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陳慧瑛,民族英雄陳化成將軍嫡系五代孫,著名歸僑女作家、散文家、詩人。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廈門,祖父、外祖父、父親皆為愛國華僑。 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她曾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僑界十佳,首屆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連任四屆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連任五屆廈門市作協主席。
16歲在正式報刊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國內外200餘家報刊上發表詩文3000餘篇共750餘萬字,榮獲各類獎項。出版了26本散文著作共800餘萬字,其中《無名的星》一書,在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1919—1989七十年新時期散文集評選”中,與巴金、冰心、夏衍、楊綹、賈平凹等24位名家一起榮獲國家最高文學獎。 2010年詩作《盼香港回歸》獲文化部「文華獎」。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陳 冬圖/受訪者提供)曾有一位河南焦作的語文老師,因為一篇課文,費盡千辛萬苦找到生活在廈門的作者,了解創作背後的故事,目的就是想寫出一份滿意的課堂教案;曾有一位在日本留學的博士生,連續三次寫論文沒被通過,也是因為這篇課文,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校方看完後,將這篇課文收入大學課本和日本國家圖書館… …
這篇課文,名為《梅花魂》,是陳慧瑛新書的擔綱之作,自2000年至今,20年來一直入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近日,散文集《梅花魂》,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列入「課文作家作品系列」出版發行。本報記者特地採訪了陳慧瑛,聽她講述《梅花魂》背後的故事。
【A、滲透鄉情和赤子之心】
讓青少年感受家國情懷
《梅花魂》是「統編語文教材配套閱讀課文作家作品系列」五年級下冊中的一本。同期出版的還有梁曉聲的《慈母情深》、陸穎墨的《小島》、梁衡的《青山不老》和談歌的《橋》。
編入《梅花魂》中的文章,匯集了陳慧瑛的經典散文、散文詩40篇,《亭亭玉荷溢芳馨》《綠島賦》《匡盧三夜》《星洲如夢》《獅島的月亮》《家》《花好月圓》《如海人生》《元夜》《武夷山寫意》《期待》……從國內寫到國外,從現代寫到遠古,從親友寫到文友,都是經過時光沉澱的精品、得到廣大讀者好評的佳作。
「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裡,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對祖國的拳拳之心,被陳慧瑛銘刻進《梅花魂》;「人生的苦辣酸甜、得失悲歡,都會隨著時光消逝。 ,卻不能讓我的船停泊。海奔波的陳慧瑛,難以忘懷那個帶給她無限溫暖的《家》;「無數的讚美不曾改變她潔白如玉的本色,眾多的桂冠不曾扭曲她清純如水的天性,她的歌聲和正直善良在一起,和美麗的心靈在一起。依然倍感親切。
這些文章,不僅有風姿韻致的壯美山川、日月星辰,更多的是真誠質樸的家國情思、甜柔纓綣的親切鄉音、血脈相連的父老鄉親、與故鄉息息相關的舊雨新知。全書文字或美如珠瑛,或大氣磅礴,或樸實無華,或優雅雋永,處處滲透著陳慧瑛感人至深的執著鄉情和一片無怨無悔的赤子之心,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深沉厚重力量,對於一般讀者,這是美不勝收的精神享受;作為學生教材,這是屢讀不厭、受益多多的經典範文,它可以讓青少年感受到濃濃的家國情懷,激發他們美好的人生追求,讓他們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麗和優秀文學的魅力。
【B、耳濡目染長輩言行】
身體力行體味梅花之魂
作為配合統編語文教材的學生讀物,正文後還設有「作家和你面對面」欄目。陳慧瑛從被選入課文的《梅花魂》切入,介紹了創作背景和人生感悟,幫助老師及學生了解這篇課文背後的故事以及更深層次的含義。
出生於新加坡三代華僑世家的陳慧瑛,祖籍福建廈門,十幾歲時隨母親返回祖國。她的五代祖是抵禦外侮、壯烈捐軀的民族英雄陳化成將軍,外祖父是新加坡知名愛國華僑、儒商洪鏡湖,父親是與當時僑居新加坡的作家鬱達夫、高雲覽為知交的詩人陳文旌。
「幼年,母親教給我的第一個字,是寫在手心裡的『中國』二字;外祖父教給我的第一首詩,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梅花魂》是陳慧瑛一家的真實寫照,也是海外中華兒女滴淚的心聲。離開新加坡前,外祖父將珍藏多年的晚清畫作《墨梅》交給陳慧瑛,並囑咐她:「我們的根在中國,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希望你不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要具備梅花的秉性。
1967年,陳慧瑛從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由於海外關係,被發配到太行深山當農民。在困頓的歲月裡,她雖歷盡艱難坎坷,但外祖父關於梅花品格的諦謔教誨,她一直銘記在心,海外親友勸她出國,她依然堅定地與祖國同在,不改初心,並在下放農村艱辛勞動之餘,通讀諸子百家、唐詩宋詞以及《資治通鑑》《週易》等傳統名著。 10年後回到廈門日報社,她雖工作繁忙,但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了她滔滔不絕的創作源泉,她利用業餘時間,幾十年如一日,用一支生花妙筆,大量地寫出了這一方水土的人文與精神內涵。
「梅花的堅貞,鞭策我對祖國的忠誠;梅花的氣節,激勵我前行的勇氣,我也體力行地體味了梅花魂—赤子之魂—國魂的深刻內涵。」陳慧瑛終於明白外祖父的寄望,於是,她把這些寫進了文章《梅花魂》,並於1984年5月首次發表於《花城》。此後30多年,《梅花魂》一文被選入30種文選和海內外大、中、小學語文課本。今天,這朵梅花,又作為陳慧瑛新書的書名,開放在故鄉、開放在祖國的大地上。
【讀後感】
又見梅花
-讀陳慧瑛新書《梅花魂》(節錄)
●鮑週義
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一本新書《梅花魂》,作者是著名歸僑女作家陳慧瑛。
陳慧瑛的作品,真摯、深情、渾厚、優美、聰靈、充滿哲理……凡讀過者,都會愛不釋手;未讀之者,讀後一定會愛上它!
