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見楊貴
前言
在毛主席看來,只要是真心誠意地為人民做過貢獻,那他就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人民也會記得他。
毛主席的口中,常提到的兩個字,就是「人民」。有關人民的話,他說了許多許多,例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會記得你們的!」等等。
就是在這樣的年代,人民大眾覺醒了,成為了真正的英雄。在這些英雄中,有這樣的人,他的名字叫做楊貴!
毛主席:人民不會忘記做過事的人
1973年,經周恩來總理提名,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河南省林縣縣委書記楊貴,被任命為公共安全部的副部長。
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一起
對於這樣的任命,人們似乎有些詬異。但是,這也不是偶然的。毛主席說過,「只要真心誠意地為人民做過事,立過功,人民就不會忘記他」。 作為人民領袖的毛主席,對於楊貴同誌所做的貢獻,是認可的。
1928年出生在河南省汲縣羅圈村的楊貴,15歲便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光榮的共產黨員。在26歲之前,楊貴和大多數有愛國心的青年人一樣,一心一意參加革命,為黨做事,為老百姓謀福利,其他的與他關係不大。
1954年,年滿26歲的楊貴,被任命為中共林縣縣委書記。
在其位,謀其政。在擔任了縣委書記後,楊貴身上的擔子重了起來。因為,林縣地處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脈東麓,位於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山坡、丘陵佔86%,大部分是山地,人民只能靠天吃飯,生活十分困難。尤其是在乾旱少雨的年份裡,林縣的糧食大都欠收,人民的生活幾乎沒有著落。
楊貴和人民在一起
對於這樣的一個地方,楊貴早就聽過「林縣十年九旱」的話。在這裡的老百姓,平常都沒有水來洗手、洗臉,衣服更是長年累月都洗不了兩次。只有在婚喪嫁娶的時候,他們才不捨地從水缸裡舀出一點點水,全家人在一個盆裡輪流洗,洗完的水,也不能丟掉,收起來給牲口喝,或者是拿去澆菜。
後來,雖然在楊貴的帶領下,林縣修建了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淇河渠,以及南谷洞水庫和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還打了許多旱井。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林縣的缺水問題。但是,水源問題並沒有從根本解決。據記載:
「在上世紀50、60年代,林縣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常年人畜飲水困難,其中100多個行政村的老百姓需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農作物也深受其害。日子。
1958年11月1日,楊貴懷著激動的心情,和地委書記一起來到了毛主席的專列上,匯報工作。
毛主席在察看農作物生長情形
在專列上,毛主席親切地握著楊貴的手,和藹地說:“林縣的楊貴,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
隨後,毛主席向楊貴詢問了林縣人民的生活狀況、生產情況和治水情況。最後,毛主席說:“吃水是個大問題,不能馬虎,一定要解決好,要為老百姓分憂解難!”楊貴堅定地說:“是,我們一定不負主席的囑托,請主席放心!”
這一天,對楊貴來說,那真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毛主席的樣貌,毛主席的聲音,毛主席的動作,都深深地印在楊貴的心裡。
回去後,楊貴回想毛主席的重托,下定決心,一定要徹底解決林縣人民吃水困難的問題,為林縣人民造福。
1959年,林縣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到了6月份,天上除了火紅的太陽,沒有一片雲,根本沒有半點要下雨的意思,林縣的旱情也愈演愈烈。 流經林縣的幾條河流,也是全部斷流,已經建成的水渠,根本就無水可引,水庫裡也是無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全部乾涸。
吃水困難的林縣人民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按照毛主席「愚公移山,人定勝天」的精神,縣委書記楊貴決心尋找水源,解決林縣人民缺水和旱情嚴重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楊貴與縣長李貴、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寶,每人帶一個小組,各自沿著濁漳河、淇河、淅河的水源地出發,逆流而上,尋找穩定的水源。
經過大量艱苦的實地考察,楊貴等人發現淇河和淅河的水量太小,想要供林縣老百姓使用,實在是困難太大。相較於淇河和淅河,位於山西長治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的水流較大,年徑流量達7.3億立方米,最大流量達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在枯水季節也不少於10立方公尺每秒,能滿足林縣人民的需求。
楊貴:紅旗渠修不成,我就從太行山上跳下去
找到水源後,楊貴非常高興。他一方面請求河南省委與山西省委協商,另一方面自己也做了不少努力。趁著春節的時候,他還給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打了電話拜年,並懇請曾經在林縣工作過的陶魯笳,幫助協調解決兩個省的溝通問題。
在楊貴的努力下,事情進展得十分順利,山西省平順縣縣委書記李琳,也表達全力支持。
楊貴親自帶人修渠
1960年,春節剛過,楊貴便帶著近4萬名修渠民工,喊著「讓太行山低頭,讓濁漳河聽從」的口號,匆匆踏上了修渠之路。他們自己帶著口糧,帶著睡覺用的被褥以及生活用具,來到工地上。
望著巍巍太行山,許多人對這項工程產生了畏懼,有些人甚至開始質疑。為了表明修建紅旗渠的決心,楊貴站在山上,指著山溝,大聲說:
「紅旗渠修不成,我就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縣人民謝罪。”
楊貴的話聽著雖然有些悲壯,但這就是他的決心。有了這樣的決心,修紅旗渠的事情,一定能獲得成功!
