的勃勃英姿,更增強了身為軍人的驕傲與責任。
為子揚孝,鋒芒最勁之時,退而守家,照顧母親,研習國學
楊凡的《中國特警》劇照
1997年7月1日,為慶祝香港回歸,武警文工團排演了大型歌舞劇《國旗下的士兵》,作為主持人的楊凡,由此結識了一群參演的特警隊員。特警隊員那樸實的言語、透明的心靈、精湛的技能和傳奇的故事,都在楊凡的心中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彼此的他產生一個念頭:一定要用文藝作品去謳歌這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1998年,一部表現特警戰士和力求張揚軍人精神的電視連續劇《武裝特警》在楊凡的腦海中形成了雛形。此後,他專注於創作。
《武裝特警》是中國第一部以反恐為題材的電視劇作品。它以全新的視角、獨特的表現形式、全面立體的展現了武警特警部隊在和平年代處置突發事件和反恐鬥爭中的神秘經歷…
劇本創作期間,父親病重住院。稍有時間,楊凡就去陪伴父親。
抗戰老兵「出身」的父親一生豁達,彌留之際依然豪邁:「樹老了還得死呢,何況人呢,忙你的去吧。」2001年,《武裝特警》劇本完成,父親便永遠的離開了他。
人生相聚有之,分離亦有之,如同天命早已註定,再怎麼悲傷也不得不承受。父親的死對楊凡這個有名的孝子無疑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子欲養而親不在,本想用這部展示軍人風采又表現自身才華的優秀作品去撫慰年邁而病重的父親,然而功業未成,卻先重孝在身。楊凡痛不欲生,他放棄優裕而投身軍營。不求奢華名利,但求獨善其身,給父母一個交待……2004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首部真實反映我國武警特警生活的電視劇——《武裝特警》央視首播。家國一身擔,忠孝事難全。一群在取捨中產生大義的熱血男兒「走進」億萬觀眾心中,產生強烈反響,一時掀起從軍熱。
2009年,楊凡在拍攝《中國特警》時,母親突然病倒,楊凡匆匆忙忙從片場趕回家,從此母親便臥病在床,時刻需要有人照顧。為子揚孝,在鋒芒最勁之時,楊凡退而守家。
在楊凡兒時的記憶裡,母親總是用《警世通言》、《朱子家訓》來告誡子女。有所為,有所不為。那是一個飽嘗艱辛的年代。他們承受著生活的貧乏,精神上卻明朗飽滿。 「你只有熱愛祖國,孝敬父母,你才會產生忠。不孝則不忠,不重則不勇,不勇則不仁,不仁則不義。」「以孝行始,善化為終。」與楊凡交談,他會不時的冒出他的「金句」。
「我們需要無條件的忠誠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就像我們無條件的孝敬我們的父母一樣,因為在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使他們給了你生命,把你無條件的培養大養育成人,父母的恩情是用富貴貧賤來衡量的嗎?
收斂星光,沉浸在國學的韜養之中,修身以為君子
楊凡在《金戈梨園》中劇照
人生如一場負重遠行,兜兜轉轉,每一步跋涉最終都指向要走的那條路。
2013年,母親的離去,讓楊凡的生活重心改變,由守候母親到變成充實豐富自己。每天清晨吟一曲千年古調,唱一首熟稔的京劇,這是他在拍攝近代歷史劇《金戈梨園》時養成的習慣。讀書習字可以靜心,習武修身,每一步穩紮穩打,亦如劇中演繹的每一個角色。
拍完《中國特警》以後,楊凡極少參加社交活動,更不願往人群裡走,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家裡看書習字。由於年少時家風熏染,在「遼藝」時又博覽群書,深造歷史,哲學,中華傳統文化,語言造詣極高的他又嘗試寫詞賦。牛刀小試,便一發不可收。從紛繁浮躁的演藝圈,到潛心研習中華傳統文化,收斂起星光的楊凡沉浸在國學的韜養之中,修身以為君子。
他潛心整理中華文化思想,並撰寫並出版了《楊凡詩文隨感集》、《中華文化思想集》。