心系華夏情貫千秋
魂者,精神也!梅花精神,格高、氣清、韻逸。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贊她高潔不群,凌寒綻放;“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陸遊贊她堅貞不屈,永不變質;“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偉人毛澤東贊她不圖虛名,無私奉獻。
所有愛梅者,都以自己的喜好、理解,盡情地歌詠梅花,歌詠梅花精神……
那麼,陳慧瑛的《梅花魂》又寫了些什麼呢?
她寫外祖父,寫老人家給她講祖國的仁人誌士和梅花氣質;寫母親,母親為她啟蒙時如何教她在手心裡寫上“中國”二字,如何為她講唐山故事;她寫自己,自己如何帶著外祖父贈給的《墨梅》古畫,走南闖北,越海跨山,像梅花那樣生活,那樣做人…
她在她的《梅花魂》中記錄下外祖父的箴言:「這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兒便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 ……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裡,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陳慧瑛出生在新加坡,外祖父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樹梅花,回到祖國,這樹梅花盡得華夏之日月精華,開花了,花香四溢。陳慧瑛也就成了一樹梅花。
這本書的內容,離不開國家、鄉土、人民、事業、友愛、和平——
在《祖國》文中,陳慧瑛說,“對於我,祖國不是虛幻的概念”“生生死死,整個祖國都屬於我,我也屬於整個祖國!”
在《遊子》文中,陳慧瑛說,“人生的苦辣甜酸,得失悲歡,都會隨著時光消逝。永不磨滅的,只有攥緊在手心裡的——祖國之戀!”
在《世界》文中,陳慧瑛說,“春天裡失落的,要在春天裡尋回!”“春潮拍岸,千帆競發……此刻,世界有多大,我的心就多大!”
好了,無須太多引摘,作者心靈之金礦,都在《梅花魂》這本書中,讓讀者盡情去挖掘開採吧!
文美心美德藝雙馨
心美,品徳也;文美,藝術也!心靈美、藝術美,構成德藝雙馨!
《梅花魂》之可貴,就貴在她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有作家與讀者共愛憎、同憂樂的情感交流,因此,真誠的愛國愛鄉之心,流溢字裡行間。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陳慧瑛說:「春往秋來,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蠶,默默地傾吐柔絲,去描繡祖國五彩繽紛的河山;我像一片綠葉,用我的青春,虔誠地佈置祖國的春天;我像一隻杜鵑,為謳歌祖國美好的未來,甘心啼血而亡… 」身為海外歸來的赤子,陳慧瑛說:「我回來了-捨去了一切,換回的是:頭頂的一片藍天,腳底的一抔熱土!死,整個祖國都屬於我;而我,也屬於整個祖國! 」那一份赤誠的中國心,催人淚下。一言以蔽之,《梅花魂》,充滿誠摯的愛心、充滿真善美!
陳慧瑛本來就是德藝雙馨的作家,讀了《梅花魂》,對其人品文品雙美並具,更有深刻體會。
1942年,毛主席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提到文藝創作的革命功利問題,明確提出為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藝方針。 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長久以來,陳慧瑛一直是依照毛主席提出的文藝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藝導向,努力創作出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感謝陳慧瑛作家,近日又為社會、特別是為教育界奉獻力著《梅花魂》,用於啟迪人心、滋潤青少年一代。
化用陸放翁詩一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慧瑛!恭喜陳慧瑛《梅花魂》問世!祝福新書香沁人心、香飄萬裡!