在楊貴的帶領下,人們拿著簡單的修渠工具,靠著勤奮的雙手和不屈的意志,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險灘峽谷中,開始了修渠工作。
修渠這種事,也是一個技術活,尤其是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沒有修渠所用的款項,也沒有物料,更沒有相關的修渠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楊貴帶著修渠的人們邊幹邊學,自力更生,努力奮鬥。在資金上,楊貴動員全縣老百姓省吃儉用,支援修渠。
萬眾一心的修渠隊伍
1968年7月,楊貴帶著近萬名民工,前往修渠工地,實地指揮了修渠。
1969年7月,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楊貴帶著那些修渠的英雄們,整整斬斷了1004座山頭,跨越了850條溝壑,修建渡槽90多座,鑿通大山隧洞70多個,共修建了41條支渠,終於使紅旗渠所有的工程全部完工。
在近10年的時間裡,楊貴帶著偉大的林縣人民,在缺乏現代機械設備的艱苦條件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1座渡槽、開鑿了211個隧道洞、建造了12408座各種建築物、挖砌了2225萬立方米土石,將這規模宏大的工程建設完畢。
紅旗渠的建成,在國內、外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成為了我國水利建設事業上的一面旗幟。
紅旗渠源
紅旗渠修好後,濁漳河的河水,沿著紅旗渠,流到林縣的土地上,滋潤林縣的土地。這項浩大的工程,解決了56.7萬林縣人的吃水問題,以及54萬畝耕地的灌溉問題。
毛主席說過,只要你真心為人民辦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楊貴的事情,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林縣就流傳著這樣的話:
「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
對於這樣的一條由生命和意志築成的生命渠,周恩來總理在國際友人面前,自豪地說:
“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
1969年7月8日,在紅旗渠竣工之後,《河南日報》發表了 《規模宏偉的林縣紅旗渠工程全面竣工》,文中詳細報道了紅旗渠全面完成的情況。
7月9日,在《人民日報》上,又以題為《林縣人民十年艱苦奮鬥,紅旗渠工程全部建成》的文章,對紅旗渠進行了詳細的報道,並配發了社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一曲凱歌》。
周恩來總理和外國友人在一起
後來,周恩來總理不斷鼓勵中國各級領導人和國際友人到林縣去參觀,去感受林縣人民的壯舉。
紅旗渠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林縣,參觀紅旗渠。每天,來紅旗渠參觀的人非常多,有時候是幾千人,有時候甚至有近萬人,加上《紅旗渠》紀錄片的放映,讓紅旗渠的名聲大振。
周恩來:楊貴同志,你辛苦了
1972年10月,楊貴在北京,參加了河南省委常委和河南省軍區黨委會。
周恩來和毛主席在一起
11月2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了來北京參加會議的河南省全體人員。看到楊貴後,周恩來總理握著楊貴的手,說:“楊貴同志,你好啊!你辛苦了。”
197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會上,楊貴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11月,在周總理的提名下,報請毛主席同意,楊貴被任命為公安部副部長。不久後,楊貴離開林縣,到北京任職。
1979年,組織上派楊貴到山東渤海農場,擔任農場副場長。 1982年12月,楊貴被調到農業部參與工作,並擔任了國務院山西辦公室的副主任。 1986年,國務院成立扶貧辦公室,楊貴又到扶貧辦公室擔任了顧問。
紅旗渠
1990年,林縣縣委書記杜魁興認為,修建紅旗渠精神非常有提倡的價值,便搞了一個紅旗渠通水25週年的紀念活動。想到了當年主持修建紅旗渠的楊貴,杜魁興向楊貴發出了邀請。
接到邀請後,楊貴十分開心。但由於工作繁忙,楊貴婉言謝絕了林縣的邀約。為此,楊貴特意附了賀電,以示祝賀。
4月5日,在紀念紅旗渠通水25週年紀念活動上,楊貴發來的賀電被宣讀。聽到楊貴老書記發來的賀電,現場頓時沸騰起來。
就像毛主席說過的那樣,林縣人民沒有忘記楊貴,沒有忘記讓林縣永遠有水吃的那個共產黨人。這麼多年過去了,林縣人民思念著楊貴,思念著他們的老書記。
紀念紅旗渠通水25週年紀念活動現場的消息,傳到楊貴那裡,讓楊貴非常感動。他也十分想念紅旗渠,想念那個他工作了多年的地方和那裡勤勞善良的人民。
此時,國務院扶貧辦正好在大別山召開一個扶貧會議。楊貴決定,藉著開會之機,到林縣看看。
5月9日,楊貴踏上了林縣的熱土,來到當年的紅旗渠指揮長馬有金家。看到楊貴後,馬有金非常激動,竟至淚流滿面。接著,在馬有金的陪同下,楊貴探望了修建紅旗渠時的特等勞模任羊成、王師存、郭秋英、李改雲、張買江等人。
修紅旗渠時的火熱場面
見到楊貴後,這些勞模和馬有金一樣,想到當年在紅旗渠上奮鬥的場景,大家都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當晚,為了歡迎楊貴回來,林縣縣委會特意舉辦了一場《紅旗渠之歌》的文藝晚會。
演出結束後,台上台下的演員和觀眾,都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熱烈地鼓掌,呼喚楊貴的聲音,一波接著一波。楊貴的心情非常激動,他的眼裡閃著淚花,和現場的群眾鼓掌致意,場面十分熱烈……
不久後,李先念特意為紅旗渠題了詞:
“發揚紅旗渠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991年4月27日,林縣召開了李先念給紅旗渠題詞的揭碑儀式,楊貴應林縣人民的邀請,出席了揭牌儀式。
在聽到主持人介紹楊貴的時候,現場的5000多名林縣人民,頓時熱烈鼓起了掌。掌聲持續了十多分鐘,人們徹底沸騰了!