他所創作的詞賦《大中華賦》寫出了中華人文起始的宇宙觀,展現了中華文明德普孝根的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寫出了中華歷史的興衰史,是一部宏大光輝的詩劇。 《三教同宗》從儒釋道三家文化中,汲取重德行健的人倫規範與人生走向,提出了道德自主的人生實踐與善孝本觀的人生態度。 《關公賦》對中華忠義文化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展現了關公義薄雲天的浩然正氣…
在他的字賦裡,有氣貫長虹的武俠情,有義薄雲天的兄弟情,有熱血燃燒的民族情……一字一句,凝聚心血。
才子之名,君子之風,赤子之心,盡抒於他的錦繡文字裡,天地縱橫任我遊的壯懷激烈中,和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大寫意人生裡。
《孝感天地》殺青。將回家鄉首映,在通遼公益播出。無論走出多遠,他的心始終眷戀著草原
楊凡與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任法融
少芳華灼灼,多少落英繽紛。離鄉30年,楊凡對家鄉之愛有增無減。
記得送走了父親,楊凡踏上故土。在他的青春「嫩綠如茵的早年,在這裡吸取過生活的乳汁,今天,如一片「斑駁的黃葉「飄回」。
站在曾經的老宅原址,楊凡陷入了長時間的沉思。這條曾經給了他無盡歡樂的小巷,已化成高樓林立。曾經生活的痕跡都被湮滅了,父老的親切召喚也隱進記憶。
大街小巷走走停停,兒時戲水的西遼河,和父親打草走過的二大壕……一杯酒三炷香,祭故人,念過往。
重走父親在糧食局工作時走過的地方,套海營子、喜伯營子、大德泉、韓家街,任家街、牛家街……楊凡百轉迴腸,還有黃才、萬壽、賀喜格……替父探望老友,他終於釋懷。
「孝是中華民族的根。孝是始、善為動。有了孝之後才能產生忠,忠產生勇,勇產生智,智產生仁,仁產生義。」
經過多年的累積與沉澱,楊凡對孝道的理解愈加深刻,他的方向也愈加清晰:
創辦的子龍文武學院,讓孩子們文武兼修,使道德得以彰顯,使正氣得以暢通 ;創辦羲皇書院,舉辦傳統文化講堂,文人墨客訪古問道,暢談國學。
2017年,他開始著手於上古題材公益電影「二十四孝」系列電影《孝感天地》的創作拍攝。本劇由楊凡監製、實力派演員劉曉慶、於震、李明啟、張旭、計春華、徐向東等出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已故著名功夫演員計春華最後參演的作品。該劇講述了舜帝重華以德報怨,以大愛、大孝感化姚父與繼母,並感動堯帝,登上帝位的故事。
現代人總是步履匆匆,卻常常來不及好好審視自己。而《孝感天地》,卻用字字千鈞,句句深情,喚醒了國人塵封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歷史上傳奇人物在決定文明走向時留下的只言片語…
「很有必要讓孩子們了解中華文化的根基是什麼,熱愛祖國首先要感恩養育你的這片土地,感恩生養你的父母,感恩文化滋養你的這個民族。”
《孝感天地》已經順利殺青,回通遼首映,在家鄉公益播出,楊凡的夢越來越近。
歷史長河「浪花淘盡英雄」。奮鬥、成功、思考什麼是幸福,懵懵懂得尋找幸福,深居簡出、醒悟,到真正懂得什麼叫幸福。 「我覺得自己人生的轉型就像一部電影。當你什麼都不是時,就想要出人頭地。真到了那一天,才會發現,幸福就在起點。”
人物名片
楊凡,內蒙古通遼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部政治部文工團編劇、製片、文職、副師大校軍階。北京羲皇文化書院院長。話劇啟蒙老師劉富英,「遼藝」導師趙凡。武術師承攔手門第八代傳人王鳳柱老師及尚氏形意拳第三代傳人喬秀川老師,國學師承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任法融道長。創作有《楊凡詩文隨感集》、《中華文化思想集》、《道通千秋》、《天地賦》、《趙雲賦》《關公賦》等著作。曾在多部影視劇中擔任製片、編劇、演員,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神州第一刀》、《曹操》、《武裝特警》、《中國特警》、《西楚霸王》、《大遼太后》、《金戈梨園》、《虎踞龍盤》、《我爺爺我爸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