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熱播時,連帶著被網友討論的,除了張頌文在劇中的傳神演技,還有他成名之前的各種心酸經歷。
因為,這個年近50,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了將近20年,才終於被觀眾所熟知的演員,早就將自己活成了一個不可取代的「符號」。
至於這個「符號」背後究竟有何意義,咱們還得從他籍籍無名時的那些「苦行僧」生活,細細說起。
一、草根出身,沒有表演工作就認真生活
近兩年,說起“草根明星”,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王寶強和岳雲鵬,作為貧苦人家出身的名人,他們早年間經受的苦難,賺取了大眾足夠的眼淚。
而同樣是草根出身的張頌文,卻鮮少在媒體面前提及,他生於農村,13歲喪母,16歲工作,23歲就輾轉多個職業,還做過5年導遊的豐富閱歷。
張頌文最常跟大家提及的是,發生在24歲的故事。
當時,他隨口跟同事說,自己想做導演,但到了這個年紀,一切都只能瞎想。同事卻一本正經地說,張藝謀28歲才開始學電影,為什麼不可以?
這句話,讓原本打算認命的張頌文辭去工作,義無反顧地從家鄉廣東,踏上了遠赴北京的追夢之旅。
自此,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就成了張頌文的心之所向,但普通人的追夢之旅,總是會伴隨著一系列打擊。
辭掉工作到了北京以後,他才知道,自己想報考的導演專業三年才招一次生,而他去的那一年,此專業恰好停招。
於是,張頌文就報了一個表演訓練班,改學每年都有招生名額的表演專業,沒想到學了半年之後,還真對錶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只可惜,濃厚的興趣並不能消弒自身的不足,他濃重的口音、偏矮的身高和平凡的長相,一度成為他表演路上的絆腳石。
即便是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之後,老師還是會告誡張頌文:“四個月之內,普通話過不了一級乙等,就得自動退學。”
等到他含了無數顆石頭,解決了口音問題,以為自己的表演事業終於要正式開啟的時候,現實的打擊再次接踵而至。
先是讀書期間,沒有一次被劇組選中,再是以專業第一名成績畢業後的三年裡,接連見了800多個劇組,卻都被拒絕了。
最後,連在北京生活都成了問題,逼得他只能到菜市場買爛菜葉子,到偏遠的郊區租住平房和當地的農民當鄰居。
這些在一般人看來極為心酸的經歷,張頌文提起的時候,臉上總是掛著笑意。
他說,他並不覺得自己過得有多苦,相反,正是有了更接地氣的生活,他才能遇見那些最真實也最有故事的人群。
所以,在被娛樂圈「排斥」在外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張頌文並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就此放棄表演。
不被劇組看見,他就退居二線教表演;不能做主演,他就隱瞞身份做群演;實在沒有跟表演相關的工作可做,他就認真生活。
從張頌文「苦行僧」般的生活經歷中,我看到了人生最「療癒」的那一面——他堅信,生活經驗的累積,會給一個演員的演藝生涯,提供大量的養分。
這也是為什麼,當機會終於垂青張頌文時,即使只是一個配角,他也能讓無數觀眾領略到他的演技。
二、用演技征服觀眾,終“大器晚成”
2016年,40歲的張頌文已經在演藝圈裡摸爬滾了13年。
這一年,他演出了兩部電影,一部是婁燁導演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另一部是一位新人導演的《西小河的夏天》。
那時,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演藝生涯將會迎來巨變。
但這兩部電影接連被斬獲的獎項,還是讓張頌文在2019年,成了一位在業界「小有聲名」的中年男演員。
而他的工作,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肉眼可見地增多,這其中,就包括之後那部讓他徹底走紅的《隱密的角落》。
因為這部劇的爆火,無數觀眾都在2020年的夏天知道了,娛樂圈裡有一個名叫張頌文的男演員,直到44歲才「大器晚成」。
而他也憑藉著在劇中精彩的表演,直接趕上劇中的其他幾位主演,一舉拿下了該劇演技排行榜的第一名。
至此,張頌文就成了「演技派」的代名詞。
尤其是他在劇中失去女兒後,蹲坐在餛飩攤上哭著吃東西的那場表演,時至今日,仍會被許多觀眾提及。
這之後,兼具實力與熱度的張頌文,又受邀在熱門綜藝《我就是演員》中,擔任表演指導。
在名師雲集的節目裡,他的表現毫不遜色,不僅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選手們的表演問題,還能駕輕就熟地站在舞台中央,給觀眾們來一段即興表演。
就連一向毒舌的李誠儒,看了他的表演都讚不絕口,可見張頌文的演技,是多麼地有魅力。
