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簡介(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張遼)

2022-11-20張遼

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後人。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此後,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勳。洞察敵情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於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進軍江淮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襲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皆披靡。在東吳撤軍時,張遼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凌統等,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諫柄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人物評價:

曹操:武力既弘,計略週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禦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曹丕:此亦古之召虎也。

朱元璋: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將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

羅貫中:諕殺江南眾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才聞乳母低聲說,夜靜更闌不敢啼。

曾國藩: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

軼事典故:

張遼止啼

在西元215年的合肥之戰,雖然孫權帶領十萬大軍,以及呂蒙、甘寧、陳武、徐盛、宋謙、潘璋、賀齊、凌統、蔣欽等眾多的東吳名將一起進攻合肥。但是,張遼率領800人衝陣東吳十萬大軍,使得孫權以「走登高塚」的方式逃命,張遼突出重圍之後,為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圍的將士們而再次沖進入東吳十萬大軍。猛將眾多的東吳軍隊都無法擋住張遼,最終,被張遼擊破而敗走。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啼哭不止,小孩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 來嚇唬小孩。

唐朝李翰所作的《蒙求》收錄了「張遼止啼」 的典故。該典故也被《太平禦覽》收錄多達3篇(卷二百七十九,即兵部十;卷四百三十四,即人事部七十五;卷四百八十八,即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而在日本,民間流傳著「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該俗語,是緣於唐朝、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使得「張遼止啼」的典故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民間興盛了數百年之久。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戰,該俗語在日本民間的盛行地位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公私分明

當年,關羽暫時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為好友,曹操便派張遼以關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尋問關羽的去留之心。關羽表示只會跟隨劉備。因為是曹操要問 ,所以,張遼不得不回复,並因此感到為難:若說實話,怕曹操殺關羽;若說假話,不是事君之道。張遼沉思良久,嘆息道:「曹公,是君父;關羽,是兄弟(君父是對君主的尊稱,與臣子相對應)。」最終,張遼在擔憂關羽安危的同時,依然堅持履行臣子的責任,而且,張遼也為關羽擔保「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張遼此舉,不但使得他與關羽之間的私人情誼得到了後世文人的千古傳頌,而且還被後世認為是臣子們恪守責任、能識大體的榜樣,如南朝宋左僕射劉穆之曾說:「我蒙公(指劉裕)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尚書右僕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

顧全大局

張遼與李典、樂進素來不睦,甚至與李典有舊日的仇怨(昔日,張遼所在的呂布集團、李典所在的​​乘氏李家,雙方曾經展開激烈廝殺,血債累累:呂布集團本來已經數次戰勝曹操,但因蝗災大起,呂布集團缺糧,求助於乘氏李家。擊破。不計前嫌地邀請李典共同出戰。李典也同樣展現了顧全大局的風度,願與張遼一同出戰。

改過自新

張遼曾在呂布集團當中與曹軍舊將們慘烈廝殺,因此,他與於禁、樂進等人不和,也是合情合理。

然而,有一次,張遼卻與他的護軍武週產生了矛盾。於是,張遼來見揚州刺史溫恢,希望請胡質擔任他的護軍。胡質以生病為藉口,推辭了任命。張遼、胡質出屋之後,張遼對胡質說:「我非常地器重你呀,而你為什麼要如此辜負我呢?」胡質說:「古人管仲、鮑叔牙相交:管仲在生意分紅時取走了很多,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貪心的人;管仲在參軍打仗時常常逃跑,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膽小的人;聽聞詆毀管仲的流言,鮑叔牙不會相信那些流言。您的信任呢? 這才是我不願就職的原因啊。

觀陣料敵

根據《三國志》記載,張遼非常善於行伍之間的審時度勢──觀陣料敵。

建安六年(201年)在東海郡,依照《張遼傳》,張遼傳看到昌豨軍陣射矢漸稀而斷定昌豨猶豫。後來,果然如張遼所料,昌豨有動搖之心,遂被張遼勸降。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白狼山,依照《武帝紀》、《張遼傳》,張遼看到烏桓軍陣尚未整齊而力勸急攻。後來,在張遼的勸戰之後,然後有了曹操的決定、張遼的遂擊、白狼山之戰的輝煌戰果。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社,按照《張遼傳》,張遼傳》,張遼看到夜間的火勢而斷定謀反者以動亂人。後來,張遼針對謀反者的以動亂人,實施了以靜制動,平定了軍中的夜間謀反。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依照《張遼傳》、《潘璋傳》,張遼沒有在難以觀敵的夜色中實施夜襲,而是等到太陽升起,才發動突擊。最終,張遼實現了攻敵於「諸將不備」、攻敵於「眾不知所為」。

在東吳軍隊撤離合肥時,依照《甘寧傳》,「張遼覿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張遼先觀察敵情,然後率兵追擊。後來,張遼「幾復獲權」。

後世地位: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歷代尊崇。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遼。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名列其中。

另外,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來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