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於藍個人資料簡介

2023-07-02於藍

今天我們來回憶一位我的老鄉,女革命藝術家,她的經歷與李亞林,龐學勤很像,先做演員後做導演,再做領導,每行工作都做得很好,為人還很低調。

於藍,原名於佩文,女,著名電影藝術家,遼寧岫岩縣寫岩鎮人。 1921年生,1931年隨全家去瀋陽投奔祖父,又輾轉逃難北平,後寄居天津姑母家,懷著對革命的無限憧憬,17歲的於藍穿越封鎖線,步行幾千公里,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她還記得看到寶塔山的那一天,是1938年10月24日。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 1939年轉入婦女大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入魯藝實驗劇團為正式演員,是中共培養的第一代文藝戰士。 1949年在劇情片《白衣戰士》中飾演醫療隊長,之後在《翠崗紅旗》、《龍須溝》、《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林家輔子》等影片中擔任主角,成功地塑造了各種類型的婦女形象。

1940年,19歲的於藍與29歲的田方與在延安喜結連理,1952年4月出生的兒子田壯後來成為著名導演。

1951年在影片《翠崗紅旗》中飾演一名在低潮等待革命勝利的紅軍家屬,為當時的革命電影注入了更多人性內容。這部電影讓於藍當上全國政協委員。

1961年,於藍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小說《紅岩》的連載。不久於藍就先後接到歐陽紅纓和張水華的電話,三人決定將《紅岩》改編成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本改編卻整整用了兩年。

《烈火中永生》於1965年上映後轟動全國,江姐這一角色感動了千千萬萬觀眾,無數人從江姐身上獲得了鼓舞。片中最令人難忘的場面,是江姐和許雲峰共赴刑場,兩位老戰友以堅定的目光與同志們告別,而後相互攙扶著,步伐沉穩從容,一步一步邁向刑場。莊嚴的《國際歌》旋律在青山與松柏間響起,高天之上,白雲舒卷…多年過去,再看這個片段,觀眾依舊覺得激動。這是於藍最為輝煌、也感到榮幸的銀幕貢獻。

《革命家庭》中的周蓮一角使她獲得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1961年)最佳女演員獎。

 「文革」剛開始,她和田方就一同被打倒,兩人都被下放勞動,卻不准見面。 1971年,於藍在幹校勞動時不慎從屋頂跌下嚴重受傷,面部神經受損,她不得不告別心愛的舞台。 1974年,於藍的丈夫田方因肝癌逝世,享年63歲。令她悲痛不已;不久後,於藍又被查出乳癌晚期。也正是江姐堅定的信念,幫助藍挺過了災難和病痛。

1974年與王心剛、金徵源聯合主演戰爭電影《偵察兵》後,她開始學習導演,1978年,與李偉遠前往新疆,並聯合執導了兒童題材故事影片《薩裡瑪珂》 。雖然無法繼續從事心愛的演員事業,於藍的一生依然與中國電影牢牢連結在一起。

  1981年,於藍以花甲之年受命組建兒童電影製片廠,並出任首任廠長。按照規定,60歲應該退休了,但黨和人民需要去哪裡,她就去哪裡,沒有半點猶豫。她為開創中國兒童電影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

在於藍任廠長的那十多年裡,兒影廠的導演陣容可謂“豪華”,張藝謀、馮小寧、張建亞、謝小晶、田壯壯……這些後來蜚聲國際的導演,曾在兒影廠完成了他們最初的實習作品。十多年裡,兒影廠先後拍攝了多部兒童電影,這些電影溫暖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長。

其中,《四個小夥伴》獲1982年第12屆吉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應聲阿哥》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兒童長片獎;《少年彭德懷》獲1986年第6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協會成立,創立兒童電影“童牛獎”,次年增設小評委獎……直到80歲,於藍才從兒童電影製片廠正式退休。

 我們都不會忘記。無論是於藍或江姐,那些曾為國家做出不朽貢獻的革命者、奉獻者、堅守者,都會被銘刻在時代的記憶中,永遠閃閃發亮。

願敬愛的老藝術家於藍天堂安好,您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江姐紅梅。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

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