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大家都追了嗎?
之前我們寫了:刷完四集《顯微鏡下的大明》,同事連夜下單金華火腿!戚薇帶貨實錘
這個原本發生在徽州的故事,經過改編後發生在了金華。
劇中的地點,網友一一找到了對應:金安八縣就是金華八縣,仁華=金華,攬溪=蘭溪,五江=浦江,同陽=東陽,萬成=義烏,三水=武義,大豐=永康,山平=磐安#諧音梗用得很溜啊#
劇集選了六案之一“絲絹案”,講述了算學天才帥家默(張若昀飾)從縣衙稅簿中意外發現仁華縣承擔了周圍七縣此前百餘年的絲絹稅負,由此開啟從縣衙到府衙乃至更高行政單位的撥亂反正之路。
衝著精良的製作,很多人追劇追得上頭,但也有些人反饋:《大明》有些燒腦,很多台詞需要高度集中註意力,有些難懂。
其實,要看懂《大明》並不難,追劇要先抓住這三個關鍵字:絲絹稅、丈田、魚鱗圖冊。
男主帥家默,一開場就在給村民丈田,他不只是數學家,還是個古代的地理測繪工作者。
人丁絲絹稅的開端:也是因為丈田。
在為村民丈田時,帥家默發現田畝和田契對不上,就想去查看魚鱗圖冊,結果在查金安府帳冊時,意外發現了人丁絲絹稅的疏漏。
什麼是魚鱗圖冊?劇裡也有做一些解釋。
所謂魚鱗圖冊,就是官府為徵收賦稅,把每一土地進行編號、繪製圖形、確認產權,全部登記在冊。因圖上地塊排布狀如魚鱗,所以得名。
在傳統農業社會,國家的稅收主要來自土地,魚鱗圖冊作為課稅的依據。
目前劇集已播出過半,劇情又在第六集,來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帥家默對人丁絲絹稅刨根問底,從而引出了當時的大背景:張居正在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
起初,巡按禦史劉景看了帥家默的狀紙後,以雜亂無章為由駁回,後來,他看到附在另一版狀紙後的邸報後,態度立刻變了,並臨時決定把巡按察院設在攬溪。
劉巡按此舉,只因為他看到邸報上,張首輔在閩地搞清丈隱田——所以,他看似是幫帥家默查人丁絲絹案,實際上,他是想以此為突破口,查攬溪的魚鱗圖冊。
絲絹案代表稅賦不均,稅賦不均代表各縣就得依照比例重新分配,這可不就得查閱魚鱗冊,並重新清丈土地了麼?
而透過“清丈”,不少「隱型」田地被查出來。
劉巡以希望以仁華此例為典型,做出政績後,被張首輔重用。 #是不是很熟悉#
《顯微鏡下的大明》,說的不只是絲絹案,還有張居正改革一事。
所謂不公,不僅是縣與縣的不公,更是地主與老百姓間的不公。
而看到這段劇情後,許多杭州的觀眾,特別是一直關注小時新聞和錢江晚報人文讀本的讀者可能會反應過來:攬溪,莫不就是蘭溪?歷史上,蘭溪的魚鱗圖冊也是出了名的,目前正在杭州國家版本館展出。
記者隨即和原著、編劇馬伯庸方面核實,對方表示,的確在創作的時候,有參考蘭溪保存的明代魚鱗圖冊。
展廳裡的蘭溪魚鱗圖冊,林作禎攝。
魚鱗圖冊這一「土地普查」方式,始於南宋。紹興年間,官府對每一寸土地邊界、所有人進行詳細普查。這與宋代的土地政策、納稅制度變革有關。
浙江蘭溪是最早推行的地方之一。
作為三江交會地,蘭溪上下游連通江西、安徽、杭州、金華等地,自古繁華,蘭溪在歷史上曾多次攢造魚鱗圖冊。
《蘭溪府治》中的蘭溪縣圖。城建在三江交會處。
宋史記載,南宋起蘭溪曾進行魚鱗冊的攢造,明初魚鱗冊從兩浙推廣到全國,而在清朝同治年間,太平天國的戰火幾乎將官府所藏簿冊焚毀殆盡。
戰後,蘭溪縣進行了古代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土地普查」。
這項工作是由一個叫做「清賦局」的機構負責的。他們踏遍蘭溪每一寸土地,為每一塊土地編號,給每一塊地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最終形成889冊的同治蘭溪魚鱗片冊。
在蘭溪市檔案館,保存著746冊蘭溪魚鱗圖冊,很長時間裡,這批珍貴的檔案一直“深藏閨中”,未被系統地整理與研究。
蘭溪魚鱗圖冊,胡鐵球供圖。
2013年,時任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湧泉、教授胡鐵球一起籌建「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
過程中,他們注意到浙江有大量魚鱗圖冊,開始了蒐集整理工作。李義敏是張湧泉教授的博士生,他的博士論文以浙江魚鱗圖冊為研究對象。為了這批文獻,多年來三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2022年,長期秘不示人的《蘭溪魚鱗冊合集》終於掀開神秘的面紗,在杭首發,張湧泉、胡鐵球、李義敏共同擔任主編,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蘭溪魚鱗冊合集》,胡鐵球、李義敏、張湧泉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
怎麼看魚鱗圖冊呢?
