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今河北任丘郭鎮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都在民間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齊、趙、衛、鄭、虢、秦等地方。他品德高尚,醫術精湛,針藥並施,精通內科、婦科、五官科、小兒科等。扁鵲是先秦時代良醫的共名,良醫稱扁鵲歷史久遠,扁鵲的鵲是有靈性之鳥,是主管貶石的官,以此稱為扁鵲。 70年代,山東微山縣兩城山曾出土四塊東漢畫像石,一幅浮雕為半鳥半人像,胸以上人身,胸以下是鳥身,手持石針,舉手做針刺狀,被學者稱為「扁鵲行針圖」。
從史料記載,除了黃帝時代有扁鵲外,又有相距數百年的幾個扁鵲,以及在全國多個地方遺有扁鵲墓,學術界支持扁鵲是古代良醫統稱的看法。自從司馬遷《扁鵲倉公列傳》紀傳秦越人以後,醫學上論述扁鵲,即是公元前至世紀的秦越人扁鵲。扁鵲的醫術承傳於長桑君。長桑君是春秋時代人,長桑君也體認到扁鵲的人品和才幹,相識十年以後,長桑君把一些醫學禁方傳授給扁鵲。扁鵲求仁得仁,獲得乃師真傳。扁鵲在行醫中,累積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卻不為功名利祿所縈懷,展現了他的德懿風範。
春秋之際還是巫醫並行的時代,出於對學術真理性的執著的醫德,以及他個人行醫的經歷,他抵制巫術,反對迷信鬼神。扁鵲把經絡的知識和臨床經驗結合而創立了四診。扁鵲以望聞問切診病,尤以望診和切脈稱。扁鵲曾以針灸為主救虢國太子的「屍厥」病,讓太子起死回生,成為二千多年來醫家傳教頌仰的典例。他分三段而治,首先讓他的弟子子陽,外取三陽五會之穴,以針砭為治,使昏迷的病人甦醒,次令弟子子豹以熨灸之法,配合溫經祛寒之湯劑,用後病人已能自行坐起,之後又投湯劑,調理陰陽瘦後復元,治虛贏少氣,虢國太子終得康復,扁鵲救治虢國太子,聲名遠揚。
後世以扁鵲為醫學聖人,將他與黃帝、岐伯、仲景並稱為「醫家四聖」。河北任丘縣郭州鎮有扁鵲廟、扁鵲墓、扁鵲故宅等遺跡,又把一座山命名扁鵲山,扁鵲廟前的大石橋改名「回生橋」。歷代王朝追褒先賢,也封祭扁鵲。北宋仁宗時封扁鵲為神應侯,並在開封建扁鵲廟。元代陶宗儀《南村輟學》又稱扁鵲為神應王。在明代,將北京三皇廟改為先醫廟,主供伏羲、黃帝、神農,兩慶列曆代名醫位,扁鵲為東龐第一位。扁鵲為藥師和醫師們所崇拜,扁鵲的生日是4月28日,醫藥人員在此日燒香祭祀,並尊扁鵲為天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