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的簡介(楊紅:先學做人,再事丹青 我們選擇了兒童美育和公益的組合)

2023-01-23楊紅

■楊之光《先學做人 再事丹青》

■抗震屋設計(朱夢琪9歲)

■永不倒塌的學校(陳宇曦7歲)

■不怕地震的房子(譚偉豪10歲)

簡介 楊紅 廣東省楊之光藝術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廣東省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楊之光美術品牌創辦人。

孩子和父母的一些心裡話

■收藏週刊記者 潘瑋倩

先學做人,再事丹青。這,是楊之光先生的一句格言,它不僅成為了楊之光美術大家庭的“家訓”,同時也成為廣州美術學院的校訓。六一前夕,廣東省楊之光藝術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廣東省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楊之光美術品牌創辦人楊紅女士,在接受新快報收藏周刊專訪時表示,當代美育早已超越美術教育範疇,實現了跨界融合。 “我們既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美學力、共情力,也致力於讓他們在人格上擁有高度。我們選擇了美育和公益結合。”

致力於讓孩子擁有人格高度

收藏週刊:在兒童美育與公益的探索中,結合多年實踐,您可否從具體項目出發,與我們分享一些心得?

楊紅:我認為,當代美育早已超越美術教育範疇,實現了跨界融合。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自然而然地把教學理念和人品塑造的追求結合在一起。我自幼所受的薰陶、我身為母親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等等,這一切自然凝聚為楊之光美術的理念核心:既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審美力、共情力,也致力於讓他們在人格上擁有高度。要成為健康向上者,是有必經之路的-所以,我們選擇了兒童美育與公益的結合。

從第二屆「楊之光盃」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大賽開始,我就設立了「用藝術撬動公益」板塊。身為公益人,我覺得,不管從專業或可行性上來說,我們的計畫都有運作的底氣。藝術活動如何和公益結合?我們強調“純粹的公益性”,強調有明確受眾,且過程和結果可預見。

針對不同人群、議題,設立特定公益項目,實現社會觀、價值觀、情感觀正向引導,是我們的方向。參與的過程非常重要,這是孩子甚至家庭成長的重要經驗。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讓孩子運用藝術載體,設計“永不倒塌的房屋”,然後義賣作品。不只家長慷慨解囊,藝術界也有朋友傾情相助,善款募集超10萬元。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些經濟一般的家庭,他們會出資上千元去認捐自己孩子的作品,也會找朋友來認捐。我覺得,這是他對孩子的肯定,而孩子也會因此意識到「原來畫畫可以幫助他人」。藝術和公益碰撞,產生了動人火花。

還有我們和碧心基金長期合作的扶助白血病患兒項目,強調持續性。因為,患童復原是個長期過程,公益介入也應堅守。僅就第三屆「楊之光盃」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大賽而言,呼應「溫度」主題,我們不僅在美術館內展出與義賣,還設立了幾個外圍展,作品上有標識,表明畫作參與義賣,已被認捐的作品則會貼上紅心,款項全數匯入碧心基金。那次活動總共籌到40多萬元。新冠疫情爆發前,楊之光美術的老師們,每週都會到醫院病房為白血病兒童進行義教。而一直以來,我們都和一些公益團體保持聯繫,包括在第四屆“楊之光杯”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雙年展,結合“非遺思”主題,我們在開幕式為擅長製作廣東點心的聽覺或語言障礙人士,提供了展示空間。

我想說的是,搭建美育和公益平台,對方案的可行性要求非常高。而且,公益項目絕非隨便做做,或三天捕魚兩天曬網,而是要在每一個環節做到純粹而堅持,真正有益他人,並不負眾人所託。

我的父親楊之光有一句格言:先學做人,再事丹青。這句話他一直反覆書寫,他百年之後,這句話又成為廣州美術學院的校訓。這,其實也是我們楊之光美術大家庭的「家訓」。先學做人,才能教好孩子。我希望身邊每一個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人,是有愛心、能共情的人。

藝術對身心療癒有正面作用

收藏週刊:您認為,對於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來說,藝術的獨特療癒作用,體現在什麼方面?

楊紅:塗鴉與繪畫,提供了人們一種本能的釋放與愉悅。它不像藥物功效有明確數據支撐,它在精神層面的功用,有時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白血病兒童常年與針藥為“伴”,很“苦”,而藝術能分散這種“苦”受。至少在那些時刻,他們比日常更快樂。這也是對他整個家庭的有效撫慰。

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速、學業壓力的增加,憂鬱狀態的孩子,可透過畫畫等藝術表達,控制情緒、減少雜念,放下沉重。藝術不是靈丹妙藥,但在某一刻是有功效的。且從長遠來說,色彩和線條所激發的能量,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確實有實質的改善。

我認為,身心的生病或失衡,即使是部分釋放,也應視為正面成效。寫寫畫畫,提供了開放接納的通道。人生這麼長,讓我們學會用藝術釋放自己。

收藏週刊:嗯,現在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年來,孩子又教會了我們什麼?不管是在繪畫還是教育方面。

楊紅:我們的過往人生,就在孩子裡面,我們與孩子互為鏡子。在這種觀照中,我們能反省,獲得某些頓悟。我認為孩子能去偽存真,他們會把成年人的很多「外衣」一件件扒下,很多偽裝一件件去掉,使純真重現。所以我們很願意去看兒童畫,或者說我們很願意去教孩子,與孩子相處。

這個過程,也給我們大人展開一份考卷:您能否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您是否懂得尊重和陪伴? 我們一直跟家長說,對孩子畫作第一時間進行關注和“評判”,非常重要,不是基於個人主觀好惡去評判,而是希望你看見他的這種藝術探索行為,同時給予尊重和實時陪伴。你一旦把這個打通了,你會很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而不是從慣常的、功利的角度,被那些「不好、不像」的畫作打擊而「崩潰」。

您孩子今天畫的這些,我們先不要說好或不好,不妨先問他,為什麼要這麼畫?

我希望家長能夠透過我們這種兒童藝術教育活動,包括親子活動、公益活動等,即使是遊戲,而從孩子身上,看到真正的他,和真正的你。

孩子會給予我們很多。

讓我們都能「看見」聲音

收藏週刊:今年的第五屆「楊之光盃」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雙年展,進展如何?

楊紅:第五屆“楊之光杯”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雙年展,依然是純公益性質,主題確定為“聲音”,目前正面向全國青少年徵稿,截止日期為6月6日。這次“聲音”主題的誕生,也是緣於我的跨界“突發奇想”,而且能涉及所有層面。 “聲音”,當你剖析它,你會發現它無處不在、時刻陪伴,自然界的刮風下雨,人類生活的開車煮飯,過年的點鞭炮和端午的劃龍舟,都有聲音,也是可視化場景,於是我希望嘗試透過「聲音」主題方向的美術課程實驗,讓孩子們作品的「聲音」視覺化。我正致力於,在這個展覽中,透過特殊的布展方式和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讓大家「看到」更多的聲音;另外,我還聯合美國電影後期製作人與中國聲音博物館設計師,一起為「楊之光盃」雙年展的作品加持配音,讓現場觀眾可以從作品中又「聽到」聲音。除了“楊之光杯”組委會從全國徵集的作品中評審出的優秀作品將參加在廣州藝術博物院的展出外,我還將特邀高校團隊和兒童美育團隊帶領孩子們共同完成特邀作品“聲音”的可視化呈現。同時,我們將考慮,照顧到特殊學校的聽障人士的需求,來為他們打開「欣賞」和「看到」聲音作品的可能。

(本版圖片由「楊之光美術」提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