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是劉秀即位稱帝的第二年。在定都洛陽之後,劉秀將宮室修葺一新,派侍中傅駿到新野迎回陰麗華。夫妻一別三年,再相聚時,劉秀已擁有天下,今非昔比,更有一番感嘆。郭氏和陰氏都封為貴人,不分高下。
到了五月,群臣上表請立皇后。這可使劉秀犯難了。名義上,他把陰氏和郭氏都當作正妻,但皇后只能立一個。選誰呢?若按先朝故事,或立原配,或立生下皇長子的妃嬪。那麼陰麗華為原配,當立;郭聖通又替劉秀生長子劉疆,也當立。
若按皇帝本人的寵幸程度,那麼,實際上光武帝從內心更喜歡陰天人。一則陰沉人美貌絕倫,心地寬仁;二則他同陰貴人長相別離,一旦重聚,兩情更濃,不像郭貴人朝夕伴侍左右,反覺淡而無味。
但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原因,使劉秀在擇皇后的天平上,不得不將砝碼移向郭聖通一邊。
原來,就在這一年春天,真定王劉揚,即郭聖通的母舅因不滿光武帝背信違約(當初劉秀借劉揚兵力攻打王郎時,曾許願將來立劉揚為帝),在河北起兵謀反。
劉秀派將軍耿純用計誅殺了劉揚及兩個兄弟,收復真定,之後,又恩威並施,仍封劉揚子劉德為真定王。儘管郭貴人與此事毫不相關,但作為罪人的親屬,其地位總是受影響的。
然而,矯揉造作是劉秀的最大特性,他考慮到,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應當厚待郭貴人,以顯示自己的恩德和寬容,這樣,才能籠絡郭氏背後的北方劉系勢力。
因為,當時的劉秀政權,不只未歸附劉秀的,仍在北方割地稱雄的劉氏宗室,而且在朝內也有不少代表北方劉系勢力的文武大臣。果然在大臣們庭議時,也分為兩派意見;南陽集團讚成立陰麗華,北方集團則希望立郭聖通。
在利益和個人情感的交織中,劉秀矛盾重重,思想鬥爭激烈,異常地心煩意亂。
這天,他來到陰貴人住的宮院,陰貴人見他悶悶不樂,連忙詢問發生了什麼事,他便將心事和盤托出,想試探一下陰貴人的態度。陰貴人一聽,立即跪下,再三懇請說:「臣妾得以侍候陛下左右,心已足矣,立後之事,萬萬不能從命。
郭貴人已有子,當立為儲君,母以子貴,皇后之位非郭貴人莫屬。況且陛下多年來戎馬倥傯,郭貴人常侍左右,出生入死,陛下切不可忘!」說罷,流淚不止。劉秀大為感動,連忙將她親手扶起來。當夜,陰沉人在枕旁仍是喁喁切切,勸說不止。
這樣,便促使劉秀打定了主意。
隔天,詔令下,冊立郭貴人為皇后,子劉疆為皇太子。宣讀完畢,群臣大出意外,因皇帝寵愛陰貴人,人所共知,於是,人人都稱頌光武帝寬厚柔道,堪為聖德之君。
冊立皇后之後,劉秀對陰貴人更加寵愛,每次出征,都把陰貴人帶在身邊。陰貴人生的大兒子劉陽,就是在出征途中分娩的。劉秀特別喜歡這個兒子,說他有奇才,十歲通《春秋》,是個奇童。
建武十五年(39年),劉秀下令各州郡清點戶口和墾田數。各州郡刺史、太守們紛紛據實報告上來,只有陳留郡(治所在今開封市東南)在奏報上夾入一張字條,上寫兩句話:「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
光武帝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問太守這張紙條從何而來?太守說是街上撿來的。光武帝以為是圖謔之說。
這時,站在一旁的皇子劉陽心下明白,便進言道:「河南為陛下所居之城,必多近臣;南陽為陛下家鄉,必多近親。故田畝戶口大大超過數量,不希望陛下細加查問。
