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嵩歷史意義(西域屯墾人物|西域屯田的良吏張孝嵩)

2023-01-23張孝嵩

張孝嵩

張孝嵩是唐朝西域屯田過程中湧現的良吏。他曾主動請纓到西域考察,先後任職北庭都護和安西副都護。為守衛西域,他親率士卒與吐蕃戰鬥;為安定西域,積極勸田訓士,務農重戰,使安西府庫充實富有,為西域的屯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張孝嵩,字仲山,南陽(今河南鄧州)人,生卒年均不詳。張孝嵩儀表非凡,後考中進士,正式走上仕途。他雖是文人,卻熱衷軍法,嚮往去邊疆建功立業,這與他日後在西域作為不無關係。

開元三年,張孝嵩出任監察禦史,奉命出使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廓州地處西陲,州境雖小,卻是唐朝和吐蕃爭鬥的前線陣地,是邊境重鎮。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考察後,張孝嵩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回京後將所見所聞上奏給唐玄宗,並請求去西域考察軍情。這項建議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並允許他可以相機行事,不必上奏朝廷。

臨行時,張孝嵩的好友張九齡、韓休、崔沔、王翰、胡皓、賀知章等人前來餞行,並作詩相送,這些詩歌後被編成《朝英集》三卷。從其友人臨別時贈送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張孝嵩熱切想在西域成就一番豐功偉績的壯志雄心。也正是因為有著遠大的抱負,使得他對西域情勢的考察更為嚴謹,分析更為透徹。

當時的西域可謂危機四伏,吐蕃與大食對西域都虎視眈眈,企圖控制西域,進而取得在中亞的戰略優勢。處於險要位置的拔汗那國(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成為他們的首要目標。開元三年,吐蕃與大食共同扶立阿了達為拔汗那國國王,並發兵向拔汗那王遏止之攻。遏止之人被擊敗後,逃到安西都護府,向唐軍求救。正值張孝嵩在安西都護府巡察,接到軍情後,立即建議安西都護呂休璟派兵援救,以樹立唐朝在西域統治的雄風。由於張孝嵩有機斷專行的權力,呂休璟將指揮權交給張孝嵩。張孝嵩召集附近各部落的兵馬萬餘人,從龜茲出發,採取長驅直入的策略,向西挺進數千里,相繼攻克數百城,迅速到達拔汗那國境內。戰鬥中,張孝嵩身先士卒,率部急進,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打消了大食等侵占西域的意圖,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為唐朝在西域開展屯田提供了條件,一時威震西域。

但是,這場戰役取勝後,張孝嵩不但沒得到封賞,反而被人誣告貪污,關進了涼州的監獄,後又被貶為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兵曹參軍,暫時離開了西域。但他忠心報國的意念並沒有因此泯滅,反而激發出在西域創立功業的更大熱情。此後,張孝嵩被重新啟用出任北庭都護,開始在西域大展宏圖。

當張孝嵩到達西域時,正值吐蕃在西域大肆擴張勢力,大小勃律國成為其主要的攻擊對象。由於大勃律、小勃律地處吐蕃與西域之間,吐蕃經此西進可與唐朝爭奪昭武九姓諸國,東進可控制安西四鎮,所以歷來是唐朝與吐蕃必爭的戰略要地。開元初年,小勃律國王沒謹向唐朝朝貢,唐玄宗以子相待,並在小勃律國設置綏遠軍,使其成為防禦吐蕃的前線。吐蕃為向外擴張,多次向小勃律國發動進攻,但因綏遠軍和大量屯田的存在而以失敗告終。後來吐蕃贊普設計假道攻四鎮的藉口誘使沒謹讓道,沒謹始終勒兵守境,堅守南部防線。開元十年九月,吐蕃包圍了小勃律國都城孽多(今克什米爾西北吉爾吉特),又一連攻佔了九城。小勃律國情勢危急,沒謹一面竭力抵抗,一面寫信向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求救。張孝嵩深知小勃律國的重要性,立即派疏勒副使張思禮率4000名步騎兵前去增援。張思禮率兵晝夜兼程,與沒謹匯合後,乘勢出兵,聯合夾擊吐蕃軍,俘虜數萬人。經過此戰,小勃律國失地全部收復,吐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敢出兵攻打小勃律國。由於張孝嵩的明智抉擇,使得吐蕃控制西域的企圖沒有得逞,暫時緩解了西域的緊張局勢,為唐朝在西域繼續經營和實行屯墾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由於政績突出,張孝嵩被調到安西都護府任副都護,接替去世的郭虔瓘,不久又任安西都護。張孝嵩任職安西都護府期間,勸田訓士,務農重戰,使安西府庫充實富有,為西域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元年間,西域的屯田達到鼎盛,北庭墾區成效尤為顯著。

開元十二年,張孝嵩轉任太原尹,離開了西域,後又出任河東節度使,封南昌陽郡公,死於任上。縱觀張孝嵩的一生,任職西域是其事業最為輝煌的時期。他素有建功立業的雄心,組織士卒開墾屯田,使得西域各墾區收穫頗豐,儲備了大量的糧食;依靠不斷壯大的實力,與吐蕃鬥智斗勇,奮鬥在邊境維穩的事業上,保障了西域社會的安定,其在西域建立的功績將為後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