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灝明是不是涼了?
在如今熱點頻出的時代,他很久沒有出現在話題榜上了。
實際上,他一直都很忙。
不少高配置的電影、大咖雲集的電視劇,他的名字都赫赫在列。
即將開播開拍的影視劇,隨便一查就有4部:《我們的新時代》《風起隴西》《驚天救援》《鐵道英雄》。
這些年,他早已在自己愛好的領域裡碩果累累,只是他的低調讓許多人產生了錯覺。
從選秀舞台到影視螢幕,從小鮮肉到演技派,從昨天到今天,俞灝明所拿的“劇本”,堪稱一部勵志傳奇。
而他的明天,又將走向何處?
01 他的今天:綻放的演員
2020年初,他在《聲臨其境》的舞台上,與胡軍一起重現了《霸王別姬》的經典片段,從燈火朦朧處裊裊走來,篤定,傲氣,柔情…
這一步,就像是跨越了10年,演員俞灝明,才走到我們的面前。
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用演技證明,他已經不再是當年只會耍帥的小鮮肉了。
“你們可以認定我是偶像,但是我是想要往敬業的一個演員方向去發展的。你們可以給我任何標籤,我都無所謂,但是我就不要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上。”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反派杜明禮,讓人又愛又恨。
眉毛一挑,目露凶光,那股狠勁藏在他微揚的嘴角裡。
深藏柔情,不知所措,憧憬與失落流露在他的眼神中。
唱起京劇的他,腔調身段十足。為了這段戲,他足足學了一個月。
候場時絕不看手機,而是回看自己的表演,與導演交流學習,研究劇本和台詞更是他在劇組的常態。
那年春節,他是在無錫片場度過的,為的是「想感受一下過年自己在組裡的那種冷清感」。
憑此片獲得白玉蘭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的他,剛開始還不敢相信:一瞬間心跳加速,身體發軟,然後眼眶濕潤…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自傲,反而愈加謙卑:「如果說要走演員的這條路的話,你的姿態、你的心態得重新去調整,不是說你演所有的戲就必須得奔著男一號去演。
於是,便有了《大明風華》裡的朱高煦。
滿臉絡腮鬍,粗獷彪悍,好勇鬥狠,很多網友看了幾集後才反應過來:“這是俞灝明啊?”
就連他自己也調侃:“我有這麼難認嗎?”
沒錯,演員俞灝明又一次給了觀眾驚喜。
電視劇《你與我的傾城時光》裡的暖男顧延之,電影《八佰》裡的上官志標…都讓觀眾們接受了俞灝明「演員」的這個標籤。
當初,有不少人認為偶像派的俞灝明非科班出身,會敗在「演員」這條轉型之路上。但他心裡卻從未這樣想過:“你作為一個看客,看到我桌面上的籌碼相對少的時候,你會認定他很快就要輸了。但其實我心裡,沒有這麼認定。”
如今,那些曾經的質疑,大多已化作認可。
而他,也真正成為了演員。
02 他的昨天:浴火的少年
在成為一名被大眾認可的演員之前,他只是個外表帥氣的「國民弟弟」。
2007年,當時只有19歲的俞灝明就拿下了快樂男聲全國第六名,人氣爆棚,之後的發展也是順風順水。
出道首年,就發行了個人EP,第二年就成為《天天向上》主持團的一員。
2009年,電視劇《一起來看流星雨》中的端木磊一角更是讓他火遍全國。
也許是上帝覺得他成功得太容易了,2010年10月22日那天,上帝給了他一場劫難。
電視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拍攝現場的爆炸意外,使他嚴重燒傷。
那個偶像劇裡的貴氣公子端木磊不見了。
當時他全身燒傷面積39%,臉部額頭以下的皮膚都是紅色的,嘴巴被燒小了,肩胛骨和手臂外側傷勢特別嚴重。他的手甚至拿不起洗浴的花灑,稍微猛些的水力,都會衝破他的皮膚。
當看到自己那張紅色的臉時,他想的是“有沒有可能恢復得跟以前一樣?”
不確定,但可以肯定,這個過程是痛苦和漫長的。
搔癢,撕裂,疼痛,每時每刻都在折磨他。
在國外療養的日子裡,他才開始願意與外界接觸。因為,那裡沒什麼人認識他。
學英語,學做菜,練字,游泳…
“那個時候基本上沒有想到其他的事情,每天就玩。”
兩個多月後,他決定回國,那是場跨年飛行,落地時,剛好是北京時間2012年1月1日,一個全新的開始。不久前,他才剛過了24歲。
浴火重生的俞灝明,彷彿一夜之間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成熟大人。
在與自己對話的每個日子中,在一次次糾結與清醒中,實現了自我的和解。
多年後,他談起《一起來看流星雨》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
當時的溫度只有三四度,他穿著短袖跳進游泳池,跳了十幾遍,那時他後悔了:“為什麼要當演員?太苦了。”
但是,他依然感謝這部戲,因為這是他演員生涯開始的階梯。
很多媒體問他,回看當年的表演會不會覺得很夯?
俞灝明的回答讓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其實並沒有,我覺得那個時候演得挺好的,因為那時候我們是什麼樣的年紀做什麼樣的事情,那時的呈現是我們在那個年紀當中,表現出來應該有的樣子,對這個表演和角色的理解是應該有的樣子,所以我覺得很好。
他沒有用過的經驗來懲罰自己,相反,他活得更通透了。
傷疤已留,無須埋怨,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你的魅力,不在於靠你的衣服、你的髮型,或是你的妝有多好看,而是它真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東西。」
曾經的“高富帥”,現在的“實力派”,浴火的少年俞灝明,已涅槃重生。
03 他的明天:未知的百寶箱
百寶箱,這是俞灝明對自己人生的比喻。
很多事情,他都是被命運推著走的:“我當時基本上沒有大的計劃,雖然可能我心裡會有一個方向,但一直是見招拆招,走一步看一步的。”
對於自己轉型成功,他是比較慶幸的。
「那件事」之後,導演和製片方都看中了他的經歷,因為他會比同齡人更有想法,也能更好地理解角色,他認為,這是他的優勢。
他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演繹,讓角色更真實、更貼近生活,也更讓大家認同。
即便對演員這條路的發展有所憧憬,他也沒有想過40歲時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是「老戲骨」?還是「路人甲」?一切都是未知的,因為「改變永遠比計畫快」。
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平常心:「你特別用心,特別希望得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它可能不屬於你,但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當你慢慢耐心地去等待,它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關於未來,他只是有一個樸實的期待:「我更希望今後和我有關聯的不再是顏值、大火,而是實力、演技、甚至是影帝。」
曾經有人說,如果他不當演員,就不會經歷那場爆破戲。
也有人說,如果他不當演員,就沒有後來的杜明禮。
但是,世界上,從來沒有如果。
唯一能確定的是,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也不會有明天。
2012年,他在《其實我還好》這首歌裡寫道:
被故事選中 沒資格懵懂
就算沒觀眾 自己第一個被感動
我相信 到最後 一分鐘
太多不由衷 不過是歲月的內容
嘆氣過 再繼續 向前走
九年後,俞灝明,依然在自己的路上。
自信、從容地,走向他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