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去病,我是棄疾。
你有漢武,我卻無伯樂。
你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我也曾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你封狼居胥,飲馬翰海。
我卻只能鐵馬冰河入夢來。
霍去病
辛棄疾睜開雙眼,老淚縱橫,他不甘心,不甘心就這樣了此殘生,可最後只能夠吶喊三聲:殺賊!殺賊!殺賊!
至此,大宋的燈火終是被風吹雨打而熄滅。
辛棄疾
回首此生:
西元1140年,精忠報國的岳飛已經離世一年,這一年,淪陷於金人之手的齊魯大地,一位流傳千古的人物在此橫空出世,他就是辛棄疾。
涉世之初,他的家族自然也受到了金人的迫害,和金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因此儘管辛棄疾的祖父在金國為官,但心中依舊對金國充滿了憎恨,一心想要和金人決一死戰,只是苦於沒有機會。
祖父對金人的態度深深的影響了辛棄疾,後來他也在《美芹十論》中也寫到,自己年少時祖父常帶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祖父還曾帶辛棄疾兩次去燕京探訪軍情,觀察金朝的地形情況,為以後收復失地做準備。
燕京就是如今的北京,這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祖父的帶領下,辛棄疾也親眼目睹了金人統治之下,漢人活得有多麼的痛苦和屈辱。也是從那時起,驅除韃虜,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在這個少年的心中萌了芽。
金國
辛棄疾少時拜毫州劉瞻為師,劉瞻也是金朝的官員,他的詩賦常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想必他的思想也深刻的影響了辛棄疾。
之後,辛棄疾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他的才氣並沒有在科舉考試中展現出來,兩次都落榜了。
也許,我們也要感謝他的兩次落榜,讓我們多了一個傑出的愛國詞人,天才般的軍事家,而不是一個平庸的金朝官員。
辛棄疾自幼文武兼修,練得一身好武藝又能寫一手好文章,在兩次科舉考試不後,辛棄疾放棄科舉,一心求武,廣交各方豪傑,日夜思索如何收復家鄉。
公元1161年,正處加冠之年的辛棄疾。
在這一年,他目睹了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長途作戰也導致了金人的後方禍患滋生,早已經無法忍受金人壓迫的漢人,終於奮起了反抗,一時間很多起義勢力就此揭竿而起。
辛棄疾等待多年,此時終於等到了自己報國的機會,毅然決定起義抗金,一時間就集結了兩千餘人。
之後他帶著自己的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但他因是文人出身,初期並沒有引起起義軍首領耿京的重視,只讓他做了一個掌管印信的文官。
跟隨辛棄疾一同投靠的,有一名叫做義端的和尚,原本也是一股起義勢力的頭領,和辛棄疾的關係也不錯,這才一同投靠了耿京。
義端原本就是一個不受清規戒律的和尚,在耿京的起義軍中,他又受不了當差的苦,於是就想要投靠金人,以求得榮華富貴。
義端和辛棄疾關係很好,剛好辛棄疾又執掌印信,他就趁辛棄疾不注意的時候偷走了義軍帥印,想要到金人處求賞。
耿京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的生氣,當即就捉拿辛棄疾問罪,畢竟人是辛棄疾帶來的,因此他也是理屈詞窮,無可辯白。
於是,在公元1162年的某個夜晚,在濟南郊區。
皎皎月光之下,一名少年正在追著一個和尚。這少年正是辛棄疾,這和尚正是義端。
這一追就是兩天整,眼見已無路可逃,義端回頭,提刀欲做最後的掙扎。
辛棄疾一個側翻,劍光同時閃過,義端人頭落地。
辛棄疾嘆息了一聲,輕輕拭去了劍上的血。
當義端的頭顱被扔到耿京面前時,義軍陣營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歡呼。
幾乎在義端事件發生的同時,金人內部矛盾爆發,一把手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乾掉,金軍開始向北撤退。
辛棄疾很有政治遠見,他向耿京建議,主動與臨安當局聯繫,利用這個機會光復中原。
可是,當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的時候,卻聽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出賣而死,起義軍一時群龍無首,潰不成軍。