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
會議結束後,現場的人們都不願離去,全都站起來,一遍遍地呼喚:“楊貴!楊貴…”
這個場面,是楊貴沒有想到的。他沒有想到,人民會這樣記得他!他含著眼淚走下主席台,伸出雙手,和前面的群眾們一一握手,互相問好。
看到老書記和群眾開始握手,人們全都圍攏過來,滿含著尊敬的表情,伸出了自己的手,等待著楊貴走到自己面前。由於人實在太多了,後面的人唯恐老書記楊貴離開,上一個人的手剛放開,下一個人的手便遞了過去……
就這樣,隨著楊貴身體的移動,圍繞著楊貴的人們,也一起向外移動。處於外面的人們由於握不到楊貴的手,就在外面動情地大喊:「楊書記來看我們了」、「楊書記我們想你」…
人們的聲音一波一波地傳了出來,在這樣場面下,楊貴被送上了車,離開了會場。楊貴離開後,人們仍望著汽車離開的方向,久久不願離去。
晚上,來林縣賓館看楊貴的群眾,又是一撥一撥地趕來,楊貴只好一波一波地和前來看望的群眾們見面,不知不覺就到了天亮。
楊貴在林縣
在目睹了這一切後,河南一位領導感慨地說:
「一個縣委書記,調離崗位20多年了,還能得到人們如此的擁戴,這實在是奇蹟啊!這也充分說明了,楊貴當年領導林縣人,修建紅旗渠是正確的,是造福人民的。
1992年,楊貴擔任了河南省紅旗渠精神研究會的名譽會長。
1993年5月,楊貴攜夫人韓小信,再一次回到林縣。這次回來,他就像當年在林縣任職的時候下鄉一樣,來到村民家,走了一村又一村,探望林縣的人民。
看著當年風華正茂的楊書記,如今已經滿頭銀髮,人們都真心地希望楊貴能常回來看看,並說林縣是楊書記永遠的家。
1995年6月,楊貴正式離休。 1996年,他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聘請為山西省引黃入晉的顧問,參加了引黃入晉工程的考察和研究。
2006年3月,經中央批准,楊貴的職級定為副部長級。 8月,中央又批准楊貴享有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的醫療待遇,這是國家對楊貴無私奉獻的認可。
楊貴晚年照片
2010年9月24日,已經80多歲的楊貴老書記,再次回到林縣,在河順鎮可樂山村、東山村,楊貴探望了這裡的群眾。
在可樂山村,楊貴來到村民郭成福的家。一聽說老書記回來了,郭成福夫婦非常激動,趕緊來到大門口,把楊貴迎進院子裡,又拉著老書記的手,走進屋子裡。
在屋子裡,楊貴老書記來到臥室,伸手摸了摸被褥的薄厚,詢問了他們冬天取暖的情況,與他們一起坐在炕頭上,拉了家常。
郭成福說:「每天吃的不是白面,就是米,生活比過去好多了。」老書記聽到郭成福的話,十分高興,點著頭說:「好,好。」隨後,楊貴又來到他家廚房看了看,仔細詢問了農田的收成情況。
在東山村,楊貴在東山村民兵營修橋紀念碑前,仔細讀了刻在上面的碑文,彷彿又回到了那段修紅旗渠歲月,讓他興奮不已。
晚年的楊貴
村裡的人聽說老書記回來了,都來到大路上,探望楊貴老書記。林縣的人民都知道,在楊貴老書記的心裡,總是想著他們:想著他們的生活起居,想著他們的酸甜苦辣,想著他們的富裕水平,想著他們的發展……
大家所說的,也都是當年楊貴老書記帶領他們修渠的話題。這樣的場面,是吃水不忘修渠人的寫照。就像毛主席說過的:
“只要真心誠意地為人民做過事,立過功,人民就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