例如「號字一百六十五號」這塊地,「號字」代表它在「號」區域──魚鱗冊中,全縣的土地用《千字文》編號,依序是「金生麗水,玉出昆岡。這塊地就位於“劍號巨闕”的“號”,代表蘭溪城區十坊。後面的“一百六十五號”,是該地塊在十坊排在165號。
蘭溪魚鱗圖冊“號字一百六十五號”,胡鐵球供圖。
如此,每一塊地都有了獨一無二的編號,編號本身也隱藏著空間位置的資訊。就像今天我們的身分證號,以330開頭的人是浙江人,3301代表籍貫是杭州市;3304則代表嘉興市。
除了編號,魚鱗圖冊上還詳細記錄了這塊地的具體信息:坐落於“後官塘”,戶主是“趙祠”,地塊的形狀是兩個矩形疊加,面積是四畝二分,東西南北各到哪裡…
古代筆記小說,談到家庭富裕常說「良田千公頃」。怎樣的「千公頃」?這樣的大戶人家,魚鱗圖冊中可以看到。
還是這個“號字一百六十五號”的戶主“趙祠”,這並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祠堂,也就是說該土地屬於趙家宗族共有。
這個趙家不一般。
李義敏博士和團隊成員整理同治蘭溪魚鱗冊資料,實地走訪蘭溪古城,利用GIS技術將一塊塊土地像拼圖一樣拼回去,復原了蘭溪城區的魚鱗總圖。他們發現,屬於「趙祠」的地產,分佈在城區的四坊、五坊、六坊、九坊、十坊,遍及大半個蘭溪城。
趙氏在蘭溪城區十坊的房產分佈(李義敏等製作),圖片屬於學術成果,尚未公開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除了趙家,蘭溪還有個大家──章家。
明代蘭溪最有名的官員是章懋。他在成化、弘治年間為官,去世後諡號也是文懿。 「章文懿公」是著名的大儒,辭官後在楓木山講學,學生眾多,被稱為楓山先生。餘姚王陽明曾到蘭溪求教,在詩文中稱他為「楓山老」「楓山師」。
離趙家的「號字一百六十五號」不遠,「號字一百四十八號」這塊地,戶主是「章楓山祀」,土名是「章祠」。
400多年過去,章家不斷繁衍,子孫代代分家,分掉的房子也許已經換了幾姓,周圍「章府裡」的地產,從149號到157號,房子主人很多卻姓範、徐、嚴、王等。
但是「章楓山祀」所有的土地,作為章家子孫祭祀的地方、共有的財產,到晚清時依然存在。
今天,蘭溪雲山街道天福山社區還有章府裡,保留了章家當年的榮耀。
裳字一千七百八十七號,戶主是章文懿。胡鐵球供圖。
在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魚鱗冊,看到古代基層社會各個層面的訊息,例如土地產權制度、農地制度、灌溉水利、土地交易、賦稅徭役、宗族關係、環境變遷…
看了這篇《魚鱗圖冊》使用守則,再看《顯微鏡下的大明》,關於古代田地的那些事,理解起來就清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