辛棄疾大怒,帶了五十悍騎,飛馳到叛軍軍營,一路上斥候崗哨無人敢攔。到了主將軍帳,劍挑帷幕,張安國正與金軍將領飲酒慶祝。
辛棄疾怒目圓睜,大聲疾呼張安國,張安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辛棄疾見勢,立即讓手下將張安國綁住。
出了大帳,辛棄疾看著四周圍起來的士兵,他毫不畏懼的數落張安國的罪行,痛斥金軍的無恥與殘暴,號召大家歸宋,當即有一萬多人跟隨辛棄疾離開,剩下原來是耿京隊伍的叛軍則一哄而散。
辛棄疾押解著張安國到南宋領地將他斬首示眾。
那一年辛棄疾才二十三歲。
至此,他威震天下,名聲大噪,
按理說,這樣的軍事人才,必堪重用,沒想到,最終的結果卻是,辛棄疾被宋高宗任命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西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受不了打擊,最後選擇退位,將皇位傳給繼子趙昚。自己躲在了後宮,沉迷書畫。
新上任的宋孝宗,被後世譽為全宋最有作為的帝王。
山河破碎,金賊猖獗。登基首日,孝宗便立下誓言:統一南北,收拾河山。
一個月後,朝廷派出了主戰派大臣張浚,率領數十萬大軍,與金人決戰於宿州符離。
張浚身先士卒,將士奮勇殺敵,百姓眾志成城,但仍然改變不了全線潰敗的命運,南宋幾十萬大軍,僅生還千餘人。
戰報傳回京城,孝宗皇帝全身發軟,從此不敢再戰。
正在江陰的辛棄疾,聽說宋軍大敗,朝廷對金俯首稱臣,心潮澎湃,難以平靜,寫下《美芹十論》,分析軍事形勢,說明失利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希望大宋君臣重拾信心,再度伐金。
孝宗收到後,只是淡淡一笑,未置可否。辛棄疾的一番苦心,就此付諸東流。
公元1168年,辛棄疾任期已滿,調任建康府擔任通判。
毫無疑問,辛棄疾對此沒有任何興趣,閒暇之餘,便經常填詞寫賦。
官場應和,慷慨激昂: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登臨遠眺,卻倍感惆悵: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在詩詞創作上的影響力,再一次成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公元1170年,宋孝宗傳旨召見辛棄疾。
為了這次拜見,辛棄疾準備得相當充分,也充滿了信心,從戰事素材的收集,到著裝的禮儀,再到說話的語氣,都考慮得非常仔細,甚至哪一句該重音,哪一處該停頓,他都一一做了標記。
可惜的是,他在延和殿提出的「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練民兵以守淮」的觀點,都沒有被天子採納。
好在時任宰相虞允文,頗為愛才,在他的積極爭取下,辛棄疾還是留在了臨安,擔任司農寺主簿,負責後勤事務和糧農事宜。
辛棄疾心有不甘,又寫下《九議》,就朝廷選人用人、國防建設、遷都選址、民族團結等獻計獻策,依舊石沉大海,查無音訊。
懷才不遇,壯志未酬,自然會在淺斟低唱間流露:
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
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辛棄疾自步入仕途後,一生被任免37次,罷免後又起用,起用又被貶官。
在這仕途宦海中,一心金戈鐵馬的他屢不得志,鬱鬱寡歡,唯一能多聊以尉籍的,只有聽曲填詞。
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朝廷不願意作戰,官員願意和平,再加上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使得他最高只做到了四品龍圖閣待制,話語權十分有限。
到了六十五歲的時候,辛棄疾登臨北固亭,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感嘆自己壯志難酬。
寫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公元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府赴任。
可是等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 不久後就帶著自己的愛國之心和憂憤的心情永遠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