光武一聽,感到十分有理,派人去查究,果然是一些豪強大族為逃避人丁稅和田畝稅,對人口和田畝數多所隱瞞,又怕皇帝追查,便編造圖謔,哄騙皇帝。透過這件事,光武帝覺得劉陽大有治國之才,後悔皇太子立得太早。
光武帝寵愛陰貴人及皇子劉陽,時時讓郭皇后有所感覺,她教養再好,也免不了妒忌,免不了恐慌,一有嫉妒之心,又免不了口出怨言,使光武帝生氣。於是,兩人在感情上就越來越對立。
其實,到這時候,郭聖通的皇后地位已經發生了動搖,假如郭聖通明智一些,就應忍氣吞聲,小心謹慎,但出身王家的郭氏生性嬌慣,反而對劉秀冷嘲熱諷,更使劉秀反感。
更可悲的是,這時的郭皇后已經沒有了靠山,北方的劉姓集團早被征服的征服,歸順的歸順,劉秀已沒有必要再維護這個用作統戰的「工具」了。
於是,到建武十七年(41年)十月,劉秀突然發布詔書,譴責郭皇后「數違教令,有呂(雉)、霍(成君)之風,「豈可託以幼孤,巷子承明祀?」又讚揚陰貴人恭儉有德,「宜奉宗廟為天下母。 」
詔令一出,非但郭聖通毫無思想準備,即令朝中大臣,也覺得十分突然。皇帝既已決定,誰敢鬥膽勸諫使皇帝收回成命?郭聖通只得交出璽綹,傷心黯然離開住了十六年之久的中宮,搬入別院居住。
在廢棄後這件事上,劉秀也展現出嬌揉造作的風格。他第一沒有廢皇太子劉疆,第二將郭聖通所生次子劉輔封為中山王,第三又讓郭聖通進位“中山王太后”,以示優待。
所以這位被廢皇后的遭遇比起前代任何一個廢後來,都要幸運得多。非但如此,劉秀還對郭聖通的娘家恩禮有加,封郭聖通的弟弟郭況為陽安侯,升大鴻臚(九卿之一),其他堂兄堂弟也都封侯。
此後光武帝常親自駕臨郭況府中,同公卿諸侯會聚,宴飲,賞賜金錢、玉帛無數,以至長安官民當時稱郭況的家為「金穴」。
建武二十六年(50年),郭聖通的母親病死,光武帝率文武百官親自前去送葬,追贈已故郭聖通的父親郭昌為陽安侯,將郭昌的遺骸從真定運往洛陽,同郭聖通母合葬。
過了兩年,即建武二十八年,郭聖通在憂鬱中死去。光武帝將她隆重下葬,又念及郭聖通生前的一段恩愛之情,將自己的第四個女兒淯陽公主下嫁郭況的兒子郭璜。凡有封賞。對陰家和郭家都一樣,郭家仍保持郭皇后在世時的榮寵。
劉秀的這些做法,很是使人不解,既然如此厚待郭家,又為什麼要廢掉郭皇后?後人有不同的猜測。有人說,劉秀對陰氏和郭氏都有情,不忍厚此薄彼,所以,皇后輪流做,廢郭之後,不能虧待郭家。
又有人認為,劉秀內心比較喜歡陰麗華,所以最終同陰麗華白首偕老。反過來厚待郭聖通是因為他一向虛偽做作,號稱“以柔道治天下”,以此博取一個“賢君”的名聲。
劉秀廢郭皇后之後,太子劉疆坐臥。當時,有個名叫郅惲的殿中侍郎提醒劉疆:“你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不如自動辭去太子名位,奉養母親,以保平安。”
劉疆覺得有理,便向父親請求讓位。劉秀還假裝拒絕,劉疆深知父親的脾性,拜託其他勳戚大臣代他再三請求,劉秀才表示接受下來。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下詔,改為劉陽為皇太子,劉疆改封東海王,詔書還讚揚劉疆「崇執謙退」。
陰麗華當了皇后之後,仍然保持潔身自好的品性,史書記載她說:「皇后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到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死,皇太子劉莊(劉陽改名為莊)即位,陰麗華當了皇太后,她死於明帝永平七年,死時六十歲。死後,同光武帝劉秀合葬於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