但是,再有魅力又能如何?這個為流量主導、被顏值左右的娛樂圈,似乎早就不是一個憑藉演技論實力的地方了。
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儘管張頌文一直在展現自己的實力,卻一直沒有改變被觀眾忽略的現狀。
就在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大器晚成」的中年男演員,終究要被時代所淘汰的時候,2023年初,一部《狂飆》再次讓張頌文火出了新高度。
在這部沒有流量演員、沒有小鮮肉和小花出演,更沒有狗血劇情,只有無限趨近於現實的劇集中,觀眾真切地感知到了,藝術和現實之間的關係。
這其中,不只有編劇的功勞,更有包括張頌文在內的等一眾實力演員的貢獻。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張頌文這麼富有層次感的表演,觀眾根本不會對高啟強這個反派人物心生憐憫,更不會在長達39集的劇情中,跟一個反派頻生共鳴。
張頌文之所以能夠超越非黑即白的臉譜化程式,把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大反派,演得如此出神入化,歸根結底,離不開一個「真」字。
而這部劇的爆火和張頌文的再度翻紅,也無所不在表明著,娛樂圈需要這樣的“真”,娛樂圈也需要張頌文。
三、娛樂圈需要張頌文,他在「講究人」的路上,越走越遠
事實證明,娛樂圈需要張頌文——不同於大多數演員浮在半空中的表演,他在鏡頭前的一舉一動,總是能讓人清楚地感知到「真實」和「講究」。
在《狂飆》中,網友最常提及到的一場戲是:做魚販子的高啟強,在攤位上被人叫喊後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從魚缸裡撩起了一捧水,快速地洗了洗手。
這個動作,讓人瞬間相信,劇中的高啟強,就是一個常年出沒於菜市場的魚販子。
被人問到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張頌文不假思索地說:我在菜市場上見過,賣魚的人就是這麼做的。
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句回答,卻一語道破了他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與思考。
人生經驗對於張頌文演藝生涯的幫助,始於他在北京電影學院的面試考場上。
他在訪談中講述過,如果不是有5年的導遊經驗做支撐,助力他在考場上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導遊形象,個子矮、長相醜,口音又重的他,根本不可能通過面試。
因此,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以後,他一直把麵試考官那句「藝術一定是來自生活」的話語,謹記在心裡。
成為演員之後,不管是無戲可演,還是紅得發紫,張頌文從來都沒有忘記從生活中汲取養分,他堅信,做好一個演員的前提,是先做好一個真人。
這一切,在他的那部紀錄片《我和另一個我》裡,都被如實地記錄著。
如果你看過這部10分鐘不到的短片,你一定會忍不住地感嘆,娛樂圈裡竟然還有如此講究,如此接地氣的演員。
以至於,只要換一個造型混跡在人群裡,他就可以扮演任何一個他想扮演的人。
而那些早就和張頌文處成朋友的農民們,也會詬異地表示:相處了這麼久,我怎麼就沒有發現他是個明星?
不過,張頌文對錶演的講究,並沒有止步於展現生活,如果你仔細去看他的表演,就不難發現他對於現實生活的超越。
這一點,體現在他精湛的演技上。
拿《狂飆》中的高啟強舉例子,張頌文單是透過眼神,就能展現出這個角色在不同時期的性格特徵。
身為魚販,努力生活卻慘遭霸凌時,他的眼神卑微又不失純良;無奈黑化,淪為黑幫但良心未泯時,他的眼神憂鬱但多了硬氣。
直到後來徹底迷失,成為了道貌岸然的高階主管,他的眼神中則充滿了凶狠和陰戾。
如果說,一般人的蛻變只能透過時間來展現,那麼張頌文對人物的塑造,於無聲處盡是演技的展現。
這就是為什麼,觀眾從他的表演中,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實,又能領悟到些許生命的真諦。
結語:張頌文,已經活成了一個“符號”
趁著《狂飆》的熱度,當我們再次談論張頌文的時候,我們會討論他懷才不遇的前半生,也會討論他對演藝事業的一路追尋,更會討論他那讓人無可挑剔的演技。
他的名字,會自然而然地讓大家想到,一系列讓人或悲或喜或覺得勵志的成長故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頌文已然活成了一個能夠代表「草根逆襲」、「大器晚成」、「演技傍身」的符號。
曾幾何時,這個符號在流量為王、顏值至上的娛樂圈裡,被拒絕、被遺忘、被忽視。
但張頌文的堅持,也很好地證明了,他已經在另一條「講究人」的路上,越走越遠,而《狂飆》的又一次爆火,也無所不在表明著,娛樂圈非常需要像張頌文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