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候,蔡國有個著名的醫生,名叫扁鵲。有一天,扁鵲見到蔡桓公,就說:“大王,您有病了,病在皮膚裡。現在不及時醫治,恐怕將來要加重。”蔡桓公說:“不用治,我沒有病!”扁鵲見他固執,沒說什麼就走了。蔡桓公說:“當醫生的就願意給沒病的人看病,想用這個辦法來顯示自己的本領。”
十天以後,扁鵲來見蔡桓公,說:「大王,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裡了,再不及時醫治會更嚴重!」恆公仍然不理,而且很不高興。扁鵲又走了。
過了十多天,扁鵲見到蔡桓公,又說:「大王,您的病已經發展到了腸胃,再不治就危險了!」恆公仍然不理不睬,而且生起氣來。
又過了十多天,扁鵲來見蔡桓公,看了幾眼,轉身就跑。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追問。扁鵲回答:「一個人生了病,病在皮膚、肌肉、腸胃的時候,都有辦法治好,但是病到骨髓就難治了。現在,大王的病,已經發展到了骨髓,我沒有辦法醫治了。
五天以後,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扁鵲知道他的病已無法醫治,早就跑到秦國躲起來了。蔡桓公最後病死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成語“諱疾忌醫”,意思是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有時也用它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宋·朱贏《與田侍郎書》:“此須究其根源,深加保養,不歸咎求節,諱病忌醫也。”
時過境遷,科學的快速發展雖然已經到了新世紀,但諱疾忌醫的悲劇還沒有謝幕。這種情況依然相當普遍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有的還釀成了嚴重的後果。在人的一生中,生病是難免的,必須藉助醫生和各種醫療手段的幫助,包括健康指導和治療。人生只有一次,諱疾忌醫,是人生旅程中最危險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