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並立,曹丕建國後用「魏」為國號,而「魏」的封號源自曹操的魏王封號。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那為何曹操被封為魏王,而不是齊王或者楚王,「魏」的封號有什麼來源嗎?
封號來源
在中國古代,臣子的功績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朝廷往往會採取封爵的方式給予嘉獎,並準許後代可繼承其爵位,而爵位封號的來源往往與被封臣子的封地有關,如楚漢之時,韓信攻下齊地向劉邦討要齊王封號,劉邦建國後,韓信被封楚地,於是又改封韓信為楚王。
曹操「魏王」封號來源
官渡之戰後,曹操擊敗袁紹,並攻下鄴城,而曹操的封地也成了以鄒城為中心的魏郡。
「天子以曹公領冀州牧,公讓還兗州。」
之後曹操大多時間都待在鄒城,並改鄴城為鄴都,公元216年,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之上,而鄴都也成為了魏的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