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時期的文人墨客,也是一位英勇的軍事將領;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戰士。他就是辛棄疾,被譽為“少年將軍”,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在人們的口中流傳。
辛棄疾的武功,是他一生中的一大亮點。他的軍事才能,讓他在戰場上屢次立下赫赫戰功。他的智謀和勇氣,讓他在戰場上屢戰屢勝,他的軍事才能,讓他在戰場上屢次立下赫赫戰功。
1161年,完顏亮率金兵南下侵宋,當時年僅21歲的辛棄疾決定投筆從戎,為此他在家鄉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起義隊伍,投奔耿京。但隨著金軍不斷滲透起義軍,張安國在巨大誘惑面前沒有堅守住底線和原則,最終選擇了背叛起義軍,張安國趁耿京不備,與他人合謀將耿京殺害。部分將士跟隨張安國一同叛逃外,其餘大部分兵馬都四散而去,得知自己的好大哥遇害,起義軍也散夥了,辛棄疾萬分悲痛。
辛棄疾決定,要斬殺張安國,以洩心頭之恨,可當時辛棄疾手中根本沒有兵馬,而張安國已經被金國封為濟州(今山東鉅野)州官,手中有兵馬5萬餘人。
正常來講,想要斬殺張安國是絕對不可能的,可辛棄疾已經徹底怒了,他決定孤身獨闖敵營捉拿叛徒,辛棄疾就帶著50餘名輕騎兵來到了濟州,生擒張安國。辛棄疾並沒有立即殺了他,而是把他帶到了建康行營,最終南宋朝廷經過審理,將張安國砍頭示眾,叛徒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不過,歸順南宋朝廷的辛棄疾並沒有得到重用,誰也沒想到剛剛23歲的辛棄疾竟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巔峰。辛棄疾主戰,建議及時收復失地,但南宋朝廷卻主和,只願意維持現狀,由於辛棄疾與南宋朝廷的路線相悖,所以他自然不會被重視。後來當辛棄疾42歲時,更是遭到同僚排擠不得不辭職回家賦閒。
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裡,辛棄疾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間閒居,內心苦悶的辛棄疾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他一邊飲酒一邊創作詩詞。
1207年10月3日,壯志難酬的辛棄疾在悲憤中去世,享年67歲,獲賜諡號「忠敏」。據說,辛棄疾在臨終前曾大聲疾呼:“殺賊!殺賊!”
也是在這20多年時間裡,辛棄疾創作了大量流傳千古的詩詞,他以筆為劍、以酒為血、以夢北伐中原…
縱觀兩宋三百一十九年歷史,辛棄疾可以說是文人裡最能打的,也是武將中最能寫的,而辛棄疾的武力值之所以沒那麼出名,主要是他的文學造詣太高,以至湮沒了他那輝煌的戰績。
辛棄疾的文學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詩歌,詞章,都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卓越的藝術才華。辛棄疾一生,作了無數的詞,傳世足有600多首,影響較大的有《青玉案·元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西江月·遣興》、《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冠絕兩宋,被後人稱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他的詞作,尤其是“青玉案·元夕”和“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被譽為詞壇的瑰寶,至今仍被人們傳誦。
然而,辛棄疾的文治並不僅僅體現在他的文學成就上。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他的軍事才能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在戰場上,以智勇雙全的姿態,屢次擊敗敵人,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
總的來說,辛棄疾的文治與武功,都是他一生中的一大亮點。他的才華和勇氣,都讓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誦,他的精神,至今仍在人們的口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